注册

刘光胜:孔子殁后 儒家是否真有八派之多?


来源:凤凰网综合

。儒分为八,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早期儒家分化的真实面貌,但法家立场的偏颇,使韩非不能对儒家发展面貌,作出客观、公正的评价。思想歧异是当时孔门内部的普遍存在,而窄化、深化、分化、派别化,正是从不同学派思想差异日渐明显的层面,对早期儒学发展进程所作的一种描述与展示。

 四、早期儒家分化趋势的生成

 

儒家先贤十二哲

孔子思想是一个博大精深的体系。孔门弟子来自不同的地域、阶层,往往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各有所取,所得自然有所不同。孔子早年周游列国,汲汲于实现自己王道天下的政治理想,晚年回到故国,整理典籍文献。纵观孔子一生,思想前后有明显的变化。弟子跟随孔子的时间不同,所受到的教诲自然有所差异。孔子因材施教,同样是对仁的解释,孔子给予弟子的却是不同的解答。从孔子那里,孔门弟子并未得到什么是儒学的标准答案。时代变迁,沧海桑田,战国时期孔门弟子面对的政治形势与孔子时代已有很大不同。孔子在世,弟子遇到分歧,或可求证于夫子。而孔子去世后,弟子间的分歧日渐积累,但由于学术权威的逝去,彼此很难折中,相互妥协。

孔子去世后,子游、子张等人共推有若为夫子,但遭到曾子的强烈反对,于是孔门弟子各奔东西。《史记·儒林列传》云:“自孔子卒后,七十子之徒散游诸侯,大者为师傅卿相,小者友教士大夫,或隐而不见。故子路居卫,子张居陈,澹台子羽居楚,子夏居西河,子贡终于齐。如田子方、段干木、吴起、禽滑厘之属,皆受业于子夏之伦,为王者师。”孔子之道广大,弟子各有所取,各以自己所长教授弟子,战国时期儒家分化是一种必然的趋势。

梁涛曾把早期儒学的特征归纳为窄化、深化,(17)借鉴梁涛的意见,我们把早期儒家分化的进程归纳为:窄化、深化、分化、派别化。窄化是指孔门后学各得孔子之一端,没有全面继承孔子思想。深化是指孔门后学不断为仁寻找形而上的依据,仁学联接心性,心性贯通天道,形而上体系建构日趋精微圆润。分化是指孔门后学或重仁,或重礼,或内省修德,或向外探索,理论建构各成体系,思想多元并生。曾子仁义并称,与孔子相去不远,而子思提出仁、义、礼、智、圣五行,已与孔子儒学有很大距离。曾子重孝,由孔子而来,但乐正子春倡导泛孝论,则入选八派。孔子之后,儒学多向度展开,而不同向度学术分歧的层层叠加,最终结果便是儒家八派的产生。

对于早期儒学的总体评价,宋儒的讲法最为典型。程颐说:“自性而行,皆善也。圣人因其善也,则为仁、义、礼、智、信以名之,以其施之不同也,故为五者以别之。合而言之皆道,别而言之亦皆道也。”(《二程遗书》卷二五)仁义礼智信(圣)虽形式各异,但皆从性善而发。《论语》、《大学》、《中庸》、《孟子》理论形式虽然各异,但道体不二,体用一如。宋儒对儒学道体的哲学确认,体现的是对孔、曾、思、孟理论构建差异的排斥与漠视。阮元说:“百世学者皆取法孔子矣,然去孔子渐远者,其言亦渐异。”(18)孔子之人性,在郭店儒简、孟子那里,已有所差异;孔子之礼学,在孟子、荀子处明显不同。学术分歧与继承相伴相生,才是历史的真实。曾子虽不属韩非所谓儒家八派,但曾子弟子子思、乐正子春已入选八派。儒家八派的分化是长时间不断分化的结果。所谓窄化、深化、分化、派别化,正是从儒家不同学派思想歧异日渐明显的层面,对早期儒学发展进程的整体揭示与描述。

由于资料匮乏,“儒分为八”已成为儒学史上千百年难以解开的谜团。新见的出土文献,不是某一派的专有文献,而是不同学者的文献汇编。因此,我们从不同学者对儒家共有特征的不同理解入手,在早期儒学理论建构复杂多元的背景下,重新梳理对“儒分为八”的理解。思想歧异,是当时孔门内部的普遍存在。韩非所分八派,只是举例式选取了思想歧异明显、影响较大的八个派别。八派的划分,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早期儒家分化的真实面貌,但法家立场的偏颇,使韩非不能对早期儒家分化作出客观公正的评价。必须说明的是,早期儒学发展有同有异,有分化有融合,所谓窄化、深化、分化、派别化,只是沿着不同学派思想歧异日渐明朗的走向,对早期儒学发展进程所作的一种展示与归纳。(作者系上海师范大学人文学院副教授、清华大学出土文献研究中心博士后。原题目:“儒分为八”与早期儒家分化趋势的生成)


