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册

清明祭礼谈:焚香敬酒拜祭 怎样做才遵礼?


来源:凤凰网综合

清明将至,细雨绵绵、草木萌生,踏青远足、来燕北归,那逝去亲人的坟茔墓地是否也会有狐兔穿穴打洞?是否也会因雨水浸满而塌陷崩落?或者,我们自己是否也会有因时序更替光阴流逝带来的某种情愫心思需要前去倾诉抒发?

概说

清明时节雨纷纷,

路上行人欲断魂。

借问酒家何处有?

牧童遥指杏花村。

——这是一首著名的清明诗。

南北山头多墓田,

清明祭扫各纷然。

纸灰飞作白蝴蝶,

泪血染成红杜鹃。

——这是又一首著名的清明诗。

《岁时百问》这样释清明:“万物生长此时,皆清洁而明净,故谓之清明。”

前一首诗写出了一种氛围,那就是一种可以意会又难以言传的欲有所归又不知所归的春愁意绪。与一般伤春悲秋不同的是,它不是关乎个体当下的特殊经验,而是一种更加深沉辽远的生命之感。“事死如事生”。清明将至,细雨绵绵、草木萌生,踏青远足、来燕北归,那逝去亲人的坟茔墓地是否也会有狐兔穿穴打洞?是否也会因雨水浸满而塌陷崩落?或者,我们自己是否也会有因时序更替光阴流逝带来的某种情愫心思需要前去倾诉抒发?

是的。正是这样一种随天地运行而来的情之发、意之动,有了第二首诗所描写的墓田祭扫的景象。于是,清明也就由一种与农事活动相关的自然之“气”,转换递进为缅怀先人的文化之“节”,即具有特殊意涵的人文时间节点。

扫墓实际就是墓祭。它是在唐代正式由民间习俗确定为国家礼制。

上古“墓而不坟”,即只打墓坑,不筑坟丘,因此这个日子主要与上巳和寒食联系在一起——它的影子在许多地区仍可以看到。战国以后,墓而且坟,祭扫之情便有了依托。《汉书•严延年传》称道严氏即使离京千里也要在清明“还归东海扫墓地”。《旧唐书•玄宗纪》记载:“寒食节上墓拜扫礼经无文,但近代相沿,积久成俗,士庶之家,每逢寒食节无不祭扫。”于是,唐玄宗在开元二十年(公元733年)颁布诏书:“士庶之家,宜许上墓,编入五礼,永为例程。”

它的内在依据,结合鬼节可以更清楚理解:

霜降以后天气转凉,我们自己要添衣御寒,那生活在彼岸世界的先人们是不是也有同样的需要呢?于是就有了给他们捎点衣物钱财以顺利过冬的烧包习俗。事死如事生的情感逻辑以古老而朴素的灵魂观念和祖先崇拜为基础。鬼节最初的缘起如此,清明节最初的缘起也是如此。

清朝《帝京岁时纪胜》述称“清明扫墓,倾城男女,纷出四邻,担酌挈盒,轮彀相望”,已然蔚为大观。

随着思想解放和社会发展的深入,传统文化的意义也得到政府越来越多的尊重和重视。

2006年清明节被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序号编号项目名称申报地区或单位

449Ⅸ—1     春节文化部

450Ⅸ—2     清明节文化部

451Ⅸ—3     端午节文化部

2008年被正式确立为法定节假日。

万物本乎天,人本乎祖。”人类学家眼中的中国人就是清明扫墓、中秋团圆、除夕守岁。

清明将至,我们谨将与扫墓相关的礼器、礼仪和礼意归纳梳理如次,希望对大家的扫墓计划的实施有所助益。

一、礼器

节就是祭。清明墓祭,就是到墓地祭祀逝去的先人。

祭是个会意字。

左边是牲肉,右边是“又”(手),中间象祭桌。表示以手持肉祭祀神灵。这是一种仪式或者说礼。墓祭行礼的主体是在世的子孙后人,行礼的对象是逝去的先人。此外的要素是礼器及供品、礼仪等等。

