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册

好母亲的反例:红楼梦里那些“跑偏”的教养方式


来源:凤凰网国学

这些母亲在《红楼梦》中是非常重要的角色。她们是家庭生活的主导者和开展者,是养儿育女的主要责任人。她们的作用非常大。与其说家庭的命运掌握在那些男性主子的手里,倒不如说是掌握在这些母亲的手里。

红楼教育志·之九

《红楼梦》的创作初心是要“使闺阁昭传”,所以它写了各种各样、各具特色的女性。这里面有美丽多情的小姐,有聪明灵巧的丫头,有慈祥善良的祖母,也有性格特征不同、育儿方式迥异的母亲。

这些母亲在《红楼梦》中是非常重要的角色。她们是家庭生活的主导者和开展者,是养儿育女的主要责任人。她们的作用非常大。与其说家庭的命运掌握在那些男性主子的手里,倒不如说是掌握在这些母亲的手里。

《红楼梦》在总体上是一部家庭教育悲剧史。我们选择了其中几位颇具代表性的母亲进行分析,以期从她们教养方式的失误中获得一些教训。

王夫人:爱到没底线

王夫人应该是《红楼梦》中“戏份”最重的一位母亲。这位母亲也像天下的大多数母亲一样,对自己的孩子有着深厚而执着的爱。可是,由于各种原因,王夫人对自己的儿子贾宝玉的爱,成为一种溺爱,甚至到了没有底线的程度。

王夫人第一次见到林黛玉,看到的是一个“娴静时如姣花照水,行动处似弱柳扶风”的“标致”姑娘。此时的王夫人一定在潜意识中想到了自己的儿子——贾宝玉。所以,她一旦有了和黛玉单独相处的机会,也顾不上关怀几句黛玉老家的情况,便迫不及待地要“嘱咐”黛玉:“我有一个孽根祸胎,是家里的混世魔王……你以后只不要睬他,你这些姊妹都不敢沾惹他的。”这就是明确地在告诫黛玉:以后在我们家,不要招惹我的儿子。也许真的是“知子莫若母”,好像王夫人一开始就预感到自己的宝贝儿子会为黛玉倾倒、沉迷一样。她不去管教自己的儿子,却先来告诫别人不要引诱她的儿子。

这就是王夫人爱子模式的第一个表现——自己的儿子永远没有错,即使有错也是别人的缘故。

金钏之死就是源于此。第三十回,王夫人在歇午觉,丫鬟金钏在旁边捶腿。宝玉来了,见老妈合着眼,便过来调戏金钏。不想,王夫人翻身起来,不管真相、不顾自己的儿子挑逗别人在先的事实,抬手就给了金钏一个嘴巴子,并指着骂道:“下作小娼妇,好好爷们,都叫你们教坏了。”再到后面第七十七回,王夫人撵走晴雯、四儿、芳官等,也是同样的逻辑——因她们“生得好”,是引诱自己儿子的潜在危险因素,不得不除。

王夫人对儿子“爱到没底线”的另一个表现是,为儿子而活。第三十三回,因为私交琪官和金钏之死的事,让贾政大发雷霆,发狠要打死宝玉,以绝后患。当打到宝玉“气弱声嘶,哽咽不出”时,王夫人来了,哭着说了一通话,要紧的是这几句:“既要勒死他,快拿绳子先勒死我,再勒死他。我们娘儿们不如一同死了,在阴司里也得个依靠。”这话再明白不过,她和儿子是一条命,儿子是她精神的唯一支柱。她一切的努力,或是吃斋念佛,或是辣手摧花,都是为了自己的儿子将来能够更好。

很多人看《红楼梦》,发现王夫人努力在向佛向善,可是手里却残害了好几条人命,好像非常矛盾。其实,这背后有个缘故,那就是王夫人没有为自己而活,她缺乏独立统一的性格,她的爱全部集中在儿子宝玉身上。一时是慈悲的菩萨,一时又是狠心的恶魔。这都是为了自己的儿子,是那颗“爱到没有底线”的心在作祟。

