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册

张国刚品读《资治通鉴》:励志偶像曹操的成功与失败


来源:凤凰国学

曹操(155-220年)是个很有争议的人物。《三国演义》中的曹操很奸诈,电视剧《三国》中的曹操就比较正面而且高大上了。至少唐玄宗时代,曹操是正面的形象,李隆基少年时代就“以阿瞒自许”。不是正面形象,谁会以他自许呢?

【引言】

毛泽东云:中国有两部大书,一部是司马迁的《史记》,另一部是司马光的《资治通鉴》,都是有才气的人,在不得志的情况下撰写的。唯其有才,故能写出好书,值得阅读;唯其不得志,故能写出深刻的书,值得参悟。

司马迁纵横恣肆,直抒胸臆。《货殖列传》,阅尽人间百态;《刺客列传》,沉郁凄美,荡气回肠。《史记》不虚美,不掩恶,尽显真精神。

司马光厚德载物,忧国忧民。《资治通鉴》专取关国家兴衰、系生民休戚,力求警钟长鸣、读史明智,“善可为法,恶可为戒”,赤子之心淋漓尽致。

如果说《史记》展现了道家的自由与洒脱,那么《通鉴》则体现了儒家的使命和责任。鉴于《资治通鉴》用294卷的篇幅,记载了战国之赵宋建立前1362年的历史(若加上倒叙则超过1400年),涵盖了“二十四史”中十九部正史的内容。其内容之深厚、史实之繁复,则是《史记》所不能比的。

我们的读史,选择了《资治通鉴》。

上起公元前403年,下迄公元959年,一千三百多年间华夏大地究竟发生过怎样波澜壮阔的历史?300多万字的《资治通鉴》,只是执政者“鉴于往事,有资于治道”的治国宝典吗?普通人如何从这部煌煌大著中进入中国历史的深处,领略中华文化的深沉智慧?应凤凰网国学频道邀请,历史学家、清华大学人文学院教授、教育部“长江学者”特聘教授张国刚先生开辟《品读<资治通鉴>》专栏,为我们作详细解读。

王夫之《读通鉴论》认为,读史之旨趣,可以自淑、可以诲人,可以知道而乐!这个“道”是什么呢?如何去达到这个“道”的境界呢?是司马迁的无拘无束,还是司马光的家国情怀,这则是可以任由读者诸君去选择的。

专栏作者:张国刚,清华大学人文学院历史系教授,教育部“长江学者”特聘教授,曾为联邦德国洪堡学者,主要致力于中国古代史、中西文化关系史的研究。

曹操(155-220年)是个很有争议的人物。《三国演义》中的曹操很奸诈,电视剧《三国》中的曹操就比较正面而且高大上了。至少唐玄宗时代,曹操是正面的形象,李隆基少年时代就“以阿瞒自许”。不是正面形象,谁会以他自许呢?

曹操像

一、曹操的心结

青少年时代的曹操,最大的心结是家庭出身问题。他的父亲曹嵩是大宦官曹腾的养子,而父亲究竟本姓什么?最权威的史料《三国志》只是说,“莫能审其生出本末”,吴人作的《曹瞒传》说,“嵩,夏侯氏之子”。(《三国志·武帝纪》)在重视名士和家世的东汉末年,生长在这样的家庭里,曹操无疑会有些包袱。

在东汉末年的宦官贵戚中,曹腾为人总体上是比较收敛的,曹嵩为人也很谦卑低调,虽说花钱买了一个太尉,但在官场的人缘一直不错。曹操青少年的生存环境就是这样,一方面衣食无忧,家境物质条件优渥,另一方面曹操精神上有些自卑。桓灵时代,士人名士与宦官简直势同水火,两次党锢之祸,加剧了二者的矛盾。这对于自尊心极强的曹操,不能不产生影响。作为宦官养子之后,曹操心中不会没有阴影。官渡之战中,陈琳替袁绍写的讨伐檄文,是这么骂他的:“司空曹操,祖父腾,故中常侍,与左悺、徐璜并作妖孽,饕餮放横,伤化孽民;乞匄携养,因脏假位,舆金辇璧,输货权门;窃盗鼎司,倾覆重器。”(《三国志·袁绍传》)翻译成现代汉语就是说,曹操的祖父曹腾,是臭名彰著的中常侍之一,与左悺、徐衡这些妖孽,贪得无厌,兴风作浪,伤害百姓。父亲曹嵩,不过是一个要饭的孩子,被曹腾收养,贪渎财货,买得官位。曹操本人盗窃权位,擅作威福。这样的话,从曹操曾经的亲密朋友袁绍嘴里说出来,至少说明了正牌名士心里的看法。只是在翻脸之前,袁绍他们心里不说而已。

