贝聿铭遗产:不仅是建筑设计 更重要的是 “国际语言”
国学
国学 > 国风观察 > 正文

贝聿铭遗产:不仅是建筑设计 更重要的是 “国际语言”

102岁的华人建筑大师贝聿铭驾鹤西去,他的设计人生自此画上了句号。由他设计、分布于世界各地的地标性建筑,不仅是工业与人文的结合,更是一座座无声矗立的丰碑,记载着他的智慧与匠心。

从北京的香山饭店、中国银行总部大楼到苏州博物馆、上海艺术博物馆;从美国大气研究中心、莫顿•梅尔森交响乐中心到艾佛森美术馆、波士顿美术馆,从卡塔尔多哈的伊斯兰艺术博物馆、新加坡华侨银行中心到日本的美秀美术馆;从德国历史博物馆到卢浮宫玻璃金字塔……贝聿铭的建筑设计遍布世界各地,并得到了世界各地民众的认可。这些建筑不仅体现了贝聿铭杰出的建筑理念和才华,在一定程度上,也是一个华人跨越文化差异的见证。它以事实证明,在专业的技术层面之外,贝聿铭独特的设计理念可谓通行无阻的“国际语言”,获得了世界范围内的普遍承认——他获得多个建筑奖项就是最好的证明。

作为现代主义建筑大师,贝聿铭在继承现代主义建筑师的基础上丰富了几何构成,为流于僵化的现代主义建筑开拓了新的道路。如果说,这些是技术上的创新,那么,贝聿铭在设计理念上的人文主义色彩,则更值得后辈的建筑设计师继承和发扬。他的建筑设计不单考虑建筑物本身的功能和定位,更关切与周边自然环境的协调,与城市历史文化的融合与默契。在这方面,美国的多个项目及伊斯兰艺术博物馆都为明证,而中国的香山饭店和和苏州博物馆更是鲜活的案例。

1979年,刚刚开始改革开放的中国邀请贝聿铭设计香山饭店。为此,他走访了北京、南京、扬州、苏州、承德等地,搜集素材,启发灵感,并投入了大量的精力。最后,他采取了建筑一系列不规则院落的布局方式,使香山饭店与周围的水光山色,百年古树有机融合,使之具有浓郁中国风格,既现代又古典。尽管这座园林式建筑设计赢得了一片好评,但贝聿铭因为这座建筑改变了香山原有的自然风貌而后悔,严于律己的他觉得自己犯了一个“错”。

而这个“错”让他在苏州博物馆的设计中得到了改正。在苏州博物馆的设计中,无论是建筑、色彩,还是布局、风格,贝聿铭的设计都秉承了苏州古典园林的风貌与精髓,通过极简的几何线条,勾勒一个山水画式的建筑,呈现出“以墙为纸,以石为绘”的创意景观,其古代山水画的风格体现出浓郁的江南建筑之美。

在当下的中国各地,各种奇葩建筑比比皆是。每年都有一些机构评点中国最丑的建筑,一次次刺激着网友的视觉。而国外一些机构评选的最丑建筑,也不乏中国的项目入选。以北京为例,国家大剧院、CCTV新楼的设计就饱受争议。显然,这不仅包括审美的分歧,更包括建筑理念的巨大差异。

但是,贝聿铭建筑设计的国际语言显示出了一定的普适性。其核心是根据设计项目的功能,以及建筑所处的地理方位、自然风貌、周边环境等因素综合考虑,并下足功夫以历史和文化为参照量体裁衣,而不是一味彰显设计师个人的独特个性,或者为某一方面的需求而削足适履。因此,他的建筑设计既有建筑艺术和风格上的融合,又有自己的匠心独具与创新。更重要的是,这种“国际语言”避免了建筑师本人的主观主义。应该说,它放之四海而皆准。

建筑设计是一个复杂的综合工程,与一个城市的功能定位、自然环境、人文底蕴以及材质的使用、建筑造型等诸多因素有着密切的关系,并非仅仅凭着设计师的闭门造车和灵感乍现就能成功。贝聿铭在中国和世界各地的建筑设计,不仅仅是他在专业领域的卓越建树,更是他以“国际语言”,将费孝通所说的“美人之美,各美其美”落到了实处。对于不同文化之间的交流,贝聿铭先生或许可以告诉人们更多。

作者:张弘,凤凰网主笔

亲爱的凤凰网用户:

您当前使用的浏览器版本过低,导致网站不能正常访问,建议升级浏览器

第三方浏览器推荐:

谷歌(Chrome)浏览器 下载

360安全浏览器 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