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册

翰墨诉衷肠:画僧渐江绘黄山图写亡国恨


来源:光明网

以《黄山天都峰图》为代表的这一类山水画,化静物为情思,倾衷肠以翰墨,曲折表现出前明士大夫们所特有的感伤故国、反抗现实的遗民情怀,以及画家清俊超拔、不同流俗的人品操持。

原标题:静物化情思 翰墨诉衷肠——渐江笔下的黄山

黄山天都峰图 纸本水墨 现藏南京博物院

弘仁(1610—1663年)俗姓江,名韬,字六奇,出家后名弘仁,号渐江学人,又号无智、梅花古衲。安徽歙县人,曾投身抗清斗争,明亡后入武夷山为僧,云游各地后回歙县,住西郊披云峰下太平兴国寺和五明寺澄观轩,经常云游于黄山、白岳(齐云山),曾治印一方,曰:“家在黄山白岳之间”。渐江是新安画派的开山,他和汪之瑞、孙逸、查四标被称为“新安四大家”(亦称“海阳四家”),其流风余韵近三百年。

渐江的山水明显受倪瓒影响,构图洗练简逸,笔墨苍劲整洁,善用折带皴和干笔渴墨。他重视师法自然,善于从武夷山、黄山、白岳胜景中吸取营养,因此作品格调又不同于倪瓒,少荒寂之境而多清新之境。他所作的黄山诸景,深得写生传神之妙,富有生活气息。

《黄山天都峰图》是渐江的山水画代表作。右上角作者自题七绝一首,赞誉了黄峰的灵秀和壮美,其中两句是:“披图瞥尔松风激,犹似天都歌翠微。”题款:“为去疑居士写图并题正。渐江学人弘仁。”左下方署“庚子”纪年,当时渐江50岁。此图早为刘海粟珍藏,现藏南京博物院。

渐江归隐黄山几十年,步履三十六峰,足涉二十四涧,尽得黄山胜景的神趣。他游天都峰归,作巨幅《黄山天都峰图》。此画采取中国传统的“高远法”和“深远法”构图。整个画作章法新颖,场面恢宏,气势磅礴。画面前景是劈岩裂石而出的两株古松,上下冲突,左右盘曲,前后穿插,似虬龙曲伸,犹金刚醉舞;一条涧溪缓缓而流,隔溪相望,兀崖高耸,崖壁上三峰屹立,左为溪涧,悬泉叠落,右通蹬道,隐入幽谷。中景之上,陡崖峭壁,奇岩怪石,横竖方圆;峰峦叠嶂,崚嶒重叠,渐高渐远,巍巍天都主峰嵯峨其上,直指霄汉。那剑拔挺健之势,让人感到孤高绝俗,叹为观止。《黄山天都峰图》山势雄峻,松姿奇古,概括地表现了黄山古松、奇石的特征,可以说是得黄山神韵、天趣。

《黄山天都峰图》集中体现了渐江的山水画风。画家以简洁凝练的造型、空灵峭健的劲线,寄写出黄山的英姿。图中山石大多用近似方形的几何体组成,参差错落,疏密有致。画中石多树少,在笔墨处理上,山石多用铁线空勾,没有大片浓厚的墨,没有粗拙跃动的线,除了少量坡脚及夹石外,山石上几乎没有繁复的皴笔和过多的点染,显得苍劲整洁。由于山石多方折之形,容易有堆砌扁薄之感,为了使山体有厚度,在关键的形体转折处,以适当的皴擦与精到的点染来增加山体的圆厚,同时也增加了墨韵。这些都显出了渐江突出的风格和独到的本色。

渐江师法元人笔墨技艺,以倪瓒笔墨为“骨”,取其笔力坚劲,用笔洗练;以黄公望笔墨为“肉”,取其墨气苍润,用墨纯净;又效法北宋李成、范宽,上溯五代荆浩、关仝、董源、巨然,吸取真山真水、大山大水的画法,取其磅礴大气、严整缜密。他的山水画作品,既有北宋人的壮阔雄奇、厚重伟峻的壮美风韵,又有元人的细腻恬静、清简淡远的优雅情致,展示出兼具雄浑奔放和清秀空灵的绘画风格,给人以强烈的艺术感染力。

以《黄山天都峰图》为代表的这一类山水画,化静物为情思,倾衷肠以翰墨,曲折表现出前明士大夫们所特有的感伤故国、反抗现实的遗民情怀,以及画家清俊超拔、不同流俗的人品操持。因此,渐江和尚的山水,不仅耐得看,而且耐得品;它让人宁静,给人慰藉,也使人激动,牵人情思。

渐江是中国绘画史上革故鼎新、开宗立派的大师。在清初画坛,“四僧”(渐江、石涛、石溪、八大山人)是反对泥古思潮、开一代新风的中流巨擘。渐江开新安画派,石涛开黄山画派,对后世的影响巨大而深远。渐江、石涛的山水画尤其是黄山画艺术,对现代黄宾虹、汪采白、赖少其都产生了深刻影响,并对新徽派美术的形成和发展起着重要的启迪与导向作用。

[责任编辑:丁梦钰]

标签:黄山天都峰 山水画 国学

凤凰国学官方微信

0
凤凰新闻 天天有料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