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册

陆晖:这是最有文化的时代 不必为他们担心


来源:凤凰国学

我一点不担心现在的年轻人不爱好传统文化。因为传统文化或者文化这种东西,点点滴滴都在他的生活中,在他的游戏当中,在他喜欢的歌词当中,在他所看的动画、漫画当中都有传统文化的影子。虽然这个世界技术变化非常快,更新换代非常快,但是人性的东西变化的非常少。

编者按:2017年10月20日下午,凤凰网、一点资讯携手千年学府岳麓书院,联合主办“道贯古今——对话数字传播与智能时代的文化中国”高峰论坛。在这样一个数字传播、社交传播以及人工智能时代,尤其是学传统文化出身的媒体人,如何在这样一个时代背景下能够把文化价值在传播中发挥出来?为此,凤凰网文化中心总监陆晖先生分享了自己的经验与观点。

 

凤凰网文化中心总监 陆晖

一、不赞成“文化衰落说” 这是一个最有文化的时代

我从2000年进入媒体工作到现在17年了,刚开始是做报纸,经历了传统纸媒从兴盛到衰落的全过程。后来进入互联网,也看到了传统门户网站的形式演变,比如转型为新闻客户端,包括现在一点资讯这样以算法为驱动的新的媒体形式,以及像微信、微博这样以社交为主要内核的一些新媒体形式。这些变化我都是作为一个从业者在其中深入经历过。

在这个过程中,有几种观点一直比较多的被大家尤其是媒体业界所传送。一种观点是说在大数据时代,尤其互联网自媒体时代,文化本身其实是衰落的,因为深度阅读越来越少了,被肤浅阅读、碎片化阅读所取代。另外,在这个时代娱乐化、刺激性的东西通过更方便的技术手段得以张扬和呈现,而对深层次的文化需求减弱了。这类观点在传统媒体衰落之后更加盛行,有人觉得新闻已经消亡了,被所谓各种自媒体比如微信标题党所取代,这些情况也使得非常多的文化人、媒体人,在某种意义上感到忧虑怀疑,甚至悲哀。

我自己倒不是特别同意或者说不是特别赞成这样的观点和说法。

我们现在总是讨论文化自信,就我个人而言,我确实对这个时代是有非常强的一种文化自信的,我认为这是一个最有文化的时代,这跟很多人的观点不一样。其实大家可以看到我们这个时代,由于信息传播的壁垒大大降低,阅读的人数、阅读的量是远远超过以前的。我对我小时的一些经历至今有很深刻的印象,当时我比较爱读书读报,然而在我们当地的学校里面,阅读大量课外书籍报刊杂志的人并不多,甚至可以说是相当少的。但是现在通过手机、通过微信朋友圈的分享,通过各种APP,大家进行阅读,虽然可能这是一种碎片化、浅层化的阅读,但过去是连浅层阅读都做不到的。

很多人认为现在的阅读比较浅或者深度阅读比较少,但是他可能忽略了一个事实,往往说这样话的人都是文化精英,都是顶尖的知识分子、传媒人,他们本身站在文化或者说传播的金字塔尖上,所以他们能够说现代人阅读的东西太肤浅、太浅薄,但是他其实看不到的是,现代人阅读的范围、广度、时间都是前所未有,是以往任何时代无法比拟的。

或者换句话说,过去的文化传播是一个大舞台,在台上表演的就是那么几个偶像、明星,那么几个大师,文化偶像,他们说出来的东西是真知灼见。但是现在自媒体时代、人工智能的时代,舞台被拆解了,聚光灯从集中在几个金字塔尖的知识分子身上转变到每个人身上。自媒体时代最好方式就是每个人有了同等发声的机会,说出来的东西仍然是有人说得好、有人说得坏,有人说得深、有人说得浅,但是通过我们所说的市场调节的原理,使得真知灼见自然而然地通过竞争——知识的竞争、传播的竞争,能够为更多人获取。

所以我们看到现在的各种知识型的网站,比如知乎,每个人都可以在上面回答问题,其中不少真知灼见。过去这些人没有话语权,但是现在通过这样的网站获得了大量的受众,获得了大量的传播资源,这个时代其实使得更多的人能够分享知识、获得知识。这是我想表达的第一个观点。

二、媒体人不必悲观 传播能量正在发散

我想表达的第二个观点,在这个时代作为一个传媒人,我觉得是没有必要去悲观的,没有必要去感觉到好像说我们的中心地位丧失了,过去你是这个传播的主导者,现在传播主导地位丧失了,觉得很失落,我觉得没有必要这样,你要看到你的能量不是聚焦了,而是发散了。在互联网时代去中心化,你不够中心,但是可以作为传播中的一个节点,能量的节点,仍然是文化传播中的一环,只不过你的地位可能没有过去重要,但是这不是坏事,这是因为更多人的地位在上升了,更多的人获得知识的途径、发表言论的途径在增加。

