郎世宁两百年多年前所绘生物 现今是否有改变?
国学
国学 > 国风观察 > 正文

郎世宁两百年多年前所绘生物 现今是否有改变?

由台北故宫博物院、台湾省博物馆、宜兰县立兰阳博物馆联合策划“生态想想-故宫×兰博×台博联合特展”近日宜兰兰阳博物馆展出。澎湃新闻获悉,展览以“生态关怀”为主轴,展出台北故宫与动植物相关新媒体艺术作品,并结合台湾省博物馆所藏珍贵动物标本及宜兰兰阳博物馆常民藏品,展现艺术人文跨域自然科学的策展成果,带领观众思考生态保护的议题。

比如,郎世宁在两百年多年前所绘的生物,到现今是否有什么改变?画中哪些生物,是否已经不再如从前随处可见?

“生态想想特展”展厅入口

“生态想想特展”展厅入口

人类从大自然获得灵感转化到生活中,从食器的装饰到艺术的展现,都能找到与自然的连结。自然给我们的也许不只是能源,也有着生命的能量,这些宝藏都不是取之不尽的。但我们对地球地任意夺取以及破坏已开始反扑人类自身,地球正面临巨大的危险。

此次展览结合多元文物、动物标本与其他藏品,以台北故宫文物为源设计的多媒体艺术展件进行串连,展示人类对天地万物探寻的过程,从传说转化成海中万物,到工具绘制世界地图;从天马行空的海错奇珍,到肌理斟酌的飞禽走兽,皆记录了人类探索世界的历程。

台湾黑熊标本

台湾黑熊标本

台北故宫介绍说,展览以“悦目畅心”“明察秋毫”“幻物浮想”“科学探索”“掠夺与反扑”五部分,希望观众能从赏心悦目的文物出发,透过现今科技去认识、欣赏这些一同生存在地球上的生物。

自人类有智慧以降、发展出文字之前,就懂得将所见所闻描绘出来。随着文明地推进,透过不断地观察,艺术家对于所绘之物能传递给观者的精神感受越发重视。在“悦目畅心”展区,观众可以透过仔细观察与感受,思索大自然是如何带给人们美的感受,且又感染画家使其绘出令观者感受到美好的作品呢?其中,一件“夏荷:体感互动装置”,呈现宋代画家冯大有笔下夏荷薰风满塘景象,洋溢盛夏万物跃动的生命力。

“夏荷”数码互动装置(日景)

“夏荷”数码互动装置(日景)

在照相术尚未发明之前,绘画有着重要的纪录功能。透过文字以及较细致、精确的艺术表现方式去描绘自然生态,人们相互交流以获得各种知识及讯息,使传播的资讯更为正确。郎世宁就是其中的代表。

郎世宁画作局部

郎世宁画作局部

郎世宁是清朝康熙、雍正、乾隆时重要的传教士画家,善于描绘人物、花鸟走兽,其绘法与中国传统画法不同,以色彩块面展现层次、细部之明暗表现景深、眼睛灵动多有白粉点染,并以西方的透视技巧呈现景深,不同于传统中国绘画使用多点透视构图。他将西方写实透视的绘画技巧带入他在中国的绘画作品中,也帮助当下的人们清楚地看见了当时生态的样貌。

探索郎世宁世界之花鸟走兽的数码装置

探索郎世宁世界之花鸟走兽的数码装置

在“明察秋毫”展区精选有关郎世宁作品的数码交互装置,并将郎世宁写实地描绘对照在展厅各处的动物标本。启发公众观察郎世宁在两百年多年前所绘的生物,到现今是否有什么改变?画中哪些生物,是否已经不再如从前随处可见?

