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册

400年前是知己?莎士比亚与汤显祖竟做同一个梦


来源:广州日报

400年前,东西方各有一颗明星陨落——戏剧巨匠汤显祖和莎士比亚逝世,前后相隔不过百日。两位巨匠人生迥异,但历史的巧合却给后人留下无限的精神对话想象。将汤显祖与莎士比亚相提并论,并非今人首创——早在1916年,日本戏曲史专家青木正儿就在《中国近世戏曲史》中首次提出相关论述。

过完这个月就是2016年了。400年前,东西方各有一颗明星陨落——戏剧巨匠汤显祖和莎士比亚逝世,前后相隔不过百日。两位巨匠人生迥异,但历史的巧合却给后人留下无限的精神对话想象。将汤显祖与莎士比亚相提并论,并非今人首创——早在1916年,日本戏曲史专家青木正儿就在《中国近世戏曲史》中首次提出相关论述。

2016年,也被定义为“汤公莎翁年”。然而时至人人低头刷手机的今日,无论是《牡丹亭》还是《仲夏夜之梦》,有多少人能读懂其中的“密码”?来自中英戏剧研究权威的全新解读,也许是你闻所未闻。

资料图:白先勇青春版《牡丹亭》海报

《牡丹亭》价值再发现:

何以“几令《西厢》减价”? 缘于率性丽娘求自主自由

早在上个世纪60年代,中山大学中文系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国戏曲学会副会长黄天骥就开始发表关于《牡丹亭》的论文,对汤显祖的研究几乎贯穿了他的学术生涯。“如果失去了戏曲,中国传统文化将失去三分之一,而汤显祖是中国戏曲的代表人物。”在他看来,汤显祖这位戏曲大家在公众心目中的传播和认识,就如同他笔下的杜丽娘命运一样,既能“还魂”又能“回生”。

1598年,汤显祖在弃官返乡之前开始创作《牡丹亭》,一经推出便立即“爆红”。“时人称,汤义仍《牡丹亭梦》一出,家传户诵,几令《西厢》减价。”黄天骥认为,《牡丹亭》和《西厢记》都以封建时代青年男女婚姻问题为题材,各自有其杰出的成就,但《牡丹亭》与别的剧本最大的不同是,“它从揭示封建婚姻制度不合理的层面上,生发开去,涉及的又不仅仅是婚姻问题,不是某些局部性问题。”

“这般花花草草由人恋,生生死死随人愿,便酸酸楚楚无人怨”是主角杜丽娘的心声,也可谓是《牡丹亭》的主题。黄天骥认为,其中包涵深意,杜丽娘向往的美好是指生存能够率性,能够自主、自由。“汤显祖在明代王学左派的思想影响下,通过婚姻问题对人生做更深的思考。就这一点而言,《西厢记》在它面前,可以说是减价了。”

汤显祖在作品中寄托的精神内核是超越时代的,在封建时代《牡丹亭》的艺术价值受到主流文人的贬低,但是艺术魅力却促使其始终成为民间常演不衰的剧本。民间折子戏和各地戏曲中,《牡丹亭》始终是热门剧目。1997年,著名小说家白先勇开始改编青春版昆曲《牡丹亭》,来到中大并与黄天骥数度交流。白先勇坚持的“只删不改、文辞不改”,在黄天骥看来,无疑使汤显祖在现代获得了命运的转机。

通过现代改编版演出,《牡丹亭》不断在国际舞台上亮相,这一瑰宝开始焕发光彩。2008年,美国文艺评论家丹尼尔·布尔特(Daniel.S.Butt)博士出版了《100部剧本:世界最著名剧本排行榜》一书,对世界100部剧本进行了排名,汤显祖的《牡丹亭》是唯一入选的中国剧本,排名第三十二位。

这位著有《文学作品100部》、《小说100部》、《美国文学编年史》的著名文艺评论家、教育家认为,在世界戏剧中,没有比汤显祖的《牡丹亭》更广泛和美好地探索爱情的作品了。

资料图:《牡丹亭》剧照

《牡丹亭》揭秘 柳梦梅是广州人

400年后广州开启“汤显祖·莎士比亚戏剧文化年”,这在深入研究汤显祖多年的黄天骥看来,还有另一层鲜为人知的巧合——他曾经发表论文,指出《牡丹亭》中的男主角柳梦梅就是广州人。“作品中大量细节揭示,这是一名敢作敢为、勇于喝头啖汤的岭南才子。”

《牡丹亭》中,明确描述杜丽娘之父原在四川,后来到广东南雄一带做官,才有了和岭南人柳梦梅之间发生的故事。而作品许多描写都屡屡显示来自岭南、早就有通海知识的柳梦梅独具特色——在落拓之际,得悉石峰钦差识宝使臣苗舜宾在广州府香山澳(今澳门珠海一带)的多宝寺举行《番回祭宝》典礼,柳梦梅乘机自我推荐,说自己就是“献世宝”,结果得到资助。这种随机应变富于冒险和投机性精神与一般的文人雅士大异其趣,在其后参加科举考试及与回生的杜丽娘成亲过程中,柳梦梅更显示了为人处世颇有务实的“敢打‘擦边球’”的岭南人作风。

黄天骥表示,像柳梦梅身上这么鲜明的地域特征,在中国传统戏曲作品中是非常罕见的。因为汤显祖曾不断接触岭南的风土人情以及从海上传来的西洋文化,他把自己观察到的人物特征灌注到笔下的柳梦梅身上,才最终描摹出一位活灵活现的岭南才子形象。“如果男主角柳梦梅不是如此一个大胆、坚强、痴情的形象,女主角杜丽娘的痴情也就显得意义价值不够,作品的艺术震撼力也就大打折扣了。”

资料图:芭蕾舞剧《仲夏夜之梦》

莎士比亚价值再发现:

流言不息,各国评价不一 如“多棱镜”折射多彩异光

国外曾经流行一种说法:这个时代还需要读莎士比亚吗?在这个年轻人忙着刷社交软件、看脱口秀、追肥皂剧的时代,文化的表达方式全然不同。在上世纪90年代,甚至有人在国际会议上喊出了“去莎士比亚”的口号,决心要乘着后现代去中心的大潮,把莎士比亚踢下经典宝座。如今纪念400年前的莎士比亚和汤显祖,是不是有点“复古”?

