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兵志

【卷首语】耀武扬威,本非贬义。观一国之阅兵,可睹军威,可窥朝政,可知士气,可察民心。自西周以下,国之五礼即有“军礼”,四季“军礼”即有“大阅”。2015年中国大阅兵,所纪念者何?所宣示者何?所捍卫者何?天下皆知。凡我珍爱和平者,洞穿今古,不可不知先贤教言:兵者凶器也,圣人不得已而用之。失道寡助,上帝禁之;得道多助,天佑仁义。是为记。

更新时间:2015-09-03 09:07:37

大阅图集

大驾卤簿图书,素绢本着色画卷,纵51.4厘米、横1481厘米。作者和具体绘制年代有待考证,从画面内容上来看,此图描绘的是宋朝皇帝的最高规格仪仗队,即“大驾卤簿”。全图共绘官兵5481人、车辇61乘、马2873匹、牛36头、象6只、乐器1701件、兵杖1548件,表现了宋朝皇帝出行的宏大场面,是研究宋代舆服、仪仗、兵器、乐器等制度的重要形象资料。 [详细]

历代大阅

从大禹到慈禧:中国历史上最著名的十次“大阅兵”

《左传》说:“国之大事,在祀与戎”。“祀”指国家的重大祭祀活动,“戎”是国家的军事行动或战争。阅兵仪式,既是“祀”,也是“戎”,当之无愧的国家大事。从古到今,国家级的阅兵,并不鲜见;但在历史上留下深刻印记的十次“大阅兵”,你可知道?

09-02 11:21

近距离看阅兵:周武王很帅 明成祖很酷

无论古代中国,还是埃及、波斯、罗马等文明古国,都有国君亲自参与的国家级的大阅兵。那么,阅兵到底为什么?毫无疑问,通过阅兵,彰显军威;透过军力,宣示国力。和平年代阅兵,对内表达重视武备、捍卫国土的决心和信心,对外展示军事实力、通过震慑来消弭他国贪觊。特别是外敌来犯,或者战火初平时,阅兵更有着更为悲壮、勇武、正义的理由。

阅兵一词始于汉代 从祭天迎宾到示威之变

可以说,古往今来,无论国内还是国外,也无论人们的意识形态和民族传统文化有何差异,大家对阅兵意义的认识几乎是一样的——那就是阅兵最能体现一个国家的国威、军威和综合国力,最能积聚军心、民心。因而,阅兵始终是一个国家和民族最感荣光、最感振奋、最感骄傲、最感自豪、最为神圣的庄严的盛典。

09-02 13:52

义武奋扬:四百多年前的“抗日胜利宣言'”

万历二十七年(1599)四月,挫败了日本吞并朝鲜、进取中原野心的大明军队班师回朝,万历皇帝升座午门,接受都督邢玠等献上的日本俘虏六十一人,都“付所司正法”,弃尸稿街,传首天下。同日,皇帝接受百官朝贺,祭告郊庙,以果酒分赐百官。次月,颁平倭诏昭告告天下。

09-02 13:17

有多少人喜极而泣?重读陈寅恪等人70年前诗

1945年8月15日,日本投降的消息传来,对于陈寅恪这位多次涉险、备受苦难的饱学之士来说,当时的欣喜是无法形容,不敢相信自己能在有生之年见到中华大地重见光明的这一天。“闻讯杜陵欢至泣,还家贺监病弥衰。国仇己雪南迁,家祭难忘北定时。”风格颇似陆游的“死去原知万事空,但悲不见九洲同,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

09-02 15:17

诚既勇兮又以武 终刚强兮不可凌

一支曲,一首诗,有时可以产生不可估量的精神力量,《国殇》就是这样一首可以激发英雄主义情怀的篇章。诗人不去表现胜利,而是突出将士在强敌面前“出不入兮往不反(返)”的毅然决然,其实是在表达必胜的信念。

09-02 12:21

甲仗军礼

大驾卤簿:天子们的仪仗排场

中国古代帝王出行时的仪仗,称为“卤簿”。卤簿一词,本意是记录帝王出行时护卫、随员及仪仗、服饰等的册籍。根据不同的出行目的或活动场合,皇帝身边的随员数量、仪仗形制等都有不同,必须严格按照相关礼制规定来执行。仪仗的繁简、随员的多寡,往往与王朝国力的兴衰有着莫大关联。