“明察秋毫”展区,郎世宁作品与相关动物标本的比对

“明察秋毫”展区,郎世宁作品与相关动物标本的比对

在描写自然万物的过程中,有时画家可近距离观察,但很多时候绘者对于所画之物无法亲眼审视细节。充满好奇的人们便会参考故事与口传来绘制,画出的生物加入自身想像来诠释,却又部分符合现实,在现在看来如科幻小说中的怪奇生物,添增了许多趣味。其中最为著名的是清代画家兼生物爱好者聂璜绘制的《海错图》,书中共描述了300多种生物,还记载了不少海滨植物,是一本颇具现代博物学风格的奇书。

《海错图》展示场景

《海错图》展示场景

在“幻物浮想”以沉浸式数位装置呈现清代人们眼中海中生物的奇异样貌,并辅以标本与海洋生物在生活中的器物应用。展示人们对未知生物样态的想像以及生物在生活中被再赋予的意义。

海错奇珍数字互动装置

海错奇珍数字互动装置

当近代科学走进人们的视野后,那些原本只能靠想像才能描绘出的地貌或是生物的样态渐渐被揭开了真面目。“科学探索”讲述从科学的视角去研究生态。

展览通过“海错奇珍数位互动装置”及“遨游坤舆AR 扩增实境装置”,运用AR扩增实境、沉浸式互动剧场及声光音效,呈现清代人们如何以写实或想像视角,记录、研究生态并发展知识的过程。

遨遊坤輿AR实景装置

遨遊坤輿AR实景装置

“舆图”(也就是“地图”)的出现让探险家可以环游世界,许多人也从这张纸,了解世界。十五世纪开始,欧洲人有了更加精确的地图,开启了大航海时代,也开始到世界各地探险,途中所发现的奇珍异物、奇花异草,成为猎珍掮客的囊中宝、成立了“奇珍异宝展示室”,这一个炫富的展示室成了博物馆的前身。人们开始以科学方法保存、收集动植物,并以科学视角去研究和记录生态。丰富的收藏,也成为建立系统科学的基础。也因为对地球上的生态稍有了解,人类开始大量消耗自然资源且不知节制与保护。

“生态想想特展”带领观众反思生态保护议题

“生态想想特展”带领观众反思生态保护议题

人类约在200多万年前出现在地球,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经过观察、各种方法的描绘,到工业革命后对地球资源单方面的夺取利用。我们为了快速的利用资源、发展科技;为了便利的生活,生产各种一次性的用品,如吸管及塑胶用品等。大自然为人类分解了许多废物,但塑胶难以轻易被分解,因此人们以掩埋或燃烧的方式处理,塑胶废弃物随意被丢弃,最后随着河流流入大海。我们以为眼不见为净的塑胶垃圾,在移动过程中细碎化,被海洋动物吃进肚子。人们再捕食这些海洋动物,将塑胶吃进肚子中。

面对人类的掠夺,自然也开始了反扑,在最后一个展区中,每一件垃圾,都是透过净滩行动,实际从海滩或海中捡拾回来。历经了风吹日晒、海水侵蚀,许多垃圾都已经改变了面貌、或破碎成细小的碎块,被海洋带回来给人们。看完古代各式多样的生态物种,我们时空穿越回到现代。台湾省博物馆所藏濒危物种黑熊、云豹、石虎标本,诉说工业革命后人类对生态资源的态度,由欣赏、想像或记录转为无节制浪费,以致生态体系濒临灭绝之困境。

云豹标本

云豹标本

这不禁引发人们思考,今天,人与环境共存的和谐还在吗?土地就这么大,人类要的越多,自然要给出的就越多。我们占据了其他生物生活的空间,随着动物们的栖地遭受开垦、破坏,许多原先生活在山林间的动物,像是中国台湾原生猫科动物中的云豹已经消失了,剩下的石虎也已经岌岌可危。

台北故宫表示,此次展览包含故宫新媒体艺术作品、兰阳地区常民用器、台湾生态系多种动植物标本等,内容多元丰富且深具教育意义。欢迎暑假期间亲子同游,一起思考人类与生态之间的关系,展开一段与自然的深刻对话。

展览位于宜兰县立兰阳博物馆一楼特展室,将持续至9月3日。

*原标题:郎世宁笔下的生物到现在有何改变?台北故宫联合举办生态展

亲爱的凤凰网用户:

您当前使用的浏览器版本过低,导致网站不能正常访问,建议升级浏览器

第三方浏览器推荐:

谷歌(Chrome)浏览器 下载

360安全浏览器 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