尧舜斗争很残酷 禅让实为“女婿逼宫”?
2015年11月19日 14:22
来源:凤凰国学
作者:张松辉
我们认为,尧、舜之间在政治上的确存在着矛盾,但这一矛盾还局限于大家族的内部,没有酿成流血事件。《从陶寺遗址的考古新发现看尧舜禅让》所描述的情况,可能在某两大部落之间发生过,但应该不是发生在尧舜之间。
【编者按】近日,湖南大学岳麓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张松辉先生撰文揭露中国古代“禅让制”的虚伪,在15000多字的论文《尧舜禹禅让属于虚构——对《尚书》、《孟子》等有关禅让记载的新解读》中,他详细分析了古代典籍中对尧舜禹禅让美谈的诸多漏洞,认为这一传说的出现,是因为儒家要为后世树立美好的政治榜样,而更重要的原因是古代史家“为尊者讳”的笔法所致。本文节选自张松辉教授的论文第二节。
尧帝
近年来的考古发现,多少可以旁证尧、舜两个部落之间可能发生过激烈的战争,我们把王晓毅、丁金龙二位先生的《从陶寺遗址的考古新发现看尧舜禅让》中的有关描述转录如下:
近年来,学术界普遍认可的唐尧帝都——山西襄汾陶寺遗址新发现了古城、宫殿、大墓、观象祭祀台等一系列重要遗迹。这些新发现对探讨尧舜禅让记载的真实性提供了可能。
考古工作者惊叹距今4100年之前的唐尧时代就存在街区屋舍、宫殿群落、祭祀建筑、墓葬区、观象台、水井、道路和仓储设施等规划合理、面积达280万平方米的古城;道路、壕沟、墙基、台阶、桥墩、豁口、斜坡、槽壁等遗迹一应俱全的夯土宫殿核心建筑;随葬玉钺、玉璜、绿松石饰件、子安贝、白玉管、天河石、骨镞、漆木器、彩绘陶器、龙盘、石磬、鼍鼓铜器等有墓龛、尸床、船棺的大墓;面积1400余平方米,上下三层的具有祭祀、观象功能的大型夯土建筑基址。令人不解的是,文化发展的链条在陶寺文化中晚期之际竟然断裂了。
陶寺遗址(资料图)
从目前发表的材料看,至少有六条证据表明,陶寺中期以前文化毁于陶寺文化晚期。
1、“发掘情况表明,城址的各道城墙均被陶寺文化晚期遗存所叠压或打破”——平城墙。
2、“IT5026、IT5126所解剖的壕沟里堆积的大量建筑垃圾中,出土了三大块篦点戳印纹白灰墙皮和一大块带蓝彩的白灰墙皮。建筑垃圾内的夯土块质量很好。……建筑垃圾的堆积时代为陶寺文化晚期,但是建筑本身很可能为陶寺文化中期。”——废宫殿。
3、“IT5026揭露的垃圾灰沟HG8里不仅出土大量石坯剥片,而且还出土了5层人头骨,总计30余个,散乱人骨个体近40-50人。人骨明显被肢解,许多颅骨有钝器劈啄痕,其中人工劈下的面具式面颊有6个之多。经专业人员现场鉴定,这些人骨以青壮年男性为多。”——杀壮丁。
4、“IT5126HG8③层还出土一具35岁左右的女性完整骨架,她被折颈残害致死,并在阴道部位插入一只牛角。”——淫妇女。
5、“大型建筑基址IIFJTI1位于中期城址南边中期小城的祭祀区,……IIFJT1被压在③④下,两层均为陶寺晚期文化。”——毁宗庙。
6、“M8棺内墓主人骨只有脚趾保存较好,其余均已移位,人骨不全缺失严重。……填土内还发现有一组散乱的人骨,分属不同的个体。”“M22原有棺盖板和红布棺罩均被扰坑毁坏。扰坑底残留着随意抛弃的人颅骨5个,而墓主的头骨则残留在棺的衬板尸床上。扰坑底西部斜坡上残留着被拉上来的棺盖板,伴随着扰乱的棺内随葬品玉钺1件、玉钺残块1片、玉饰品和绿松嵌片等20余件。”——扰祖陵。
由此可以看出,如果陶寺早中期文化代表的是尧或者陶唐氏部族的政治统治,那么唐尧与其继承者之间的政权更替是通过革命式的暴力手段完成的。在中国古代,要摧毁一个政权时,摧毁其都城或中心城市的传统理由是可以追溯到上古时代,于是就有项羽焚烧秦咸阳城大火三月不熄的记录,有董卓迫汉献帝西迁长安而毁洛阳的惨例,有朱全忠挟唐昭宗迁洛而毁撤长安宫室府廨官宅民居的劣行。百年古都就在这类浩劫中或废为丘墟,或仅存残垣断壁,以这些城墙为标志的政权,似乎也随之失去了生命力。