爱孩子是本能,也是常理,但爱到失去自我,爱到没有底线,就达不到爱的效果,甚至会适得其反。

薛姨妈:慈到没主见

《红楼梦》第五十七回,有这样一句话:“薛姨妈是个无可无不可的人。”真可谓一针见血,非常到位。

读《红楼梦》我们发现,薛姨妈遇事,先是凭感觉做出判断,然后立即会有一个想法。可是,一旦有人给她意见,她便很容易受到影响。就是说,薛姨妈一心宽容,满身慈爱,但她却缺乏主见,常常没有坚定的立场。

这样的母亲,因为自己缺乏观点和主见,便很难对其他人产生制约和影响。所以,养出的孩子要么是任性妄为,要么就是极有主张。我们看薛姨妈的一儿一女——薛蟠和薛宝钗正是如此。这对兄妹自幼丧父,他们的性格形成在很大程度上都源自他们母亲的教养方式。

薛蟠仗势欺人,任性妄为,自始至终都是官司不断,从来没看到过薛姨妈对她的儿子真正起过约束作用,真可谓“慈母多败儿”。而宝钗却是非常有主见,通常的情况是薛姨妈跟着女儿的主意走。

第三十四回,宝玉遭父亲痛打之后,薛姨妈和宝钗怀疑是薛蟠的挑唆,母亲、儿子、女儿三个人,你一句、我一语地争吵了起来,非常激烈。书中有这样一句:“薛蟠见宝钗说的话句句有理,难以驳正,比母亲的话反难回答。”这真可谓是实情。薛姨妈本身是没有多少主张的,所以在与儿子争吵的过程中自然缺乏有力的道理。而宝钗却弥补了母亲这个不足,是“句句在理”,令一贯横行霸道的薛蟠难以辩驳。

宝钗之所以能如此,除了心性的缘故,很大程度上也是源于她和母亲长期的相处方式。宝钗的常常有主见就是在薛姨妈的常常无主见的土壤中生长起来的。

第四十七回,薛蟠调情柳湘莲,却遭了一顿苦打。回到家,“薛姨妈又是心疼,又是发恨,骂一回薛蟠,又骂一回柳湘莲,意欲告诉王夫人,遣人寻拿柳湘莲。”这是薛姨妈遇事的第一反应。紧接着,在宝钗的劝说下,薛姨妈便说:“我的儿,到底是你想的到,我一时气糊涂了。”

第八十回,“河东狮”夏金桂辖治香菱大骂薛蟠,薛姨妈被气的跟自己儿媳妇对骂,最后身战气咽地要卖香菱。宝钗劝道:“咱们家只知买人,并不知卖人之说,妈可是气的糊涂了,倘或叫人听见,岂不笑话。”薛姨妈此时还要坚持卖香菱,又被宝钗劝了几句才作罢。

薛姨妈在贾府是客,她为人总是和和气气的,始终保持着一个“慈”的外在形象。比如第五十七回的回目“慈姨妈爱语慰痴颦”就明确点出这个“慈”字。也许是因为青年丧夫的缘故,她对儿女始终是慈爱的、宽容的。可是,慈到没有主见,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不能告诉他们什么是对、什么是错,什么是可以做的,什么是不能触碰的,面对事情又该如何去思考、去应对……这样的“无可无不可”的母亲便很难给孩子人生的指导和教育。即使幸运地有一个像宝钗那样有主见的孩子,还是会耽误孩子成长的速度。

赵姨娘:暴到没理性

第五十二回,平儿说晴雯“是块爆碳”。其实,赵姨娘更是个情绪屡屡失控、脾气暴躁的爆碳。当然,这里把晴雯和赵姨娘放在一起比,很多人可能会有意见,觉得赵姨娘不配和晴雯相比较。一方面,晴雯的暴脾气正是晴雯之美所在;另一方面,晴雯的暴脾气是有理性的,而赵姨娘的暴脾气却往往是没理性的。

