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华停招新闻本科生:新闻教育的危机,还是新闻业的危机|文度记

2020-05-18 21:05:16凤凰网国学

文/文度记特约评论员 张丰

清华大学新闻传播学院近日宣布取消本科的消息,激起了涟漪。

但这个消息,并不让人感到意外。早在2019年3月28日,清华大学公布自主招生简章,人文与社会类、法学类等文科专业被取消。这,似乎是个预警。

清华在回应此事时强调不会放弃新闻学,只是加强,要办“研究型大学”,就在研究生阶段培养。

但在外界看来,清华取消新闻学本科,更多是从竞争焦虑考虑,既然本科教育不温不火,不如把重心放在研究上。

(引发热议的微信公号文章截图)

眼下,人们仍旧担心两点:第一,会不会有很多大学来效仿,取消新闻学本科?第二,当今中国的新闻教育,该朝什么方向发展?

长期以来,和实践更紧密的新闻业,在高校和用人单位之间,存在一种“断裂”。“新闻无学”,或者“新闻学两个星期就能掌握”,这样的指责经常见诸媒体。有很多知名的新闻人,都不是学新闻出身的,更加重了人们对这一学科的怀疑。有意见认为,大学的新闻系对实践不够重视,培养的学生“不行”。

事实可能正相反。如果采用“知识”和“实践”两分法的话,中国新闻教育的最大问题,不是不重视实践,而是不重视“知识”。如今的新闻系学生,大部分在校期间都有“实习经历”。不管是文字的编辑还是视频编辑,他们都能熟练掌握技能。

他们真正缺乏的,是认真读书的经历。正是因为长期的兼职、实习,分散了他们的兴趣。相反,文史哲这些“冷门专业”的学生,读的书或许更多。这不但培养了他们严肃思考的能力,也给他们提供了更宽阔的知识背景。当他们从事新闻业的时候,往往后发先至。

一个“新闻人”的培养,包括了两个阶段。读大学的时候(不管什么专业),养成深度阅读的习惯,形成自己的“知识体系”,而到新闻单位之后,则接受真正的职业培训。

对不少大学而言,当前的问题是,不是“新闻无学”,而是“新闻系无学”,一些老师和学生,“求学”的心思偏少了,反而全副身心都投入到实践,新闻系老师的兼职和社会交往同样突出。他们过早地拥抱了实践,从而“失去了”实践,因为新闻业的实践也在剧烈的动荡之中。

很多论者没有注意到,新媒体时代人才的培养,在第二个阶段(也就是实践)出现了更大的问题。过去,一个毕业生来到一家报社或者电视台,单位会有一个长期培养计划。他(她)会被安排在基本岗位上,甚至要经历轮岗,来观察和体会新闻业的不同方面,最终找到自己的兴趣点,开始真正的新闻生涯。

这个“长期性”和“耐心”都正在失去。新闻机构面临转型的压力,再也不想花几年时间等待一个大学毕业生的成长,他们需要那些一来就能上手的。而大量新崛起的新媒体机构,根本没有培养新人的计划,他们需要一个人很快写出“10万+”的文章,或者拍一个点击量上千万的视频。但是,所谓“爆款”,大多都有偶然性。

如果从人才培养的角度看,这可能才是新闻业面临的最大危机。在“流量为王”的观念主导下,整个新闻学要以流量为核心进行重构吗?这显然是人们不能接受的。“读者和用户至上”这样的观念,才是颠覆新闻业的力量,因为在这种观念下,作为生产者的“新闻人”,极易被边缘化。

所以,在新闻业面临危机的大背景下,倘若只是停止新闻学本科招生,显然不能消除新闻教育的危机。

往期回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