主要的行礼器具为招魂幡、钱纸、香烛、酒食果品、鞭炮。此外还有描墓碑用的金漆、毛笔等等。下面择要介绍。

1、招魂幡

招魂幡又叫灵旗。

棍子源自打狗棒,即出殡时孝子手中俗称之哭丧棒,有驱邪功能;彩球彩带为幡;从“竖立灵帛,引幡招魂,清净魂身”可知幡具有招魂功能。

《左传•昭公七年》载:“人生,始化为魄。既生魄,阳曰魂。《疏》曰:魂魄,神灵之名。附形之灵为魄。附气之神为魂也。《淮南子•说山训》魄问于魂。《注》:魄,人阴神。魂,人阳神。简单说,汉文化以万物生于天地,天地为阴阳之气,人禀阴阳二气而生。(太极图照片)魂为阳气之精,魄为阴气之精。这就是魂魄观念的由来。

人死则魂归天,魄归地。但同时古人也认为“人之死也,(神或魂)未葬神丽于棺,既葬神丽于主(牌位)。”

出殡招魂是为了避免成为孤魂野鬼。扫墓招魂,即把招魂幡插在墓地坟头,是为了建立祭祀者与祭祀对象的联系(将其由牌位或别的什么地方引领过来,接受祭享祷祝)。这应该是出殡下葬后对“打狗棒”和灵幡的处置方式和功能理解的延续和引伸。

2、纸钱

由于火的神秘特性,焚烧很早就被选择作为献祭的方式、途径或形式,中外皆然。以色列的《旧约圣经》、我国的《礼记》中燔祭都是最重要的祭祀。

焚烧金银纸钱据说始于唐朝。李世民听魏征计策,假装病重,魂游地府,然后声称受饿鬼包围,要求赈济。李世民回阳后倡导老百姓焚烧金银纸,以济饿鬼。如此既可增加工商业收入,又可使人民知道森严地府的存在,威慑人心。

与南方扫墓时既插招魂幡也“压纸”不同,北方主要是在坟头“压纸”;这可能是因为北方游牧民族侵入造成的文化“省略”或“简化”。这里的“纸”实际是“钱”。 据专家说,与在墓前所烧纸钱的区别在于,它是作为“孝敬”土地神、“打发”邻近墓主或孤魂野鬼用的。这跟初一、十五路口烧纸时从“圈内”分出一些的做法一样。

黄纸代表金钱;白纸代表银钱。

南方也有在墓碑及其他地方压上红色彩纸的情形。据说客家人有将鸡血滴在“挂纸”上的习俗,应该也是取避邪之用吧。

此外,“压纸”客观上也具有某种宣示作用:此墓后代有人,请多多关照!

3、供品

主要为酒食、果品之类。

一般供男性偏酒食,女性偏果品。其他则视情况而定,如先人生前喜好等,多寡随意。

随着城市化进程和西方文化传入,鲜花也被越来越多的用于清明祭扫。

菊花有思念和怀念的含义,所以当以菊花为首选;其中又以白色、黄色菊花为最适合。而搭配一些绿草、百合、康乃馨以及勿忘我等也很协调,并且可以在思念中体现几分亲切、清雅和明快。

4、香烛

焚烧的一个结果是物体氧化,另一个就是“冒烟”。氧化使物体性质发生改变,意味着物之由“阳”转“阴”;烟则因比重轻而升腾向上,似乎具有作为承载虔诚、祈愿等信息之功能——天上正是神灵所属的另一个世界。所以,燃香作为建构人神连接的一种方式而渐渐成为祭祀中最基本也最普遍的一个环节。《诗经》、《周礼》记载的祭天之礼都是柴祭、禋祀之属。它们应该也就是“香”的发生学源头。

可以说,祭祀中燃香的目的首先在于生烟,其次才是芬芳之香。至于烛,功能主要是“灯”或“亮”,更是后来附加的了。

燃香三柱或三根,一是因为三本就是个具有特殊意义的数字,如“三生万物”、“三才天地人”等。另一种说法是因为佛教影响:三支香分别代表“戒,定,慧”,意思是表示自己要勤修“戒、定、慧”,熄灭“贪、嗔、痴”。