像赵姨娘这样的女人,如果得势掌权,必定对同辈趾高气昂,对下属颐指气使;如果受压抑、不得志,必定会把积压的情绪喷发到儿女身上。赵姨娘在贾府仅是半个主子,没地位、少威信、缺人缘,常怀一腔愤恨和怒气。她的情绪一方面是在王夫人、凤姐等人面前尽力压制;另一方面在儿女和下人面前一触即发。

对待自己的儿子贾环,赵姨娘常常是不顾事实、乱发脾气,不经大脑、开口便骂。

第二十回,贾环和莺儿赶围棋作耍,赖莺儿的钱,被莺儿说了几句不如宝玉的话,贾环便哭了。之后又被宝玉说了几句,只好回来。赵姨娘见他这般,因问:“又是那里垫了踹窝来了?”一问不答,再问时,贾环便说:“同宝姐姐顽的,莺儿欺负我,赖我的钱,宝玉哥哥撵我来了。”赵姨娘啐道:“谁叫你上高台盘去了?下流没脸的东西!那里顽不得?谁叫你跑了去讨没意思!”正说着,可巧凤姐在窗外过。都听在耳内。便隔窗说道:“大正月又怎么了?环兄弟小孩子家,一半点儿错了,你只教导他,说这些淡话作什么!凭他怎么去,还有太太老爷管他呢,就大口啐他!他现是主子,不好了,横竖有教导他的人,与你什么相干!环兄弟,出来,跟我顽去。”贾环素日怕凤姐比怕王夫人更甚,听见叫他,忙唯唯的出来。赵姨娘也不敢则声。

在这里,赵姨娘的情绪出现了两个极端。一个是在贾环面前肆无忌惮地“啐道”,另一个是在凤姐面前忍气吞声地“不敢则声”。一个人的情绪如果常常在两个极端之间摆动,无法取得一个长久的平和与稳定,那么这个人的情绪控制能力只会越来越差,脾气只会越来越暴。

赵姨娘不仅自己对贾环乱发脾气,还教唆贾环跟自己一样用发脾气的方式来处理问题。第六十回,贾环在宝玉屋里向芳官要蔷薇硝,芳官却给了茉莉粉,贾环不知便拿了回来,被丫鬟彩云识破。赵姨娘便在一旁对贾环冷嘲热讽:“有好的给你?谁叫你要去了?怎么怨他们耍你。依我,拿了去照脸摔给他去……”贾环最终还是没胆子去闹,赵姨娘便“一头火”地来到怡红院。后来,便出现了赵姨娘和一群丫头抱在一起厮打的可笑场面。这一节,赵姨娘的脸面全让她的暴脾气丢尽了。这是一个母亲为儿子出头讨公道吗?不是,这是完全是为了给自己泄私愤而出现的闹剧。

对于自己的亲生女儿探春,赵姨娘完全没有母亲的样子和地位。相反,正因为赵姨娘的暴脾气和不自重,屡屡让探春受窘、难堪、没脸,乃至成为探春的心病。所以探春会不甘地说:“我但凡是个男人,可以出得去,我必早走了,立一番事业,那时自有我一番道理。”为什么说“必早走了”?就因为有这样一个娘。所以探春劝赵姨娘说:“姨娘安静些,养神罢了。”赵姨娘所缺的正是“安静”。如果赵姨娘懂得安静,能合理控制自己的情绪,贾环不至于总像个“毛脚鸡”“上不得台盘”,探春也不至于和她有如此深的隔阂。

在教育孩子这方面,发脾气、暴情绪,有时是一种策略甚至智慧,让孩子知道自己言行的底线和规范。可是,毫无理性的发脾气和暴躁情绪只能让孩子变得压抑、阴郁,也易感染上暴躁的毛病。或者让自我意识较强的孩子心生厌恶,从而和家长越走越远。