曹操是一个很要强的人,诗文一流,文韬武略,这源自其天赋,更靠他的努力,他的父祖都不是文化人。从曹操的交游圈看,他始终注意结交名士。最亲密的朋友中,袁绍就是大名士,张邈也是顶级名士圈里的“八厨”之一,何颙与名士郭泰、贾彪交好,为李膺、陈蕃的器重。显然,他最在乎的就是要与这些名士套近乎。桥玄是大名士,很欣赏曹操的睿智,对他说:“君未有名,可交许子将”,许子将,名许劭(150-195),以善于品评人物知名,曹操于是去拜访许子将,“子将纳焉,由是知名。”(《三国志·武帝纪》) 其实,许劭只是比曹操年长5岁而已。

文姬归汉图

曹操对名士一直很仰慕。大学者、也是大名士蔡邕(133-192)绝对是他的长辈,曹操常向他请教书法和文学。公元207年,曹操将其女蔡琰(蔡文姬)从匈奴赎回。这时候,蔡文姬在匈奴已经生活了12年,还留下了两个儿子。曹操的这份情怀,显然是来自与名士蔡邕交往的记忆。175年,蔡邕当年为“熹平石经”书丹之时,曹操只是20出头的青年,对名动京城的蔡邕,一定是十分神往的。

可是,曹操是做不了名士的。晚年的曹操曾谈到自己年轻时的志向,“孤始举孝廉,自以本非岩穴知名之士,恐为世人之所凡愚,欲好作政教以立名誉”。(资治通鉴卷66)真正的名士行为,是拒绝入仕,千呼万唤始出山的。比如袁绍,为父母守孝六年,“礼毕,隐居洛阳,不妄通宾客,非海内知名,不得相见。又好游侠,与张孟卓(张邈)、何伯求(何颙)、吴子卿、许子远(许攸)、伍德瑜(伍琼)等皆为奔走之友。不应辟命。”中常侍赵忠与诸黄门(宦官)议论说:“袁本初坐作声价,不应呼召而养死士,不知此儿欲何所为乎?”(《三国志·袁绍传》)是叔父袁隗敦促,袁绍才应召入何进大将军府任职的。

东汉洛阳城

曹操第一次出来做官,为洛阳北部尉。在任第一个重大举措,就是棒杀违犯宵禁令的宦官蹇硕的叔父。他还曾跑到大宦官张让家里,有过暗杀张让的举动,被对方发觉,幸而脱险。曹操还曾上书朝廷,指斥宦官,为被宦官杀害的陈蕃、窦武鸣冤叫屈,说他们正直而被陷害,“奸邪盈朝,善人壅塞”,言辞剀切。所有这些行为,完全是名士做派,意在表示他与宦官划清界限。

黄巾起义的时候,曹操年届而立,因讨伐有功,任为济南相。这是一个相当于二千石的位置。曹操对于治下的十几个县,进行了大刀阔斧的改革,革除弊政,废罢淫祀,绳治贪渎。朝廷征调他出任东郡太守,从级别上说,是相当的职位,但是,曹操感觉到了背后的凶险。其时“权臣专朝,贵戚横恣。太祖不能违道取容。”因为这时曹操发现,靠模仿名士的做派、靠治理政绩的辉煌,不仅无法实现自己的理想,恐怕连命都会丢掉:“数数干忤,恐为家祸,遂乞留宿卫。拜议郎,常讬疾病,辄告归乡里”,实质是辞职不干了。“筑室城外,春夏习读书传,秋冬弋猎,以自娱乐。”既然按常理出牌不行,曹操于是辞去地方实职,以虚名的“议郎”,托病归乡里,边读书习武(弋猎于古人为习武),边思考未来的人生发展方向。

曹操年轻的时候就以睿智知名,“少机警,有权数”,他不仅取得了历史公认的文学成就,更重要的是他钻研武学,身手了得,“才武绝人,莫之能害”。所博览的群书中,特好兵法,“抄集诸家兵法,名曰《接要》,又注《孙武十三篇》,皆传於世。”(《三国志·武帝纪》) 什么叫《接要》呢?我想,曹操不仅是摘抄要点,而且有连缀诸家、自出机杼接着讲述的内容吧。这在汉末乱世,就派上了用场。桥玄欣赏曹操的,也就是这一点嘛。

