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说法|弟子三千最喜颜回 孔子:这家伙可聪明!

2019-01-14 10:16:41凤凰网国学 来自北京市

编者按:我们的民族性里面,为什么温柔敦厚的部分常常不见了?在没有读书之前,一个人应该做到什么?你对生命状态与生活方式的看法是否通透?当我们在生活中经受不同的困惑与迷茫,面对生命里或宏大或细碎的命题,儒学可以成为我们赖以汲取力量与信念的重要源泉吗?耕读传家久,诗书继世长,我们在现代社会寒耕暑耘,反刍古代中国的传统经典与思想,又能否在绵长的时间里得到一份安身立命的生活态度和正见思维呢?

凤凰网国学联合台湾大爱电视台,特约推出《一种说法》系列短视频专栏。薛仁明、马叔礼、黄俊杰三位知名台湾学者将课堂讲台搬出象牙塔,在平凡百姓的食衣住行中、在台湾清丽的人文风景间开讲,用睿智的言语、平实的记录,从庶民生活里开启一种解读儒学的新视角。

自动播放

《论语·公冶长篇》

子谓子贡曰:女与回也孰愈?

对曰:赐也何敢望回。回也闻一以知十,赐也闻一以知二。

子曰:弗如也!吾与女弗如也。

子贡那一次跟孔子两个人对话,孔子没事找事说,"汝与回也孰愈"?你跟颜回比,怎么样啊?他说:"颜回是闻一以知十,我闻一以知二,我哪比得上。"子贡呢,他知道他比不上颜回,这点是确定的,但是他到底比不上颜回在哪里?他其实他并没有太清楚。所谓比不上的地方,是在于说,他们两个呢,其实是不一样维度的人。就是对子贡这种,比较在现实上获得认可的人,他一方面在现实上获得认可,另一方面是在于,他对于现实的很多东西,其实是有追求的。那从现实的考虑来讲,就是说今天"闻一以知二"、"闻一以知十",就是一个重要事情,因为这个牵涉到我们一般人所说的"资质",牵涉到IQ智商。可是其实颜回的智商,有没有比子贡高呢?不好说。之所以在孔子的眼里,颜回明显高于子贡,不是智商的问题,完全不是IQ的问题,甚至也不是我们现代人所说的EQ(情商)的问题,它其实是什么?是我们一般在宗教里面所说的,那一种生命质地的问题,那种生命通透的问题。

《论语·雍也篇》

哀公问:弟子孰为好学?

孔子对曰:有颜回者好学,不迁怒,不贰过。不幸短命死矣!

今也则亡,未闻好学者也。

孔子称赞说,"有颜回者好学,不迁怒、不贰过",这个是一个什么?这是一个事实的陈述。最少在孔子的眼里,就是说颜回这个年轻人,他可以做到不迁怒,可以做到不贰过,那这个不迁怒、不贰过,是孔子他所说的好学,一个很关键的一个内容;跟我们今天的喜爱学习,那是两件事情。也就是说,在孔子的眼里,就是他所有的学生,只有这么一个颜回,可以称得上好学,是因为他对于他自己、整个生命的掌控,他hold得住自己!在他生命里面的那个"应然跟实然"变成统一的一件事情,所以孔子的对于颜回的那一种欣赏,然后那么赞许,其实是在于说,他自己整个人,他的那一种生命那样的一个质地,到那样子的一个火候,那一个地步,他觉得这个在他所有学生里面,这是独一无二的。

《论语·为政篇》

子曰:吾与回言终日,不违如愚。退而省其私,亦足以发。回也,不愚。

孔子说颜回,他跟颜回说话,"言终日,然后不违如愚"。这个"不违如愚",这四个字很有意思;就是外表上,是"不违背、不顶嘴、不唱反调"。"如愚"看起来好像是笨笨的,但是他是"如愚", 不是真的愚。

