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册

千古情痴贾宝玉 《芙蓉诔》里悼晴雯


来源:广州日报

在《芙蓉诔》里,贾宝玉对自己与晴雯的关系,做了一个总结,也是一个定位。这个定位带有点爱情的色彩,例如“惭违共穴之盟”,再如“愧迨同灰之诮”,好像是说宝玉不能和晴雯死而同穴,死而同灰而惭愧,其用情可谓深矣,却又有点暧昧,这样恰当吗?

晴雯撕扇(资料图片)

87版《红楼梦》剧照

87版《红楼梦》剧照

《红楼梦》是一部关于美的作品,既展现了美是如何绽放的,也展现了美是如何被摧毁的。而这种美,具体就表现在书中的女性形象身上,例如林黛玉、薛宝钗、袭人、晴雯、鸳鸯等女性。作者对女性的推崇,其实也是对美的推崇;作者对女性毁灭的哀怜,也是对美被毁灭的哀怜。

林黛玉的销殒,是《红楼梦》的一出大戏,极尽笔墨地铺垫渲染,自不必说。而另一位女性的陨落,虽然知名度不如林黛玉,然而,作者却借贾宝玉之笔,用极大的篇幅,表达了爱怜和哀怜,在精彩方面,已经超过了对林黛玉离世的描写,当然这和前八十回乃曹雪芹所写有关系。这名女性就是晴雯,这篇纪念的文章就是《芙蓉诔》,让我们从文学鉴赏的角度来看这篇文章。

预热

借歌咏巾帼英雄赞美晴雯

晴雯是《红楼梦》里比较优秀突出的女孩,相貌美自不必说,更是手巧,其中最有名的一个情节就是“病晴雯勇补孔雀裘”,将烧坏了的孔雀裘缝得跟原来的一模一样,那女红手艺真不是盖的。论其个性,率真、泼辣、善良,眼睛里容不得沙子,尤其是骂贾宝玉和袭人那一段,简直是痛快淋漓,麻辣得很。用贾宝玉的话来说,她是“性情爽利,口角锋芒”。

然而,木秀于林风必摧之,晴雯直率的个性惹人嫉妒,包括袭人在内,更有一帮小人在暗地里嚼舌根攻击她,她的倒下,是大观园最肃杀、最悲剧的一幕,我们似乎能听到花朵被折损的声音。贾宝玉的感受更是难以形容,他看到堂前一株海棠花凋谢了半边,于是联想到是晴雯出事使然,还惹来袭人的嫉妒,说这花也该比她袭人才是。

宝玉一直想写纪念晴雯的文章,正在悲情之际,他老爹贾政忽然叫他去,是何事呢?原来是贾政叫了一帮文人墨客,来写诗纪念一名死于战争的巾帼英雄林四娘。当然,这不是杜甫诗中的林四娘,而是一位王爷的艺姬。众人写了些不痛不痒的诗,贾政都觉得不满意,贾宝玉忽然提出来,用古体诗、歌行体的形式来纪念林四娘,这样不受形式的局限,才能酣畅淋漓。所谓的古体诗、歌行体,是一种区别于格律诗的诗歌形式,形式上受的局限比较少,更容易抒发情意,表达情怀。具体就不解释了,举个例吧,李白的《行路难》,白居易的《长恨歌》、《琵琶行》,就是属于这一类型的。

贾宝玉一提议,众人也觉得妥当,“或拟白乐天‘长恨歌’,或拟古词,半叙半咏,流利飘逸,始能尽妙”,贾政这个古板人也觉得好,于是答应。贾宝玉以饱满的激情,写下了吟咏林四娘的古体长篇诗歌,确实铿锵激越,荡气回肠,例如“绣鞍有泪春愁重,铁甲无声夜气凉”,“柳折花残实可伤”,“马践胭脂骨髓香”,“我为四娘长太息,歌成余意尚彷徨。”

读到这里,我们要展开联想了:贾宝玉为什么对这位停留在传说中的女英雄如此垂青歌咏呢?他的情绪为什么酝酿得如此饱满呢?他真的是在赞美和哀伤林四娘吗?

非也,他只是在借题发挥,借父亲给的任务,尽情发泄自己的哀伤,哀伤谁呢?那就是晴雯。口里咏叹的是林四娘,心里想着的却是晴雯,名为纪念林四娘,其实是纪念晴雯。可以说,是对晴雯的深情,才促成了他笔下的林四娘形象,正因为感情的不可遏制,他才采用形式活泼自由,不受约束的古体诗歌,或者说歌行体。贾政等一干人等都蒙在鼓里,做梦都想不到贾宝玉是在纪念贾府里的一位丫鬟。

写诗纪念林四娘还只是一场预热,后面当然会落实到主题上,直接纪念晴雯,因此众人散了之后,贾宝玉“一心凄楚”,回到自己院子里,看到池子里的芙蓉,想起一位丫鬟忽悠他说,晴雯死后被封为芙蓉仙子,于是情不能已,刚才已经被调动的诗兴,一步步往高潮发展,然后写下了凄美而热烈的《芙蓉诔》。