许劭不愧为知人,他说曹操是“乱世之奸雄,治世之能臣。”时势造英雄。汉末的乱世,给了曹操不按常理出牌的机会。

二、曹操的智慧

曹操的机敏睿智,首先表现在大事上不糊涂。灵帝末年,冀州刺史王芬与曹操好友许攸、陶丘洪(与孔融、边让齐名的名士)等,谋废皇帝,立合肥侯(具体人物不详),身为议郎的曹操反对。说这种危险的事情,“古人有权成败、计轻重而行之者,伊、霍是也。”可是,你们有伊、霍当年的条件吗?他们当年成功,不仅仅是“怀至忠之诚”,而且“据宰辅之势,因秉政之重,同众人之欲,故能计从事立。”你们呢?“今诸君徒见曩者之易,未睹当今之难,而造作非常,欲望必克,不亦危乎!”(资治通鉴卷59)结果证明曹操是对的。

灵帝死后,袁绍劝大将军何进尽诛宦官,甚至要召外军进京,以胁迫何太后同意。曹操当即指出,“宦者之官,古今宜有,但世主不当假之权宠,使至于此。既治其罪,当诛元恶,一狱吏足矣,何至纷纷召外兵乎!欲尽诛之,事必宣露,吾见其败也。”(资治通鉴卷59)曹操主张用司法手段绳治宦官,而不必假手外军进京。事实证明,曹操又是对的。曹操能审时度势,与此可见一斑。

关东军讨伐董卓,袁绍为盟主,曹操对战争态势的分析,无疑是很专业的,袁绍不听。董卓劫持献帝西逃,真正拿出自己的血本,真刀真枪与董卓拼命的,只有曹操和孙坚。曹操的勇于勤王,为他赢得了很好的声誉,后来汉献帝身边的董昭等人,首先联络曹操迎护救驾,这应该是一个原因。此前,袁绍想立幽州牧刘虞为帝(刘虞是汉光武帝刘秀与郭圣通所生长子刘彊之后裔。),刘虞本人不敢,曹操也坚决反对。显然,在这一系列问题上,曹操的判断力都惊人的准确。

曹操命运的第一次大转折,是公元192年,曹操出任兖州刺史。兖州刺史刘岱战死于黄巾余部,州政无主,陈宫、鲍信、张邈都看好其时担任东郡太守的曹操。东郡太守这个职位虽然是袁绍表授,这块地盘却是曹操击败黑山军而占有的。在兖州任上,曹操打败青州黄巾余部,“得戎卒三十馀万,男女百馀万口,收其精锐者,号青州兵。”(资治通鉴卷60) 这可是30万军队啊!此后,让这些军人的家属(他们本来是农民)屯田种地,曹操获得了军事和经济上的双重收益。从此,曹操才有了自己打天下的资本。

汉末割据形势图

这个时候,曹操38岁!未届不惑的曹操一举获得如此巨大的成功,有地盘,有队伍,有人物(荀彧等谋士),大约有些飘飘然。曹操想接父亲前来兖州团聚,被人杀害。凶手的背后,居然有徐州牧陶谦(132-194年)的影子。曹操怒火中烧:一是杀父之仇必报,二是吃掉陶谦是曹操下一个要实现的目标。于是,为父报仇的正当性和吞并徐州的利益驱动,使曹操大张旗鼓地兴师问罪!胜利了的曹操、手握30万青州兵的曹操,在利益和仇恨的双重作用下,直扑徐州,不惜烧杀劫掠,鸡犬不留。就是这个时候,后院起火,兖州背叛了曹操。这是在194年。挑起这次事变的是陈宫。陈宫、张邈等迎吕布为兖州牧,抄了曹操的后路。

为什么陈宫要背叛曹操?因为曹操杀了名士、前九江太守边让及其一家。边让奚落和批评了曹操,曹操就杀害了人家。凭什么?因为曹操骄傲了,因为曹操不能忍受被名士奚落鄙视,青年时代的阴影,挥之不去。

曹操最终是击败了吕布,重夺兖州。经过这次惨痛的教训,曹操在后来的发展过程中,成熟了许多。一年后又迎驾汉献帝,建都许下,曹操的发展渐入佳境。

唐人赵蕤总结曹操的北方统一大业时说:“昔汉氏不纲,网漏凶狡。袁本初虎视河朔,刘景升鹊起荆州,马超、韩遂雄据于关西,吕布、陈宫窃命于东夏,辽河海岱,王公十数,皆阻兵百万、铁骑千群,合纵缔交,为一时之杰也。然曹操挟天子,令诸侯,六七年间,夷灭者十八九”。(赵蕤《长短经》卷六《霸纪下·三国权》)

