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谈卢纶《塞下曲》:另外一位张仆射(上篇)
国学
国学 > 国风观察 > 正文

再谈卢纶《塞下曲》:另外一位张仆射(上篇)

《将军夜引弓:“塞下曲”没有露脸的主角是谁》发布之后,有幸得到复旦大学陈尚君先生指正,陈先生告知,“张仆射是否张建封,目前仍缺硬性证据,同时似还有他人。我曾怀疑张献甫,卢绶曾入其幕。”

陈先生之言审慎精密,他提及的另外一位“张仆射”张献甫,也是一代名将。2012年,张献甫墓志出土,对这位名将的经历,我们也能了解得更清楚了。

张献甫出身将门,他的伯父张守珪在开元年间战功显赫,曾节度幽州,安禄山就是张守珪一路提拔上来的。开元二十六年,张守珪隐瞒下属败绩,贿赂玄宗派去查证的内侍牛仙童,次年案发,牛仙童被内侍头子杨思勖虐杀,张守珪贬官括州刺史,病逝于任上。

安史之乱时,张守珪之子张献诚“陷逆贼安禄山,受伪官”,这当然是委婉的说法,因为家族关系,张献诚很早就跟随安禄山,战事甫一开始,他被安氏委任为博陵刺史,后来官越做越大,麾下将士有数万之多。

直到代宗宝应元年,史朝义大败逃亡,张献诚当时驻守汴州,不肯放史朝义入城,瞅准形势投降了唐军,张献诚一门重新“归国”。唐代宗鉴于吐蕃造成的军事压力,急于恢复河北局势,对归降的安史将士轻拿轻放,张氏兄弟归国以后,代宗将他们安排在梁州(今汉中),张献诚和堂弟张献恭先后任山南西道节度使。张献甫年纪相对较小,跟随堂兄们在梁州任职,唐德宗建中三年,他跟随时任山南西道节度使贾耽讨伐梁崇义,立下战功。

建中四年,朱泚、李怀光先后叛乱,关中打成一锅粥,德宗打算从奉天移驾梁州避乱,贾耽派行军司马樊泽前去奏事,不知道樊泽用什么方式改变了德宗的想法,德宗居然让樊泽接替贾耽。贾为顾全大局,接受了任命,张献甫当时是贾手下的将领,他听说之后勃然大怒,当即提出要杀了樊泽,贾耽不得不带着张献甫前去见皇帝,以防他留在梁州和樊泽打起来。

此后张献甫改投浑瑊麾下,兴元元年收复京师,他可能还参与了征讨李怀光、收复河中之役。贞元四年,张献甫出任邠宁庆节度使,此后直到去世,都驻守在此,防范吐蕃。

贞元十二年春,德宗皇帝给天下方镇都加过一次兼官,张建封加检校左仆射,张献甫也是加的检校左仆射,两人在同一时间成了“张仆射”。

张献甫位列藩镇,声名显赫,新旧《唐书》均有传,《旧传》写道:

“献甫少随诸兄从军,初为偏裨,以军功累授试光禄卿、殿中监、河中节度副元帅都知兵马使,检校兵部尚书、兼御史大夫。建中初,从节度使贾耽征梁崇义于襄、汉,以功加太子詹事。及幸奉天、兴元,献甫首至,从浑瑊征讨有功,及复京邑,入为金吾将军。时李怀光未平,吐蕃侵扰西边,献甫领禁军出镇咸阳,凡累年,军民悦之。贞元四年,迁检校刑部尚书,兼邠州刺史、邠宁庆节度观察使。”

这段话里面疏漏很多,需一一厘清,首先是“检校兵部尚书”,后文说,“贞元四年,迁检校刑部尚书”,唐代六部的序列,兵部排在刑部前面,张献甫不可能先兵部后刑部。

《新唐书·张献甫传》显然注意到了这个问题,改成了“累迁至金吾将军、检校工部尚书”。

根据张献甫墓志,他讨伐梁崇义之前,已经授“光禄少卿、殿中监、太子詹事”,这些职位当然都是兼官。

张墓志记载:“洎从今相国贾公之清江汉也,封朗宁郡王;佐今中书令浑公之复京邑也,加御史大夫暨冬官大常伯。”梁崇义一役之后,张献甫获封朗宁郡王,成为异姓王。兴元元年收复京师之后,再“加御史大夫暨冬官大常伯。”

冬官为工部,大常伯即太常伯,也就是尚书,六部中工部排最后,张献甫先检校工部,贞元四年检校刑部,顺理成章,《新唐书》是对的。

《旧唐书》中还提到,张献甫曾任“河中节度副元帅都知兵马使”,“副元帅”不常设,而都知兵马使是副元帅帐下大将,系随事委任的使职,并非官职,墓志没有提及。

德宗时担任过河中副元帅的只有浑瑊,张献甫曾跟随浑瑊征战,但浑瑊兼管河中是在收复京师之后,当时李怀光还占据河中。史书和墓志都没有提及张献甫前往河中,那么张献甫可能在之前短暂担任过都知兵马使,而不是浑瑊任“河中节度副元帅”这一时期。

“及复京邑,入为金吾将军。时李怀光未平,吐蕃侵扰西边,献甫领禁军出镇咸阳”这句话,自然也是有问题的,吐蕃直到贞元二年才入侵,《资治通鉴》记载说,贞元二年“九月乙巳,京师戒严,复遣左金吾将军张献甫屯咸阳。”这样时间才能对得上。

亲爱的凤凰网用户:

您当前使用的浏览器版本过低,导致网站不能正常访问,建议升级浏览器

第三方浏览器推荐:

谷歌(Chrome)浏览器 下载

360安全浏览器 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