王晓毅、丁金龙二位先生的这些材料只能作为旁证,因为他们根本无法证明摧毁这座城市的战争就一定是发生在尧、舜之间。我们在本段的开始使用“(这些考古成果)多少可以旁证尧、舜两个部落之间可能发生过激烈的战争”这样不确切的语气,也是基于他们的“如果陶寺早中期文化代表的是尧或者陶唐氏部族的政治统治”这一不确定口气之上的。但这些资料也不能忽略,它至少可以证明当时的政治斗争同后世一样,是无比残酷的。
在先秦的许多典籍中,也能隐隐约约地看到尧舜之间的矛盾。竭力宣扬尧舜禅让的孟子,就在《孟子•万章上》记载了这么一件事:
咸丘蒙问曰:“语云:‘盛德之士,君不得而臣,父不得而子。’舜南面而立,尧帅诸侯北面而朝之,瞽瞍亦北面而朝之。舜见瞽瞍,其容有蹙。孔子曰:‘于斯时也,天下殆哉,岌岌乎!’”
咸丘蒙所描述的事实,肯定是他从古书中读到的,不可能出于他自己的编造。当舜做了天子后,尧和瞽瞍都被迫向他行臣子礼,此时的政局十分不稳定,所以孔子才会发出“于斯时也,天下殆哉,岌岌乎”的感叹。如果当时尧舜之间的关系十分和睦,舜的即位得到了尧的鼎力支持,孔子又如何会发出这样的感叹呢?
事实上,即便是尧舜之间的权利交接是和平方式,也不能以此证明他们是让贤式的禅让,因为史书明确记载他们二人是翁婿关系。《尚书•尧典》记载:
帝曰:“咨!四岳。朕在位七十载,汝能庸命,巽朕位?”岳曰:“否德忝帝位。”曰:“明明扬侧陋。”师锡帝曰:“有鳏在下,曰虞舜。”帝曰:“俞。予闻,如何?”岳曰:“瞽子,父顽,母嚚,象傲,克谐以孝,烝烝乂,不格奸。”帝曰:“我其试哉!女于时,观厥刑于二女。”厘降二女于妫汭,嫔于虞。
《史记•五帝本纪》也记载:
尧曰:“嗟!四岳:朕在位七十载,汝能庸命,践朕位?”岳应曰:“鄙德忝帝位。”尧曰:“悉举贵戚及疏远隐匿者。”众皆言于尧曰:“有衿在民间,曰虞舜。”尧曰:“然。朕闻之。其如何?”岳曰:“盲者子。父顽,母嚚,弟傲,能和以孝,烝烝治,不至奸。”尧曰:“吾其试哉!”于是尧妻之二女,观其德于二女。舜饬下二女于妫汭,如妇礼。
虞(舜)帝二妃(娥皇女英)墓
这些记载说明,舜在继承帝位之前就已经成为尧的女婿,换句话说,尧是把自己的帝位传给自己的女婿。在母系社会刚刚结束的远古时代,是儿子继位,还是女儿与女婿继位,差别不是很大。即使在今天,在中国的许多地区,仍然是由女儿女婿继承家业。所以说,无论从哪个角度看,尧把帝位传给舜,都不是一次真正的禅让,因为帝位依旧是在亲族中传递。
我们认为,尧、舜之间在政治上的确存在着矛盾,但这一矛盾还局限于大家族的内部,没有酿成流血事件。《从陶寺遗址的考古新发现看尧舜禅让》所描述的情况,可能在某两大部落之间发生过,但应该不是发生在尧舜之间。
*作者张松辉,中国思想史、中国文学史研究专家,湖南大学岳麓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本文系张松辉教授独家授权凤凰国学发布,未经许可,请勿转载。
【延伸阅读】
凤凰国学官方微信
视频
-
李咏珍贵私人照曝光:24岁结婚照甜蜜青涩
播放数:145391
-
金庸去世享年94岁,三版“小龙女”李若彤刘亦菲陈妍希悼念
播放数:3277
-
章泽天棒球写真旧照曝光 穿清华校服肤白貌美嫩出水
播放数:143449
-
老年痴呆男子走失10天 在离家1公里工地与工人同住
播放数:1651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