注释:

①参见李耀仙:《辟韩非“儒分为八”说》,《四川师范学院学报》1992年第1期;梁涛:《孔子思想中的矛盾与孔门后学的分化》,《西北大学学报》1999年第2期。

②孙诒让认为即是相里、相夫、邓陵三派所传之本。参见孙诒让:《墨子间诂·俞序》,北京:中华书局,2001年,第1页。

③参见方授楚:《墨学源流》,北京:中华书局,1937年,第41页。

④以漆雕开为例,《论语·公冶长》篇:“子使漆雕开仕。对曰:‘吾斯之未能信。’子说。”《史记》、《孔子家语》皆不超出如此。而《韩非子·显学》篇:“漆雕之议,不色挠,不目逃,行曲则违于臧获,行直则怒于诸侯,世主以为廉而礼之。”韩非对漆雕开的记载明显详于《论语》、《史记》等书,可证他对儒家内部情况是很了解的。

⑤李零提出新说,颜氏之儒可能为言游。李说仅有字形依据,但无文献记载作言游入选八派的支撑,证据稍显单薄。参见李零:《重见“七十子”》,《读书》2002年第4期。

⑥李学勤曾提出郭店简大部分篇章为子思一派所作,但目前未得到学界认可。参见程元敏:《〈礼记·中庸、坊记、缁衣〉非出于〈子思子〉考》,《张以仁先生七十秩寿庆论文集》上册,台北:学生书局,1999年,第1-47页;李存山:《“郭店竹简与思孟学派”复议》,见郭齐勇主编:《儒家文化研究》第1辑,北京:三联书店,2007年,第70页。

⑦类似的说法见于《礼记·经解》,孔子曰:“入其国,其教可知也。其为人也,温柔敦厚,《诗》教也;疏通知远,《书》教也;广博易良,《乐》教也;絜静精微,《易》教也;恭俭庄敬,《礼》教也;属辞比事,《春秋》教也。”《语丛一》注重六经内容的解说,《礼记·经解》侧重六经教化的效果,从内容到教化意义,经学的作用已经初步展现。

⑧少数学者,如胡自逢、徐芹庭等,主张孟子精于易学。其证据有三:一是孟子言性善,言仁义礼智,本于《周易》。孟子精于易学,直接的反证《孟子》一书从不称引“易曰”,《孟子》文中找不到与《周易》明显对应的语句。单纯根据句义相似,推测其出于《周易》,这种可信度到底有多大?实际上,《孟子》与《中庸》、郭店简《五行》、《性自命出》之间的理论联接,要比《周易》密切得多。二是引用《孟子外书·文说》篇为证,但《孟子外书》为伪书,已是学界公认的结论。三是子思精通易学,子思、孟子同为思孟学派,孟子因此必然精通易学。师承不是孟子精通易学的充分条件,试问孔子为博学之儒,为何弟子仅得其一端?参见胡自逢:《先秦诸子易说通考》,台北:文史哲出版社,1974年,第42页;徐芹庭:《易经源流》,北京:中国书店出版社,2008年,第189-190页。

⑨类似的例证:《尊德义》“民可使道之,而不可使知之”,参见《论语·泰伯》。

⑩周予同说:“曾子一派,主张‘仁孝一致论’,即扩充‘孝’的范围以与‘仁’相合,结果使‘仁’‘孝’为同实而异名的德目。”周予同已注意到了曾子孝道范围的扩大,但尚未注意到重仁与重孝之间理论建构的差异。参见周予同:《“孝”与“生殖器崇拜”》,见《周予同经学史论著选集》,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83年,第88页。

(11)参见宋立林:《“儒家八派”的再“批判”》,曲阜师范大学2011年博士论文,第66页。

(12)蒙文通:《经学抉原》,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6年,第210页。

(13)参见吴龙辉:《“儒分为八”别解》,《文献》1994年第3期。

(14)庞朴:《孔孟之间——郭店楚简的思想史地位》,《中国社会科学》1998年第5期。

(15)参见马勇:《孔子之后的儒学分化》,见庞朴主编:《中国儒学》第1卷,上海:东方出版中心,1997年,第64页。

(16)参见颜炳罡:《“儒分为八”的再审视》,见庞朴主编:《儒林》第1辑,济南:山东大学出版社,2005年,第137页。

(17)参见梁涛:《回到“子思”去——儒家道统论的检讨与重构》,《学术月刊》2009年第2期。

(18)阮元:《揅经室集·〈曾子〉十篇注释序》卷二,四部丛刊景清道光本。

[责任编辑:丁梦钰]

标签:韩非 儒分为八 早期儒家 分化 国学

凤凰国学官方微信

0
凤凰新闻 天天有料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