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雪未必下雪  这个节气名不副实吗?其实另有深意
国学
国学 > 国风观察 > 正文

大雪未必下雪 这个节气名不副实吗?其实另有深意

每年的12月7日是我国的大雪节气

“大雪”是我国的第二十一个节气,也是进入冬天之后的第三个节气。在《月令七十二候集解》中对于“大雪”的解释是这样:“大雪,十一月节。大者,盛也。至此而雪盛矣。”但“大雪”节气的到来并不是说在这一天真的要有大范围的强降雪天气,它是一个表示节气内气温和降水量的气候概念,实际上在我国的黄河流域的某些区域,一年当中降雪最多的时期是在立春之后的“雨水”节气内。但从气温上讲,如果说“小雪”的到来意味着寒冷的到来,那么“大雪”则标志着我国天气的寒冷程度将会更深,降水量也会明显增加。

在我国的黄河部分流域,得到雨水节气才会到降雪量最大的时期

一、“大雪”之三候

每个节气都有其相应的“三候”,“大雪”也不例外,进入十二月初,全国各地天气都更加寒冷,也呈现出相应的气候特征。“大雪”的一候为“一候鹖鴠不鸣”,意思是说到了大雪节气,“寒号鸟”(有说法认为并不是真的鸟,而是一种老鼠)都因为天气寒冷而不再发出鸣叫;二候则是“二候虎始交”,意思是说,到了大雪时节,天气寒冷,降水量增多,正是天地间阴气最盛的时候,而事物达到顶峰的时候一般也是开始走下坡路的时候,当阴气开始衰弱,阳气便开始萌动,老虎也就开始了其求偶行为;三候是“三候荔挺出”,“荔挺”是兰草的一种,此时也因阳气开始出现而开始长出新芽。

在大雪时节,老虎也开始求偶

二:大雪节气的饮食习惯

在古老的中国,饮食文化的变迁是反映人们生活习俗的最重要的工具。每逢重要节日,人们总会吃一些符合节日风俗的食物来表达对节日到来的迎接,例如端午节的粽子和元宵节的汤圆亦或是中秋节的月饼。而人们过每一个“节气”时也总会吃一些相应的食物以迎接新的节气的到来。

在“大雪”节气,最为重要的一项饮食活动则是吃腌肉。俗话说“小雪腌菜,大雪腌肉”,在“大雪”节气这一天,腌肉是家家户户的大事情,人们会到街市上去购买新鲜的猪牛羊肉,买回家后则将其撒上盐并采取相应的制作手法制作成腊肠或者腌肉并挂在家中的院子内进行晾晒。大雪时期天气已经非常寒冷,正所谓是“小雪封山,大雪封河”,在取暖手段并不丰富的古代,人们在冬天很少出门,而制作大量的腌肉放置在家中则是在冬天储存食物的绝佳方法,既能满足食欲还可以减少出门的次数。

大雪时节的腌肉

老一辈人常说过冬的关键在于养生,的确,冬季因其寒冷程度而不适合剧烈的室外运动,其养生方法重静而不重动。食物进补则是冬季养生的重要手段之一,南方流传着一句俗语“冬天羊肉劲补,可以上山打虎”,在江浙一带尤其是南京地区,人们最喜欢在“大雪”时节吃羊肉和喝羊汤,羊肉不但能够驱寒滋补,益气补血,还能够促进血液的循环,增加身体的御寒能力。除了吃羊肉之外,在大部分地区,人们往往会炖老母鸡汤来作为滋补身体的重要食物,而无论是羊肉汤还是鸡汤,都可以再加入山药、枸杞等食物,使汤的滋补效果更加明显。正所谓“三九补一冬,来年无病痛”,冬季适当的进补对于身体的健康至关重要。

冬日大补的羊肉汤

除了腌肉和吃羊肉之外,在大雪节气,人们还有吃红薯和喝红薯粥的习惯,在山东更是有“碌碡顶了门,光喝红黏粥”的说法,意思是天冷的时候人们不能够再随意串门,只能是在家喝红薯粥抵御严寒。

三、“大雪”与冬季娱乐、活动

在“大雪”时节,天气寒冷,河流也逐渐结冰,而在北方尤其是东北地区,滑冰则成为了人们生活中非常重要的娱乐方式。滑冰早在古代时期就有,时称“冰戏”,在北方因天气寒冷,河流结冰结的非常结实,无论是儿童还是成年人都可以站在河面冰上进行玩耍,据记载,在光绪年间,光绪皇帝和慈禧太后就经常在北京北海的漪澜堂观看冰戏以娱乐。

冬日的滑冰游戏

而在我国的云南西北部泸沽湖地区,住在这个地区的纳西族支系摩梭人则会在大雪时节举行祭牧神节的活动。在大雪日的清晨,每家每户都要准备好丰富的食物特别是“猪心”作为祭祀牧神的重要心意。而放牧人也会穿上新衣服来庆贺节日,表明其在这一天有着特殊的待遇,在家里放牧人会收到家里人做的最丰盛的食物,而这些食物足够其在牧场放牧六七天所需要的口粮。

生活在泸沽湖地区的摩梭人

在内蒙古部分地区,人们则要在大雪时节度过其特殊的节日“米特尔节”,“米特尔”为鄂伦春语言,当地人们认为大雪这一天是气候的转折点,在这一天之后的天气会越来越冷,因此人们格外的重视这一天。因其生活地区冬日十分寒冷,所以这个节日也意味着人们开始准备屠宰牛羊,并将其储存起来用来供人们在漫长的寒冬里可以有充足的食物。

冬日的鄂伦春人

文史君说:

大雪时节,虽然并不意味是一年降雪最多最大的时节,但却给人以美好的想象,古代文人多爱雪景,在晴朗的冬日于湖心亭赏雪是何等惬意的事情。今天的人们虽然不再有如此雅趣,但对于雪这一意象的美好向往却是没有改变的。

参考文献

[1] 宋英杰:《二十四节气志》,中信出版集团2017年版。

[2]邱炳军:《中国人的二十四节气》,化学工业出版社2018年版。

[3]张勃、荣新:《中国民俗通志·节日志》,山东教育出版社2007年版。

(作者:浩然文史·刘越)

本文为文史科普自媒体浩然文史原创作品,未经授权禁止转载!

本文所用图片,除特别说明外都来自互联网,如有侵权烦请联系作者删除,谢谢!

亲爱的凤凰网用户:

您当前使用的浏览器版本过低,导致网站不能正常访问,建议升级浏览器

第三方浏览器推荐:

谷歌(Chrome)浏览器 下载

360安全浏览器 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