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清古人过中秋:北京最好吃的月饼要去前门买
国学
国学 > 国风观察 > 正文

明清古人过中秋:北京最好吃的月饼要去前门买

原题:明清古人过中秋:北京最好吃的月饼在前门,苏州最美的月亮在石湖

一年一度中秋佳节到了,各地的中秋习俗大多源远流长,有很多讲究。明代有一太监名叫刘若愚,把所有的宫中经历都写进成一部《酌中志》,是了解明朝宫廷秘辛的一部笔记。其中这本书中是这样记载宫廷中的中秋习俗的:“八月宫中赏秋海棠、玉簪花。自初一日起,即有卖月饼者。加以西瓜、藕,互相馈送。西苑翤藕。至十五日,家家供月饼瓜果,候月上焚香后,即大肆饮啖,多竟夜始散席者。如有剩月饼,仍整收于干燥风凉之处,至岁暮合家分用之,曰‘团圆饼’也。”

在明清时期的北京,西瓜和月饼是同等重要的节庆食物,取其形如满月,南方一些地区也会吃圆形的柚子。清代笔记《钦定日下旧闻考》记载北京讲究人家的中秋瓜果,“其祭果饼必圆,分瓜必牙错瓣刻之,如莲华”,也提到了中秋月饼和瓜果一定要圆如满月,切西瓜时需要一定技巧,“错瓣刻之”雕成莲花形状,号称“莲瓣西瓜”。

西瓜是当季的馈赠佳品,在八月十五中秋夜里也是用来上供的供品之一,仪式完毕即全家分时之,“是时也,皓魄当空,彩云初散,传杯洗盏,儿女喧哗,真所谓佳节也”,全家其乐融融,家宴常常持续通宵。在八月十五月圆时,在院子中庭陈放瓜果供月,祭品中还包括毛豆、鸡冠花。但需要注意的是,供月时一般只有女人叩拜,男子多不叩拜。即使女人当天去了娘家,当晚也一定要回夫家,”曰团圆节也”。当时的京师有谚曰:“男不拜月,女不祭灶。”宫廷中的中秋夜宴还一定要有九节莲藕,同样是夏季消暑佳品。

明清习俗,在八月初一即有月饼上市,与今天一样,如何处理剩月饼是个大问题。北京传统的月饼如“自来红”、“自来白”等,烤制而成,较耐储存。宫中太监会将剩下的月饼收拢一起,挑出完整的,风干之后到年底再拿出来,全家分时,称之为“团圆饼”。当年也有直径超过半米(有径二尺)的大月饼,月饼上绘有月宫蟾蜍玉兔等图案。当年月饼分为两种,一种是家人食用,令一种专门祭祀神明。清代北京最有名的月饼当属前门致美斋出品,清代北京人号称“中秋月饼以前门致美斋者为京都第一,他处不足食也。至供月月饼到处皆有。”

明清北京还有一种中秋风俗:月光纸,又叫月光马儿。当时北京习俗,不敢直呼“神”、“仙”二字,故称呼神像为神马儿。上面画着月宫和白兔图像,富裕人家的月光纸也是金碧辉煌,非常夺目。清代有一笔记《燕京岁时记》,以时间为序,从正月至十二月,依次记述北京的风土、名胜、物产和技艺,并将定期游览胜地一一予以介绍。内容丰富,且多是作者所见所闻,翔实可信,是研究北京岁时风物、社会生活颇有价值的参考资料,被誉为近代研究北京掌故的杰作。书中记载:“月光马者,以纸为之,上绘太阴星君,如菩萨像,下绘月宫及捣药之兔。人立而执杵,藻彩精致,金碧辉煌,市肆间多卖之者。长者七、八尺,短者二、三尺,顶有二旗,作红绿,笆或黄色,向月而供之。焚香行礼,祭毕与千张、元宝等一并焚之。”明清时期月神由早期纯道教色彩的以嫦娥为主的月宫图景演变为佛道交融的月光菩萨与捣药玉兔并在的世俗形象。画面上呈现一轮满月的圆轮,月轮内则有一尊女菩萨端坐于莲花之上,这是由于佛教的影响深入人心,太阴星君逐渐被赋予了菩萨的形象,并且在民间信仰中转化为“月光遍照菩萨”,也被称为“月光菩萨”乃至“月光娘娘”。菩萨之下还绘有广寒宫的仙阁殿影以及玉兔捣药的形象。家中需要在月亮升起的方向设立一“月光位”,祭月礼仪完成后,人们通常将月光纸与祭文等用火焚毁。