马斯洛需求理论把人的欲望分五个层次,最低的就是生存,要吃饭要吃饱,再高一点的是情感欲望、事业欲望,最高层次就是实现自我价值的欲望,而相对应的信息需求也可以这样分层。

整体来讲,自媒体时代信息是向下的。我觉得现在之所以呈现这样一个信息“肤浅化”的局面,是因为我们在互联网时代之前经历了一个相当长时期的信息匮乏时代,人们的表现有点像之前物质匮乏时代刚结束那阵,那时刚解决温饱、物质供应刚刚充分,在漫长物质匮乏年代熬过来的人们都拼命大鱼大肉,也不管烹调水准,只要有材料有肉就吃得高兴。但随着物质丰富,人对精细化的要求逐步提升,我觉得信息也是这样。

在过去大家对于知识、对于信息的获取是非常稀缺的,门槛也非常高。随着互联网给予提供了无限量的知识供应之后,一开始绝大部分的人都是呈现出来本能需求,那些色情低俗本身就是人的最低层次的反应,人对信息的最低层需求就是这些东西。

但是当这些需求的供应到了一个充足甚至过剩的阶段——现在我觉得已经是这样的阶段,满大街是低俗的东西,这时候越来越多人开始需要信息精细化,其实就是我们所说的文化,更高端的文化,需要更深入的思考。

我特别同意苏格拉底一句话,“未经审视的人生是不值得过的”,因为一个人对自己的生命不停的追问,追问到极致就是哲学,所以物质欲望、情感这些东西逐步满足之后,最后会达到哲学的层面,因为他一定要知道生命的本质是什么——从哪里来、到那里去、我是谁。

现在我已经感觉到中国当下由于信息非常充分的供应和传播,已经在向更高一个层级慢慢攀升,这就是为什么一些诗词类节目越来越多人观看。我记得我们最开始做《春天读诗》节目的时候,总觉得这个节目不可能有广告,因为读诗那么高雅,现代诗很小众,阅读量也不可能广、不可能高,我们当时很担心的就是做第一季能不能有第二季,结果现在已经做到第四季,而且已经有非常多的观众。现在《春天读诗》第四季总共观看人数好几百万,尤其是线下活动“春天读诗之夜”,在一个四五百人的剧场请一些人现场读诗,外面排长队,里面爆满,后来很多人在过道上站着,为了听台上的诗人读一首诗。这种盛况是很多年没有见到过的,也就是这一两年,随着信息的供应增加,人们对更高层次的信息也就是更高层次文化的需求开始凸显。

三、中国传统文化早已融入年轻人生活

在当下年轻人我羡慕他们的是什么?他们有非常多的平台渠道获取他们想要的信息。比如我小时候很喜欢看金庸,要苦苦等候书店里面来一套金庸的书,有时候往往几个月出现一套新书,这也是很大的精神满足了,是我的精神粮食之一。那时候我先从比较低的入手,后来初中、高中开始爱好诗词,再往上走开始学着看一些《庄子》、《易经》,那已经是大学时代了,这是我的路径。

当时获取这方面的东西非常困难,想找到一本《庄子》的好版本非常难,90年代贵州人民出版社出了一套《庄子今译》,对我来说是非常重要的启蒙的东西。但现在的孩子们想要获得传统文化方面的知识,可以说不费吹灰之力,而且都是非常好的版本,非常好的注释,我很羡慕他们。

而且我们那个时候在中学、在少年时代是比较孤独的,因为我看的东西周围人没有人看,找不到同道,但是现在的孩子如果对某方面有兴趣,他能够迅速加入一个线上小组,通过网络,哪怕是远隔重洋,哪怕大洋彼岸,能够迅速找到跟自己有共同兴趣爱好的人,互相交流、互相碰撞,互相产生理论的知识的火花,然后自己说不定就有很好的创作。

我一点不担心现在的年轻人不爱好传统文化。因为传统文化的点点滴滴都在他的生活中,在他的游戏当中,在他喜欢的歌词当中,在他所看的动画、漫画当中都有传统文化的影子。虽然这个世界技术变化非常快,更新换代非常快,但是人性的东西变化得非常少,几千年来人的情感、人的想法,现代人仍然能够理解,这就是文化,所以我非常乐观。

相关链接:

跨界对话:智能时代的中华文化 如何打通古今二脉

一点资讯李亚:数字传播与人工智能助力文化中国与新商业文明

2017年度传统文化网民阅读报告首发 一点资讯大数据解读

五大IP、四种玩法 凤凰网携手一点资讯开创文化营销新篇章

岳麓书院院长肖永明:“文化之道”在当代贯穿始终

金定海:越往内心走,越中国 

中南大学教授杨雨:对传统文化有自信 不畏惧智能时代

大咖同台论道:传统文化如何适应当下迎接未来?

[责任编辑:丁梦钰 PN031]

责任编辑:丁梦钰 PN031

  • 好文
  • 钦佩
  • 喜欢
  • 泪奔
  • 可爱
  • 思考

凤凰国学官方微信

凤凰新闻 天天有料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