三、曹操的成败

真正考验曹操的重要战争有两次,一次是200年的官渡之战,一次是八年后的赤壁之战。前一仗曹操作为弱者,战胜了强者袁绍;后一仗,曹操是强者,却败给了弱小的一方孙、刘联兵。这里重点谈谈赤壁之战。

208年,曹操带着胜利者的骄傲,首先接受了刘琮的投降,拿下了荆州。接着问鼎扬州的孙氏政权。这就是著名的赤壁之战。赤壁之战分荆州作战阶段和赤壁作战阶段。前一阶段,曹操大胜,后一阶段,曹操大败。

赤壁之战

在荆州作战阶段,曹操表现了一个伟大军事家的战术能力。首先,他出兵宛、叶做战略佯攻,7月,亲帅大军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直扑荆州。 8月刘表死,办丧过程中,曹军取道新野,向襄阳进发,大军未到,刘琮就不战而降。这时候刘备屯樊城,包括孙吴方面,还根本不知道荆州已经丢失。曹操前锋到了宛城,刘备才知道刘琮已经投降。于是,仓促南逃,“操以江陵有军实,恐刘备据之,乃释辎重,轻军到襄阳。”曹操为了防止刘备利用江陵军用物资,构成抵抗阵线,乃当机立断,放弃辎重,轻兵进击,占据了江陵,并以轻骑一日一夜300里的速度,追击刘备于长坂坡,一举击溃刘备。曹操百日之内,几乎占有了荆州全境。这似乎是曹操打得最轻松的一仗。接下来,曹操就有些飘飘然了。

简短地说,曹操在赤壁作战阶段,犯了三大错误。首先,曹操漠视了刘备的存在。曹操写信给孙权,要“会猎于吴”。对于刘备纠集荆州残部的能力重视不够。其次,曹操采取沿江下寨,直进平推的战术,没有别部策应,也没有佯动配合,给了孙刘联合进攻的机会。再次,曹操在荆州的统治尚不巩固,而孙权在江东的政权已历三世,士民归附。刘备在荆州经营多年,深得民心,“刘琮左右及荆州人多归备”,曹操客军远斗,不习水战,都是不利因素。

为什么久经沙场的老将,会犯这样一些低级错误呢?这就是人性的弱点,骄傲轻敌,被胜利冲昏了头脑所致。曹操企图通过用声威来震慑孙吴君臣。没有想到在周瑜、鲁肃等辅佐下,孙权集团有着顽强的抵抗意志与实力。至于黄盖诈降,曹操上当,更突显了曹军因虚骄而轻信的一面。“操军吏士皆出营立观,指言盖降。”(以上所引均见《资治通鉴》卷65) 黄盖扬帆诈降,曹操官兵都走出营外观看,指着前来的船只,你看这是东吴人来投降啦。史家这淡淡的一笔,却把曹军的轻佻,表露无疑。

推荐书目:张国刚著《资治通鉴与家国兴衰》,中华书局出版。

《张国刚品读<资治通鉴>》专栏链接:

《资治通鉴》为何开篇说三家分晋?清华教授专栏品读

战国初霸的崛起之路:领导人最重要的品质是什么?

能力强是非多 战国名将吴起为何死于非命

身死法存:商鞅变法如何为中国两千年历史奠定基调

不仅靠虎狼之师:三大策略铸就秦国统一大业

从弃儿到“祖龙”:你不知道的秦始皇

堡垒从内部攻破:他才是灭秦第一“功臣”

从“无赖”到皇帝:刘邦的成功之道是什么?

汉初“一国两制”的经验与教训:分封制为何行不通

张国刚品读《资治通鉴》:汉武帝真的“独尊儒术”吗?

张国刚品读《资治通鉴》:丝绸之路与张骞出使的历史经纬

张国刚品读《资治通鉴》:霍光家族腐败的启示

张国刚品读《资治通鉴》:王莽改革为什么会失败?

 

张国刚品读《资治通鉴》:“乖孩子”刘秀的逆袭之路

东汉皇后的四种面孔:谁把她们推上历史前台

*本文系凤凰网国学频道独家专栏,经作者授权发布,未经许可,请勿转载。

[责任编辑:李志明 PN032]

责任编辑:李志明 PN032

  • 好文
  • 钦佩
  • 喜欢
  • 泪奔
  • 可爱
  • 思考

凤凰国学官方微信

凤凰新闻 天天有料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