每届中秋,北京风俗祭祀兔爷。八月中旬,街市上出售黄土泥像,塑造成市人之巧者用黄土抟成蟾兔之像以出售月宫兔爷、蟾蜍造型,谓之兔儿爷。兔儿爷像有文官造型,“衣冠而张盖者”,有武将造型“甲胄而带纛旗者”,还有“骑虎者,默坐者”。大者三尺,小者尺余。其余匠艺工人无美不备,盖亦谑而虐矣。相声段子中说某人生日八月十五,和兔爷同一天生日,即与这种民间信仰有关。

明清时期,江南的审美品位一直为士大夫所欣赏,江南的中秋年俗自然也为人称道。清代道光间苏州文士顾禄着有《清嘉录》一书,此书以十二月为序,记述苏州及附近地区的节令习俗。书中记载,江南中秋,当地人称之为“八月半”。当天夜里,每家每户各有宴会,以酬佳节。当地有一习俗,看八月十五夜之晴雨,占卜次年元宵节的阴晴,故民间谚语有云:“八月十五云遮月,来岁元宵雨打灯。”又云:“雨打上元灯,云罩中秋月。”蔡云《吴歈》云:“闷闷中秋云罩月,晓晓元夜雨淋灯。谁知篱豆花开日,养稻正需水满塍。”

与北方中秋摆兔儿爷神像不同,江南苏州的中秋佳节,人们家中习惯供奉小财神像。小财神像大不逾尺,而神像塑造得非常细致,上面有台阁几案、盘匝衣冠、卤簿乐器、博弈戏具什物等,每件道具也就不到一寸大小,人人称道,俗话称之为“小摆设”,在街市上“士女纵观,门阑如市”。蔡云《吴歈》云:“耗财供奉小财神,摆设争看缩本新。底事清宵作儿戏,门阑好驻冶容人。家家户户家中方志瓶花香烛,望空顶礼膜拜,孩童们在灯前嬉戏玩耍,谓之“斋月官”。

江南八月十五还有“烧斗香”的习俗。中秋祭祀月亮,陈列果实,如菱藕栗柿等时令水果,扎香如宝塔形,上加纸斗,名曰斗香。唯这种风俗并不限于苏州一地,清潘宗鼎《金陵岁时记》、清范祖述《杭俗遗风》也有这种习俗,在八月十五月圆时焚烧在月下,谓之“烧斗香”。尤崧镇《斗香》诗云:“拈将香线匀兼细,长短编成斗样同。只合灵檀和木屑,岂宜旨酒荐琼宫。佳人撤帐腰频折,处士占星柄自空。吴俗中秋传韵事,满庭馥桂正临风。”又云:“愧无丽藻拾山香,才思难将此物量。烛焰冲来槎贯月,檀心陷处胆如囊。畑萦尚结科文细,灰烬犹留印样方。深夜群真倘下界,不嫌斗室咏霓裳。”城中妇女盛妆出游,或去尼姑庵结善缘,“鸡声喔喔,犹婆娑月下”,谓之“走月亮”。城中将香屑扎成宝塔形,而农村百姓则于旷野以瓦叠成七级浮屠,中供地藏王像,四围燃灯,谓之“塔灯”。

江南的中秋节后三天,苏州士人还有石湖赏月风俗,石湖位于苏州西南部,紧邻上方山,距离苏州市区约4.5公里,这种风俗称之为“石湖串月”。 每逢农历八月十八日,相传可见该桥每个桥洞中各有一个月亮映在水中,其影如串,“石湖串月”盛会已成吴地民俗。

参考文献

《钦定日下旧闻考》

《酌中志》

《燕京岁时记》

《清嘉录》

亲爱的凤凰网用户:

您当前使用的浏览器版本过低,导致网站不能正常访问,建议升级浏览器

第三方浏览器推荐:

谷歌(Chrome)浏览器 下载

360安全浏览器 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