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说法|薛仁明:与众不同的前提是什么?

2019-06-17 15:25:25凤凰网国学 来自北京市

编者按:我们的民族性里面,为什么温柔敦厚的部分常常不见了?在没有读书之前,一个人应该做到什么?你对生命状态与生活方式的看法是否通透?当我们在生活中经受不同的困惑与迷茫,面对生命里或宏大或细碎的命题,儒学可以成为我们赖以汲取力量与信念的重要源泉吗?耕读传家久,诗书继世长,我们在现代社会寒耕暑耘,反刍古代中国的传统经典与思想,又能否在绵长的时间里得到一份安身立命的生活态度和正见思维呢?

凤凰网国学联合台湾大爱电视台,特约推出《一种说法》系列短视频专栏。薛仁明、马叔礼、黄俊杰三位知名台湾学者将课堂讲台搬出象牙塔,在平凡百姓的食衣住行中、在台湾清丽的人文风景间开讲,用睿智的言语、平实的记录,从庶民生活里开启一种解读儒学的新视角。

自动播放

【摘要】人有高度,人就不容易斤斤计较于那些表面的"同",那"怕"就是你"小"了嘛,小人嘛,格局小! 

《论语•子路篇》

子曰:「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

论语里面孔子说,"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你讲"和而不同",强调的是那个"和"。"和"他是一个提纲挈领,和了之后,然后咱们不一样。你说"不同而和",其实也行,但是那个强调是咱们不一样,然后而和。

这个孔子为什么不讲"和而同,同而和"?因为你既然是"和"肯定就是好事,他为什么还要跟你强调一个"不同"?如果我们用西方来做一个比较的话,西方他们的"同"跟"不同",他其实是两个比较极端的两个系谱。就是说,他们有某些东西,他要强调统一,大家都一样,标准化、规格化;可是这一个强大的"同",就会造成很多人的一种反叛、反弹,所以我们这个时代,又特别强调那一种标新立异。

一种说法|薛仁明:与众不同的前提是什么?

中国文化更愿意强调的是说,咱们"和而不同"。就是说,中国这个文化体系,其实他是很少在强调独特性,中国文化也很少在强调那个标新立异。可是中国文化,大家如果认真的去体会,其实中国文化他的那个面貌,其实原来是非常丰富的!彼此这个不一样,跟那个不一样,他是可以兼容的,彼此可以兼容,那个叫"和"。

中国文化里面,我觉得孔子他说的"君子和而不同",更多的其实是在对于整个中国文明做一个总结。中国文明,他有这么一个特色,

就是说,今天好像大家彼此内在里面有一种感通,和一种兼容,然后在这样一个基础下,"和"这样一个基础下,然后大家可以很自然的去发展自己的一些比较独特的东西。而这个独特的东西,他不会是一种排斥性的。你独特、我独特,然后我们两个就不兼容,不是的。中国的独特,他其实彼此都可以兼容的,这个叫"和而不同"。

一种说法|薛仁明:与众不同的前提是什么?

那"不同",其实是在于说,这世界他本来就是多样的,你一定要保存他一定程度的多样性。就中国人讲"阴阳",其实"阴"排在前面,"阴"其实它是一个"和"的力量;"阳"它其实是一个变异的、发动的、多样性的一个力量。他先有"阴"、这个"和",然后再下来有"阳"、这个"不同";阴阳这个时候,万物就有办法生长。

这个"和"的能力,你说怎么去锻炼?我觉得第一个,孩子见多识广,他比较容易有这个能力。我们今天这一个信息时代、网络时代,它最大的问题就是,网络愈发达,我们的孩子会愈单一,他都在同温层里面,相互取暖。然后呢,他没有能力是实际去接触跟他不一样的生命型态,然后特别容易变成党同伐异。

一种说法|薛仁明:与众不同的前提是什么?

你看我们现在的网军,全部都在干这个事,那个恰恰就是离"和而不同"最远的,只要是不同,你就没什么好讲的,就没什么好"和"了。对我们而言,多跟异质性的东西的接触,那个见多识广,而且是实际的接触,不是透过虚拟的接触,我觉得那个还是很重要。

然后呢,可能这样一种接触里面,一个更核心的是什么?是除了我们这种横向的,我们今天这样一个时代,我们跟我们横向的人来往有帮助之外,另外一个就我常在讲的,是那个纵向的。我们跟我们的祖先,慢慢把他连结起来,因为我们的祖先,其实跟我们相比,他们有一个好处,他们比较有高度,他们视野确实比我们看得远。你有那个高度,人有高度,人就不容易斤斤计较于那些表面的"同",那"怕"就是你"小"了嘛,小人嘛,格局小。所以你就是,你跟人家不一样,你就紧张了,人家跟你不一样,你就不高兴,你其实本质上是因为你的"小",所以你就会"同而不和"。

一种说法|薛仁明:与众不同的前提是什么?

就像我们当父母,或当老师的,面对各式各样的孩子,其实你知道每个孩子不一样;但是每个孩子这些不一样,并不会妨碍到你去看到他生命的亮点,为什么?因为你有比这些不一样、更高的东西。譬如说,对孔子而言,他知道颜回、子路、子贡三个人都不一样,而且是非常不一样,虽然说我们知道,在孔子的心里面,那个颜回是最好的,可是他这个最好,并不妨碍他那么疼子路,也一点都不妨碍他那么喜欢子贡。

他这个里面的"不同",他彼此之间是什么?不是说今天有一个最高的标准,然后在这个标准之外的其他东西,通通就都不对了。他不是一个"是跟非"问题,他其实他就是"不同"!那这个"不同"他能够被整个统一起来,他是上头他有一个"和"的力量,你有一个高度,你有一个视角。

一种说法|薛仁明:与众不同的前提是什么?

那我觉得整个中国文明,从很早的时候,就有人的高度跟视角,所以我们才可以面对很多东西的不同。不仅觉得他不是个问题,甚至觉得他就恰恰就必须要这样,那这样一个"和而不同"的性格,一定程度就决定了中国文明,他变成几千年来,全世界极少数不断在扩展的一个文明,然后愈来愈大,愈来愈大,然后所有异质性的东西来到这个地方,都会出现什么?"入中国,则中国之",然后任何东西来到中国,他都会中国化,所以那中国化,其实是中国那个"和"的东西,把他给消融掉了。

主讲人简介:薛仁明,1968年生于高雄茄萣,台大历史系、佛光大学艺术研究所毕业,台湾知名文化学者林谷芳先生学生。1993年起长居台东池上,关注生命修行与思想实践,以自身经历开启解读国学既熟悉又新鲜的视角。

本文及视频为大爱电视台《一种说法》提供,未经授权,严禁转载。

往期回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