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册

微雕:不用放大镜 全靠心灵感应做到分毫不差


来源:云南网

微雕不同于一般的雕刻,在创作过程中除了更精细以外,最为关键的是工具的特别和刻字的区别。而且,雕刻时要做到心手合一,刀随手指,指随心动,这就是被誉为的精神雕刻一说。

玉石微雕作品(杨云)

走进杨云的家,各种微刻作品琳琅满目地摆放在装饰柜上,有寿山石微刻作品《桃花源记》、《岳阳楼记》。在方寸之间,雕刻着洋洋洒洒几百字,字字清丽秀逸,书法畅达。这两件作品已入选《云南省工艺美术大全》。还有苴却矶微刻作品《前赤壁赋》、扬州漆盘《爱莲说》、乌铜走银《辛弃疾·书江西造口壁》,以及菊花石、大理石、黄龙玉等微刻作品…… 为人们展现了一个高度浓缩的艺术天地。不久前,他又与中国制陶大师陈绍康合作,完成了在一件建水紫陶笔筒上用行楷微刻的《大中华赋》,被誉为建水紫陶微刻第一人。这些微刻作品,让冰冷的石头瞬间显现了文化内涵,成为被赋予精、气、神的灵性之物。

杨云说:“很多人对微雕都深感其神秘,的确它不同于一般的雕刻,在创作过程中除了更精细以外,最为关键的是工具的特别和刻字的区别。而且,雕刻时要做到心手合一,刀随手指,指随心动,这就是被誉为的精神雕刻一说。这与微刻界的另一流派全靠放大镜微刻是不一样的。傅抱石的微雕,就是在不用放大镜的状态下,用普通的平刃篆刻刀直角尖端,以刀带笔,完全凭感觉进行微刻。这种心灵感应的艺术能让你看得见摸得着,并能在毫厘之间做到分毫不差。”

在他的家里,有各种大小不等的自制刀具,刀具的形状与普通的木雕刀具大同小异,只是更微小。“是浅刻还是镂空雕,刀具就不一样,刀刃的角度也很有讲究,做得好在刻线条时会比较流畅,反之就成了拙刀,但这种刀有时也有用,可以出特殊效果,磨出锋刃全凭感觉与经验,古人云:‘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杨云说。

微刻是我国优秀传统艺术中的一朵奇葩,是一种“以刀代笔”,以“精小细微”为特征的独特艺术形式。选择从事微刻艺术,是需要勇气和功力的,杨云为什么会选择这条路呢?杨云归结为缘于机遇、始于热爱。出生于四川省乐山市牛华镇的杨云,10年前转业到云南省招商局工作,在一次偶然的机会里接触到一件“深深震撼”了他的艺术品——在一根看似平常普通的头发上面,却刻着一位翩翩起舞的印度少女。放大镜下的印度舞女婀娜多姿、栩栩如生。多么神奇的艺术啊,一根发丝竟然表现了如此丰富的内容。当时,杨云就想,我为何不能研习这种艺术呢?杨云自小就跟着颇具书法造诣的哥哥习书学字,后来从军时在二炮部队担任宣传干事,除书画之外,摄影、文学,尤其是唐诗宋词都涉列,这为从事微刻奠定了良好的基础。从此,杨云像触电似的迷上了微刻艺术。无巧不成书,后来,杨云了解到头发微刻作品《印度舞女》的作者竟然是当时有“中国微刻第一刀”的特技微刻大师王建安,而王建安恰恰是杨云故乡牛华的同乡。杨云决定拜王建安为师,系统、全面地学习微刻艺术。然而当杨云兴致勃勃地从昆明赶回家乡乐山牛华时,却找不到王建安。经多方打听得知王建安虽是牛华人却客居成都。

回到云南后,杨云四处求师,可到处碰壁。本来搞微刻的全国都不多,在云南就更是少之又少。找不到老师当面学习,他只好去图书馆查资料,可全国有名的书画家微刻家傅抱石留在世上的有资料可查的作品照片也只有9个金石微刻。在微刻这行,多是靠师徒相传,微刻工具是怎么样的,杨云也没有见过,如何刻,更是十万个不知道。既然是一种追求,就无论什么困难都要迎难而上。于是,杨云自己摸索着钻研微刻艺术。功夫不负有心人,有一年的5月,老天安排了杨云与王建安在牛华的东岳山庄见面了。王建安静静地听了杨云的介绍,看了杨云带去的自学作业,认定了杨云是个可塑之才。最后王建安老师对他的作品提出了改进意见,并一招一式地亲自指点和教诲。王老师讲:“我虽年事已高不能搞微雕了,但看到我老家还有对微刻如此热爱的后人,我愿把我的经验毫无保留地教给你。”

从此之后,有名师的指点,军人出身的杨云似乎又找回了当年当见习排长时带领战士蹲“猫耳洞”时的感觉。雕刻时肉眼看到的是雕起的石灰,必须凭感觉运刀,凭经验完成,难在无法起稿和无法修改,只能是“成竹在胸”、“意在刀前”,这就要求必须具备深厚的艺术功底和娴熟的微刻技艺。练习雕刻的时候,如果握着刻刀的右手用力稍过,刻刀就会滑过刻刀凿上左手。因此他练习的时候,旁边都准备好了创可贴,一旦刻伤,马上就用石灰当止血药再把创可贴一贴,继续他的磨炼。微刻用什么材料为好呢?金属、矿石、牙角、竹木等,这全凭作者的喜好,重要的是作品表现的载体要是人们喜闻乐见的,原石的摆件,做成的章石,也可以是一把小扇,一个小竹简,等等。头发上能刻字,那在胡须上刻字也就不足为奇了。因此,杨云尝试在各种材料上微刻。

春去秋来,经过几年跟微刻大师的学习,加之潜心的研习书法、绘画,他的微刻水平大为精进,如今,他已达到了心到、意到、手到的境界。其微刻作品的每个字大小在1平方毫米,最小只有0.25平方毫米。其刀法娴熟,线条流畅、格调雅宜,微而不失书法韵味。

今年,中国文物学会书画雕塑专业委员会会长、中国著名画家刘人岛在昆明举办中国画展时,杨云将自己雕刻的菊花石微刻精品“苏东坡赤壁怀古”赠送给刘人岛教授,刘教授非常高兴,希望他发扬光大微刻这门艺术,杨云表示在这条路上他将不断创新、执著地走下去。

原标题:刻刀下的微缩艺术

[责任编辑:李志明 PN032]

责任编辑:李志明 PN032

标签:傅抱石 微雕 手艺 艺术 凤凰国学

凤凰国学官方微信

0
凤凰新闻 天天有料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