09-02 14:32

如火如荼:铠甲鲜亮以壮军威

铠甲在战争中的重大作用,很长一段时间内,它是一个国家军事实力的象征。随着时代的发展,铠甲越来越多地出现在重要的礼仪性活动中,比如军事检阅等场合。身着精致、美观的铠甲和戎装,将士们威武雄壮的身姿也是一国军事实力的体现。正是这种礼仪性的需求,在漫漫的历史长河里,铠甲的材料越来越多样、样式也越来越复杂。

09-02 14:32

历朝阅兵礼制大盘点 出镜率最高的是谁?

西周把“大阅”作为训练军队的一种制度,往往在农闲时以冬季狩猎的方式进行。此后阅兵礼制屡经变迁。清代,皇帝至武场后,在诸大臣侍仪的导引下,自八旗左翼入,右翼出,再至中路,阅视一周,然后登上最高处的御用营帐,众大臣及侍卫在御帐周围环护。

09-02 22:04

古代阅兵穿啥样:明朝铠甲出现V字领 潮味十足

明代是重型铠甲和轻型铠甲地位交替的时期。一种轻型甲——绵甲应运而生。绵甲柔软、轻巧,在表面还缀有大量的铜甲泡和铁甲泡,轻便灵巧,蘸湿后还可以抵御初级火器的射击。在设计、制作中也注意了时尚化。比如出现了潮味十足的“V字领”、“镂空式护耳”等时尚元素。

09-02 12:28

满城尽带黄金甲 那些名满天下的清帝大阅甲

康熙大阅盔甲的周身金线及金帽钉等耗费不少黄金,而其分量却是十分轻便,大概也就是一件棉袍的重量,是清宫现存的盔甲中最为精美的甲胄,堪称珍贵的艺术佳品。乾隆大阅甲则嵌宝石珍珠70余颗,他还特意为大阅典礼制作兵丁礼服,在清代也只有他这么干。

09-02 10:22

天下大赦

中国的赦免早在虞舜时期就已经有了,但是一直行至汉代,赦免才开始经常化和制度化,并慢慢形成一套独立而相对稳定的程序和仪式。作为一种由上而下的分级布恩过程,赦免的执行性有着很重要的意义。在愈见频繁的赦免中,有效地实现具体到人的宽赦,完成赦免过程中的一系列程式和礼仪,这些赦后之事其实比之君主的一纸赦令更具体、更繁冗。

09-02 10:22

“十恶不赦”通常被用来形容某个人罪大恶极、不可饶恕。在现代,这个词可说是一个带有很大感性色彩的泛称,但在古代,“十恶不赦”却是确凿的法律条文。那么,到底是什么罪行让古代的立法者们深恶痛绝,声明必须严惩不得赦免呢。

09-02 10:18

“赦”这个字,在中国古代并不陌生,很早就出现在汉字中了。《说文》说,“赦,置也”,即“释放”的意思。现代的赦免制度,有大赦、特赦、减刑、免刑、复权等不同类型。大赦和特赦是其主要的表现形式。大赦,是指国家元首或者国家最高权力机关,对于某一时期内的不特定犯罪分子免予追诉或免除其刑罚执行的制度。特赦,是指国家元首或者国家最高权力机关,对已受罪行宣告的特定犯罪人免除其全部或者部分刑罚的制度。

09-02 17:50

严刑峻法的秦国原来也会施行赦免。秦经过商鞅变法,成为一个法治大统之国,俨然一种“久者不赦”傲娇姿态,但事实上秦国在赦免制度中的思考却是十分细致的。睡虎地出土秦简《法律答问》中关于赦的几则问答,向我们展示了秦赦免的一些细节,其中对于赦免中极其重要的赦免时间问题也有了一定的关注,“赦前”与“赦后”的区分也表明赦免制度在秦国已经趋于成熟。

09-02 17:20

扫描关注凤凰国学

扫描关注凤凰国学

亲近国学汲取智慧的公共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