赞美

用尽世界上最宝贵的元素

《芙蓉诔》一文介绍了晴雯的凄苦身世,16岁的女孩子,连籍贯父母姓氏都无从确定,又记载了与她相处的日子,“五年八月有奇”,其实也就是晴雯在他身边的工龄。

在简单地介绍了身世后,贾宝玉用极大的热情歌颂了晴雯的金枝玉叶,冰清玉洁,“其为质则金玉不足喻其贵,其为性则冰雪不足喻其洁,其为神则星日不足喻其精,其为貌则花月不足喻其色”,基本上将世界上最宝贵的元素都用到了她身上。而且晴雯品德高尚,口碑好,众人都敬仰她的“惠德”。

贾宝玉不仅用尽一切美好的自然事物和神话色彩来歌颂晴雯,更用了史上一些几乎圣贤级别的人物来赞美晴雯,例如“高标见嫉,闺帏恨比长沙;直烈遭危,巾帼惨于羽野”,说这晴雯姑娘品德高尚,却遭嫉妒,闺房里的愤恨就跟贬谪到长沙的贾谊一样;因为正直刚烈,遭遇危险,巾帼的下场比死在羽山荒野的鲧还要悲惨。很不简单,用史上的贾谊和鲧来和晴雯相比,几乎将晴雯摆到了仁人贤人的地位。贾谊有大才大抱负,却因为“汉朝公卿嫉贾生”而被远放长沙一带;大禹的父亲鲧偷息壤治水而被杀死在羽山的荒野,其实跟晴雯因为正直刚烈而被迫害的境地是一样的。在曹雪芹看来,晴雯的遭遇比他们还要悲惨,其实也是揭示了当时女性所受的迫害比男性要沉重许多。

这些赞美全都送给了一位在封建社会看起来很卑贱很低下的丫鬟,就是《红楼梦》了不起的地方,也是一部书主题能够升华的地方。这在当时其实已经显得石破天惊了,以至于后来的人都跟不上曹雪芹的思想,觉得不妥,怎么能将一个丫鬟比作史上的大贤呢?于是“程高本”里改成“贞烈遭危,巾帼惨于雁塞”,这“雁塞”指的是王昭君出塞之事,他们觉得用女性来比拟晴雯更恰当,却恰好反映了续作者与曹雪芹在思想认识上的差距。

贾宝玉由阶下一株海棠花死了半边想到晴雯的悲惨遭遇,袭人等嘲笑他的荒唐想象时,他却认真起来,说这天地万物都是“有情有理”的,海棠花跟晴雯有关联,就跟孔子庙前的桧树、诸葛亮祠堂前的柏树、岳飞坟前的松树一样,都是“千古不磨之物”,其实也是将晴雯这样的女性之美和孔子、诸葛亮、岳飞的伟大上升到同一个高度,或者说是相提并论,这其中显示的平等色彩,还挺惊世骇俗的。

转换

从与晴雯关系的定位

暗示了林黛玉的悲剧

在《芙蓉诔》里,贾宝玉对自己与晴雯的关系,做了一个总结,也是一个定位。这个定位带有点爱情的色彩,例如“惭违共穴之盟”,再如“愧迨同灰之诮”,好像是说宝玉不能和晴雯死而同穴,死而同灰而惭愧,其用情可谓深矣,却又有点暧昧,这样恰当吗?

其实也可以理解,为表示自己与晴雯的深厚友谊,男女之间,用爱情来概括似乎更符合当时的情调和氛围,尤其是文中这一句更是广为人所知,“自为红绡帐里,公子情深;始信黄土陇中,女儿命薄!”所谓的“情深”,涵盖的范围则更宽广,未必是爱情,更可能是友情,反正是人间惺惺相惜之情。

正能量的感情,再升华上去,就是作者对女性的痛惜之情,无法用爱情或者友情去规范。

于情节而言,更重要的是,林黛玉出现了,自然带着一股子醋意,二人将这两句话改来改去,最后定为:“茜纱窗下,我本无缘;黄土陇中,卿何薄命。”这么一改,压根就和晴雯没啥关系了,却成了宝玉与黛玉关系的预兆,林黛玉一时就“心中有无限的狐疑乱拟”。接着怀念晴雯,笔锋转到宝黛身上,情节的转换,极其自然。

其实,红楼梦里的人物关系是相照应的,例如袭人对应宝钗,晴雯对应黛玉,宝玉与黛玉间接接触,多是假晴雯之手,二人气质有相通处,皆藐视礼法,清高孤傲而薄命。这一过渡可谓神笔。

[责任编辑:丁梦钰 PN031]

责任编辑:丁梦钰 PN031

标签:晴雯 贾宝玉 芙蓉诔 国学

凤凰国学官方微信

0
凤凰新闻 天天有料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