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册

景海峰:城市化发展需关注“国学的都市生存”状况


来源:凤凰国学

最近一二十年都市化的急速发展,农村出现空心化的状态,大部分的青壮人口高度向城市聚集。在这种情况下,除了传统的从乡村来理解儒学之外,更急迫的问题实际上是在社会结构转型之后,在新都市化的状态下来理解儒学以及儒学与社会的关联性。

由深圳大学、贵阳孔学堂主办的“第五届全国国学院院长高层论坛暨第四届国学本科论坛”于5月14日至15日在深圳举行。来自北京大学、清华大学、中国人民大学、武汉大学、湖南大学、郑州大学、南昌大学等近30所高校的国学院及国学研究机构的负责人参加了此次会议。在为期两天的会议中,学者们就国学在都市的生存与发展等问题展开了主题发言和讨论。活动现场,凤凰网独家对话现场嘉宾、深圳大学哲学系教授景海峰。以下是对话实录:

景海峰教授

凤凰国学:作为此次论坛的主办方,能否介绍下为何选择“国学的都市生存与发展”这个议题?

景海峰:当时这个题目也没有考虑的特别成熟,只是有这个感觉。因为这两年有些学者在山东做乡村儒学,像中国社科院宗教所的赵法生先生、山东本地的颜炳罡教授。他们在乡村儒学方面特别着力,做了很多扎实的工作,提出一些理念。他们对目前中国农村的现状有很深的忧虑,过去乡村的人伦道德和基本规范是儒家在起作用,现在的乡村有点完全失范的状态。于是他们想向下做一些儒学的普及和复兴工作,很多媒体对此都做过报道。当时认为在深圳谈论乡村儒学的距离比较大,因为深圳是一个现代化的城市,而且是一个移民的城市,从传统上来讲是一个无根的状态,和内地有些农业大省的农村地区差异很大,当时只是有这么一个感觉。

另外如果从目前中国的状况来讲,跟过去乡土中国的情形很不一样。比如上个世纪四十年代费孝通写的《乡土中国》,以及一些学者做过的乡村调查报告,已经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尤其是最近一二十年都市化的急速发展,农村出现空心化的状态,大部分的青壮人口高度向城市聚集。有一个调查显示,20%的农村青壮人口已经移民到城市,他们的户口虽然是在农村,但实际上常年居住在城市。还有60%是属于候鸟式的情形,可能农忙的时候回去,平时的时候在外面打工,或者说家庭里边至少有这种人口,常年游走于城乡之间。真正处在乡村、乡土状态,跟城市没有发生关系的只剩下约20%。这个比例和以前相比相差太大。在这种情况下,除了传统的从乡村来理解儒学之外,更急迫的问题实际上是在社会结构转型之后,在新都市化的状态下来理解儒学以及儒学与社会的关联性。都市儒学也不是原来简单的城、乡二元对立意义上的乡村、城市格局,实际上是在高度现代化以后,或者是社会结构有深刻变化之后的中国现状。我们可以用都市或新都市的概念来概括,它的内涵可能和过去所理解的城乡之别中的城市有了差别。从儒学的土壤、中国传统文化的重植等方面考虑,这都是一个新的问题,这就是当初的大致想法。

凤凰国学:通过这次论坛,学者们对儒学的发展是否形成了共识?

景海峰:这个问题现在在讨论的过程中有一些不同的理解,但基本上是以高校国学专业面临的困境和未来发展可能的途径,从这些角度来提一些问题。但总体上,比如说国学在今天都市中应该怎样生存发展、怎样跟当下中国的社会现状有所结合等方面提出了很多看法。但目前还比较难形成共识,有两极的情况。比如极端的认为,学者应该固守本分,对现状都市的国学现状应该有高度的警惕性和批判性,尤其是带有商业色彩的活动,应该要保持距离,最好不要参与,有很多人这么理解。也有一些学者提出,目前的状况,国学在都市的活力和普及等功能,实际上是靠这些活动在推动。包括带有商业背景的团队、机构从事的工作,对国学在社会上的普及起了很大的作用。很多人对国学的兴趣,包括一些中小学、机关、企业对国学的兴趣是受这种风气的影响和感染。如果完全不顾及他们活动的潜在价值,可能会变成自说自话的象牙塔状态,对社会的影响和贡献是有限的。

大家对目前现状要有一个慢慢的认识和理解过程,观点还有比较大的分歧。高校的老师可能从传统思路进行判断理解的色彩要重一些。基本上是从学术、学理的视角来判断这些东西,和高科技背景下兴起的很多因素的结合方面可能显得比较缺乏,基本上还是从传统的学术来思考这些问题。而社会上很多的企业,可能不是从传统的视角来看待问题,和兴起的文化元素的结合、互动,并容纳在里面的色彩要浓一些。所以二者的差别是比较大的。

郭齐勇:我们为什么要举办全国国学院院长会议

[责任编辑:李志明 PN032]

责任编辑:李志明 PN032

  • 好文
  • 钦佩
  • 喜欢
  • 泪奔
  • 可爱
  • 思考

凤凰国学官方微信

凤凰新闻 天天有料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