“不读经典,岂不是‘数典忘祖’了?文化精神很大一部分靠经典代代传承。”中山大学外国语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区鉷认为,如今的文化纪念活动不应只是纪念,莎士比亚不是挂在文学名人堂上供瞻仰膜拜的画像,应该好好翻阅其中的篇章,作品蕴含的精神内核就如同解读世界的“密码”。

作为新中国培养的第一位英语语言文学博士、英国剑桥大学博士后,区鉷很早就触及莎士比亚的研究。他指出,重读莎士比亚可以读出英国文学的民族性。文艺复兴时期的英国,戏剧在平民中大受欢迎,莎士比亚创作的最初目的就是为了赚钱,创造更多的商业价值和娱乐价值。他用旁观者的姿态,看遍人生百态,创作的范围和空间都非常自由,语言不从传统、趣怪横生,甚至有些粗野,这正好造就了他的伟大。

反观阅读莎士比亚的学者,各国都有不同的评判。法国人读莎士比亚,启蒙主义者伏尔泰批评他野蛮粗俗,但浪漫主义者雨果又对莎士比亚非常推崇;俄国的托尔斯泰又对莎士比亚强烈否定,认为他对刻画人物性格漠不关心;对莎士比亚评价比较一致的反而是德国人,他们所抱持的基本是钦佩的角度。比如哈姆雷特想要重整世界又力不从心的感叹,深于思辨行动又犹豫不决,很容易引起德国人的共鸣。

“阅读莎士比亚,好比如看一块多棱镜。一旦把自己国家的本土意识投射入这块棱镜,就会看到彩虹般丰富的折光。”区鉷说。

两翁同一梦:

400年跨越东西方对话 汤公莎翁原来是“知己”

在中国,汤显祖一曲《牡丹亭》经历代改编演出后,成为各种戏曲形式经久不衰的演出题材,尤其是上世纪90年代由著名小说家白先勇改编成青春昆曲版后,无论国内外演出都场场爆满。至于英国大文豪莎士比亚,在世界范围内都备受推崇。

在黄天骥看来,共生于十五六世纪的两名戏剧巨匠,在历史上的交相辉映并非偶然。“在英国,资产阶级与城市市民结合,与封建门阀制度斗争,莎士比亚作品中的人文主义思想顺应潮流;在中国,城市商品经济发达,汤显祖受资本主义萌芽时期王学左派反理学、反传统、反专制的异端思想影响,其作品中已有超越时代的先进思想。”虽然两人身处的时代、社会环境不同,但都是深刻刻画人性、反抗时代束缚的人文主义者。

就戏剧主题而言,两人亦有相似之处。查阅中国的论文数据库可知,以莎士比亚与汤显祖为对象的比较文学研究,蔚为可观。

如何让两位大师能站在同一舞台上跨越时空对话,区鉷有自己的看法:“很多作家不一定有莎士比亚的名气,但不妨碍中国学者从中国的角度比较研究。”

比如就简单的一个“梦”,汤显祖与莎士比亚就有异曲同工之妙。汤显祖的“临川四梦”《牡丹亭》、《南柯梦记》、《邯郸梦记》和《紫钗记》,四部传奇均与梦相关。而区鉷早年的研究发现,莎士比亚也喜爱借助月光,布置一个梦境,改变故事的走向,《仲夏夜之梦》就是最经典的例子。

资料图:芭蕾舞剧《仲夏夜之梦》

戏剧文化传播典范:

大赞青春版《牡丹亭》 粤剧版《威尼斯商人》

区鉷认为,纪念莎士比亚与汤显祖今年逝世400周年,向世界提供了全面认识汤显祖戏剧成就的契机。

当被问到如何传扬戏剧作品时,区鉷脱口而出:“第一步是翻译。”他认为,    翻译是打开传播渠道的最重要方式,但汤显祖戏剧的英文翻译版并不多见,知名度尚未打开。

不过,对戏剧最好的“翻译”,或许是舞台的艺术。黄天骥称,在表现形式上,中西戏剧有着截然不同的风格,中国传统戏曲讲究虚实结合,如同样表达“船”,西方戏剧会真的在舞台上做一个船的道具,但中国戏曲会借助表演者的摇晃动态来表现。如何向西方观众传达这种意趣,是需要思索的问题。

“粤剧就曾将莎士比亚名作《威尼斯商人》,改编定名为《天之骄女》,演出获得观众和行家的一致好评。从英剧跨界到粤剧,提供了现实的案例。那么汤显祖的剧目,同样可以以新鲜的方式,向世界传播。”

原标题:仲夏夜 牡丹亭 一梦痴绝两老翁——中英戏剧研究专家全新解读汤公莎翁 相同点在深刻刻画人性反抗时代束缚。

[责任编辑:李志明]

标签:牡丹亭 汤显祖 莎士比亚 国学

凤凰国学官方微信

0
凤凰新闻 天天有料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