李纨:稳到没个性

“金陵十二钗”里,黛玉聪慧,宝钗雅致,湘云活跃,妙玉孤傲,凤姐张扬,可卿美艳……每一钗都有鲜明的个性,即使“二木头”迎春,也有木讷作为其主要性格特征。

可是,作为十二钗之一的李纨,好像并没有特别鲜明的性格标签。如果非要找一个比较贴近的词,应该就是“沉稳”。李纨在贾母、王夫人面前是恭敬的、稳重的;在妯娌、小姐、丫鬟面前即便是幽默调笑,也从不失大嫂和主子的沉稳风范。

李纨性格稳重,首先就表现在她的做事上,不冒进不极端,求衡求稳。比如,凤姐小产,王夫人让李纨和探春一起管家。书中便明确说李纨,“平时不管事,若管事也是按老例。”

作为寡母,沉稳的李纨也把她的这种性格传给了儿子贾兰。细读《红楼梦》,我们发现贾兰的性格和行为方式不太符合他的年龄和地位。论年龄,他比宝玉还小,应该是调皮打闹的时节;论地位,他是贾母的嫡重孙,也是贾府人人眼中的宝贝。可是,贾兰行事却常常沉稳有余而锋芒不足,显得少年老成,甚至老气横秋。

第二十二回,元宵夜全家团聚,贾政因不见贾兰,便问:“怎么不见兰哥?”地下婆娘忙进里间问李氏,李氏起身笑着回道:“他说方才老爷并没去叫他,他不肯来。”婆娘回复了贾政。众人都笑说:“天生的牛心古怪。”贾政忙遣贾环与两个婆娘将贾兰唤来。贾母命他在身旁坐了,抓果品与他吃,大家说笑取乐。 老爷不叫,贾兰就不来。从这里可以看出,贾兰缺乏儿童该有的活泼、顺性、爱热闹的特点,而心思过多,显得过于沉稳。

第二十六回,贾宝玉看到贾兰拿着一张小弓在追两只小鹿。一见宝玉在前,贾兰便站住了,笑道:“二叔叔在家里呢,我只当出门去了。”宝玉道:“你又淘气了。好好的射它做什么?”贾兰笑道:“这会子不念书,闲着做什么?所以演习演习骑射。”贾兰说“只当出门去了”,其潜台词是“你不是经常出去玩吗?怎么舍得呆在家里!”宝玉说贾兰是“淘气”,可是贾兰的回答是:不念书就演习骑射,闲着做什么。这分明是一个大人的口吻。所以,贾兰是个地道的“小大人”。

可见,母亲的性格和行为方式过于沉稳,儿女往往缺乏鲜明的个性。如果是女孩子,还可能会缺乏灵性;如果是男孩子,往往会缺乏血性。

王东华先生在他的成名作《发现母亲》一书中说,母亲是孩子的大老师,是孩子未来的总设计师。那么,母亲要真正承担起自己“大老师”和“总设计师”的职责,就必须首先要对自己的教养方式有清醒的认识。

注:“红楼教育志”系列文章首发于微信公众号“微教育学”,凤凰网国学频道经作者授权同步刊发,未经授权请勿擅自转载。

【荐读】

红楼一梦警世育人:曹雪芹如何反思教育之败?

贾府之败亡命运 从贾母如何训儿孙就看出来了

不过认得几个字?贾府里有谁能算“读书人”

“偏科生”宝玉最易成才?父亲贾政为何没教好

宝玉抓周与“标签效应”:孩子不成器从小就知道?

红楼教育志:“精致淘气”是天才孩子的本能?

《红楼梦》教育的“三大法则”: 琢玉 育心 传家

坐在“宝塔尖”上的贾母 如何对红楼儿女审美教育 

[责任编辑:丁梦钰 PN031]

责任编辑:丁梦钰 PN031

  • 好文
  • 钦佩
  • 喜欢
  • 泪奔
  • 可爱
  • 思考

凤凰国学官方微信

凤凰新闻 天天有料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