5、鞭炮

鞭炮是人们用来避邪祛灾的。爆竹是鞭炮的前身。竹子燃烧爆裂声响骇人,故人们用以“辟山魈恶鬼”。

扫墓放鞭炮主要有两个作用,一是驱赶周围的牛鬼蛇神,维护墓主的清静;二是问候、作别以及提醒先人接收礼仪和荐享。

6、其它

香炉、笔墨、水(清洗墓碑)、园艺铲等等。

二、礼仪

《礼记》说“祭则观其敬而时也”。孔子说“祭如在”。清明墓祭,时也。“祭祖如祖在”,则敬是需要强调的。

1、“扫墓”、插招魂幡

按照习俗,扫墓扫墓,仪式开始之前首先就是对墓园加以打扫。它包括“周斫封树、剪除荆草”;修补墓土、描新碑文等等。

把招魂幡插在坟头。

2、燃香、点烛

坟前三柱,横向排列。

用烛则两支(位置关系见供桌示意图)。

3、荐享

将各种供品依次摆放。

4、敬酒

是否采用这一环节,视情况而定。

敬酒之后,将酒洒在墓道,所谓酹祝者也。

5、拜祭

按照长幼顺序进行。

上香,一根或三根;燃香;置于胸前;举过头顶;插入香炉。如果是三根,一般第一支插中央,第二支插右边,第三支香插左边。

三叩首或鞠躬;

行礼时默默祷告,或告慰先灵,或祈求庇佑。

礼成,后退1——3步,再转身退出程序。

6、燃放鞭炮、烧纸钱

拜台前烧纸钱。

分出部分纸钱烧给附近坟茔,或者以石块压置坟头,向先人各种邻里示以问候之意。

香烛将尽,于墓道或近旁燃放鞭炮,以示作别之意并提醒祖灵收纳纸钱。

离去。

7、其他注意事项

服饰:古人讲究“素服诣墓”,素服可以理解为正式、深色的服装,它主要是表示严肃尊重之意。

心理:从“清明不带柳,红颜变白头”、“清明不带柳,来世变黄狗”这些诙谐的句子可知,清明的调子应该是感念而不哀伤,深情而不沉重。

斋戒:宋人认为“祭无大小,其所以交于神明、接鬼神之义,一也。必斋。不斋则何以交神明?”

时间:扫墓一般宜在下午三点前进行。按照“子午换柱”的时间理解方式,申时阳气开始由盛而衰,阴气渐长而阴灵开始作祟,容易惹不必要的麻烦。

三、礼意

节者祭也。

因为祭,节日才获得丰富的仪式和内容,其意义也正是通过仪式才得以体现。中国文化是礼文化,它的节日主要是通过仪式活动和身心情感的参与、表达而传承而来获得实现。在这样参与表达中,人与自然、人与神灵以及人与人之间的交流高度整合、催化升华。

清明节正是这样。

它将自然的时光与人生的岁月接通,给自然的时光赋予一种人文的意义,给人生的岁月赋予一种神圣的光辉。于是,短暂的生命过程在关于祖先的记忆和天地的想象之中变得辽远而充实、博大而永恒。

万物有灵,使我们和自然建立起精神的联系;报本反始,使我们和历史确立起血脉的交流;慎终追远,使我们树立起德性和品行的标准与方向。

从哪里来?到哪里去?我是谁?是生命永恒的追问。清明节不是答案,但儒教那份独特的智慧和意蕴,是不是可以为我们的追问提供一种中国式参考?

文章来源:首都师范大学儒教文化研究中心

原标题:清明墓祭的礼仪与礼意动画片(文字稿)

[责任编辑:丁梦钰 PN031]

责任编辑:丁梦钰 PN031

  • 好文
  • 钦佩
  • 喜欢
  • 泪奔
  • 可爱
  • 思考

凤凰国学官方微信

凤凰新闻 天天有料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