不违、不顶嘴、不唱反调,他有几个可能。第一个可能呢,是真的笨;第二个呢,是心里面会唱反调,但是呢外表上是乖乖牌;第三种可能是什么?孔子讲了,他一听就明白,他一听就懂,那他为什么还要违呢?那别人是因为听不懂,所以会觉得是这样子吗?然后质疑你一下,然后唱个反调。那对颜回而言,就觉得本来就是这样子啊!因为他所有听的,直接就开始、慢慢转化成能量,而不是像其它人,他听了之后呢,他脑袋还得在那边脑筋急转弯一下,还得怀疑你一下,还得信啊、疑啊,在那边自己折腾自己半天,颜回没这个问题。他听,觉得对,然后他一听就觉得被打到了,那他就可以从听,到转化能量呢,中间那个距离是最短。所以你说从这个角度来讲,孔子说那这个家伙,当然不愚!那有可能愚,这家伙可聪明。

《论语·子罕篇》

颜渊喟然叹曰:

仰之弥高,钻之弥坚;瞻之在前,忽焉在后。

夫子循循然善诱人,博我以文,约我以礼。

欲罢不能,既竭吾才,如有所立卓尔。

虽欲从之,末由也已。

颜回对孔子就讲了那一次,那一段很有名的,就是"仰之弥高,钻之弥坚",这两句他很明显它是一个赞美诗。那后面两句呢,大家容易忽略掉,"瞻之在前,忽焉在后",简单的讲,就是"空气",好像"空气"一般,若有似无。

就代表这一个人,一定有一个很大的本事。什么本事?"大化无形"。他在把你改变的时候,其实看不到痕迹的,"夫子循循然善诱人",要把它跟前面那两句,把它连在一起,就是孔子呢,在诱人的那个本事是特别厉害的。那"循循然"在不知不觉就把你给哄进来了,不知不觉就把你给“忽悠”进来了,然后不知不觉就把你整个气给打起来了。

也就是说,孔子他一定有很多在教育上的能量,是在什么?是在"语言之外"的!那在语言之外的那个能量,颜回很清楚的感觉得到,那就意味着什么?颜回他自己平常就是一个对于语言的能量,他其实他是很自觉的人。所以为什么颜回安静,他不说,不太说;不太说是什么?因为他知道语言里面有假像,然后还有一些更根本、更核心的东西,它其实是超越语言的。

《论语·雍也篇》

子曰:贤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贤哉回也!

我们才能够理解,为什么孔子会对于这个学生呢,喜欢成这样子。本质上就他们两个人,很多时候呢,都是在"言语之外、心心相印"。就孔子称赞颜回,"一箪食、一瓢饮,居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这句话大家都很容易把重点呢,摆在前面,其实这一句话的重点,是在最后面,那个"回也不改其乐"。

为什么他会不改其乐?为什么他乐得起来?就是我们人活着,必然是有烦恼的,我们活在这一个大千世界、五浊恶世,你有烦恼都是正常的,有烦忧都是正常的。但是如果你自己的生命够通透,你就有一个很清楚、高于你的忧患、高于你的烦恼的那一个“自己”在那里,如果那一个高于烦恼、高于忧患的那一个很清楚的“自己"在那里的时候,你就乐得起来。

我们的不如意,我们的烦恼,如果跟颜回相比,好像我们跟他比,好像我们都有一点点小题大作,人家好像是比我们更不如意。因为我们再怎么可怜,还没有可怜到“一箪食、一瓢饮、居陋巷”,对吧?可是人家是在现实上,不如意到那样子,人家还有一个那么大、那么高的一种生命状态,可以让他"不改其乐"。那我们受了一些委屈,受了一些苦,有一些烦恼,我们就在那个烦恼里面在那边打转,我们看一看就觉得有点说不过去!所以我觉得,颜回给我们最大的启发就是,他让我们清楚的看到,人可以比他的烦恼,可以比他的忧虑更大、更高。你看到一个真实的例子,那对我们而言,他就是一个非常大的鼓舞。

主讲人简介:薛仁明,1968年生于高雄茄萣,台大历史系、佛光大学艺术研究所毕业,台湾知名文化学者林谷芳先生学生。1993年起长居台东池上,关注生命修行与思想实践,以自身经历开启解读国学既熟悉又新鲜的视角。

本文及视频为大爱电视台《一种说法》提供,未经授权,严禁转载。

责编:丁梦钰 PN031

往期回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