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册

一种说法(25)薛仁明:现在的学校难做到因材施教


来源:凤凰网国学

我们现在的学校,本质上是在训练,不是在教育,教育才有因材施教的问题,训练只有什么?只有那个什么教学方法,用什么最高的效率,达到最大的效果,跟因材施教其实是没有关系。

 编者按:“我们的民族性里面,为什么温柔敦厚的部分常常不见了?在没有读书之前,一个人应该做到什么?你对生命状态与生活方式的看法是否通透?”当我们在生活中经受不同的困惑与迷茫,面对生命里或宏大或细碎的命题,儒学可以成为我们赖以汲取力量与信念的重要源泉吗?“耕读传家久,诗书继世长”,我们在现代社会“寒耕暑耘”,反刍古代中国的传统经典与思想,又能否在绵长的时间里得到一份安身立命的生活态度和正见思维呢?

凤凰网国学联合台湾大爱电视台,特约推出《一种说法》系列短视频专栏。薛仁明、马叔礼、黄俊杰三位知名台湾学者将课堂讲台“搬出象牙塔”,在平凡百姓的食衣住行中、在台湾清丽的人文风景间开讲,用睿智的言语、平实的记录,从庶民生活里开启一种解读儒学的新视角。

《论语˙先进篇》 

子路问:闻斯行诸?子曰:有父兄在,如之何其闻斯行之?

冉有问:闻斯行诸?子曰:闻斯行之。

子路有一次问孔子:“闻斯行诸?”就是你听到之后呢,就要付出实践吗?就得赶紧去做吗?结果孔子跟子路回答:有父兄在,你老爸、你老哥都在,你怎么可以听到就去做?你得问问他们的意见,你得咨询。后来没多久,冉求又问了一个一模一样的问题:闻斯行诸?结果孔子就二话不说就跟他讲,“闻斯行之”,听到你就去做,潜台词叫做“少”。结果这样一前一后,估计公西华、公西赤都在场,听了很困惑,怎么一模一样的问题,两个完全颠倒的答案。结果孔子就说,很简单,因为两个人的个性不一样。

《论语˙先进篇》 

公西华曰:由也问闻斯行诸,子曰:有父兄在;求也问闻斯行诸,子曰:闻斯行之。赤也惑,敢问。子曰:求也退,故进之;由也兼人,故退之。

子路是一个那么冲的人,所以我时不时就得帮他踩个煞车,那至于冉求是一个相对犹豫的人,然后思虑一多,有时候就会开始算计,所以孔子就跟他讲:“闻斯行之”。其实在孔门的教育里面,跟我们今天的教育最大的差别,就是我们今天教育很在意智商,孔门里面那个智商高低,跟你被重视的程度,基本无关。就是他更在意的是,你整体的生命的状态。

所以就是说,今天在孔子看冉求跟子路这两个人的生命状态不一样,生命状态不一样,你就不可能给他同一种说法。所以就是说,在中国真正的教育里面,本质上他不会产生一个就是说“闻斯行诸”?这样一个所谓客观普遍的命题,变成一个哲学命题,就是说大家来讨论,是不是“闻”?就是必须要“斯行诸”这个东西,这也是中国哲学不发达的原因之一。

因为我们觉得一旦变成所谓客观普遍性的东西,他本质上就有问题,因为每个人是不一样的,哪有一个客观的标准。譬如说今天像子路这种人,包括我说我每次帮他踩煞车,每次踩了煞车,也都必须要不一样,有时候你就觉得必须要帮他猛踩,什么叫猛踩?你就别干了!有时候你就跟他提醒说,你再考虑一下,有的时候还行。总而言之就是,即使是我每次帮他踩煞车,他也没有一个标准的答案。那你到底怎么判断?说实话你在现场,你就知道怎么判断。

 

所有现场的东西,第一个都是动态的,第二个都是应机的。所以中国的因材施教,实际上就是什么?就是老师在面对学生的“见机行事”,所以在这种情况,在中国他就会从一个西方意义下的哲学,一种抽象、普遍定理的一种讨论,转向变成中国式的,那种对当下这一个人、这一个情况、这一个时机,他的一个对应的问题。所以因材施教其实是根据他的整体生命状态,你给他实际上对他最有益处的那一种教育。

在中国,其实很多人都会把中国想成是集体主义,然后很重视群体。其实在中国从来没有集体主义,中国也没有个人主义,中国的集体跟个体基本上是绑在一块。你看我们这个面对教育这一件事情,不管是孔子的教育,还是后来禅宗的教育,那一种对应性,基本上你在西方的教育里面,是很难听到、看到这种教育。因为西方基本上是建立在一个知识的传播,即是知识的传播,那么个体的差异就不重要了。可是中国因为重点全部都在生命性,生命性是每个人的生命都不一样,所以他一定要有一种很个别性、极度差别的一种教育方式,所以孔子才会讲说:“和而不同”。

在中国你看自古以来,每个地方差别那么大,但是这个差别那么大里面,他背后又始终有一个统一东西,就是这个统一跟差别,他是一种矛盾的统合,大家看中国文化要从类似这样子,常常看起来是两个相反的东西,可是在我们这个文化里面,他实际上是一直有办法,把这两个看似矛盾的东西,他把他统合起来。

现在老师做因材施教难度很高的原因,是因为我们现在的学校教育,是只教知识,他基本上他不太对应你实际的生命状态,尤其愈到一个年纪以后,基本上高中以后,老师对学生的整个生命状态的掌握、关心,其实都已经非常淡了,因为重点全部都在知识,都在谈专业。任何一个老师,他都是以某一个专业来跟你来往的,他只能够在这个专业的基础上,偶尔行有余力,他额外的再去关心你一点。

如果你是以知识传授为重心,他本质上就谈不上什么因材施教,他最多只有小班教学,也就是说,说到最后,我们今天教育的最大的问题,是我们现在其实已经没有真正中国传统意义下的教育了。我们现在的学校,本质上是在训练,不是在教育,教育才有因材施教的问题,训练只有什么?只有那个什么教学方法,用什么最高的效率,达到最大的效果,跟因材施教其实是没有关系。

主讲人简介:

薛仁明,1968年生于高雄茄萣,台大历史系、佛光大学艺术研究所毕业,台湾知名文化学者林谷芳先生学生。1993年起长居台东池上,关注生命修行与思想实践,以自身经历开启解读国学既熟悉又新鲜的视角。

本文及视频为大爱电《一种说法》提供,未经授权,严禁转载。本期节目原标题为《一种说法 薛仁明:因材施教是一种动态平衡》。

【专栏荐读】

一种说法(1)薛仁明:厨房菜市皆有儒家真精神

一种说法(2)马叔礼:懂得存钱 为何不懂存智慧?

一种说法(3)黄俊杰:叩问孔子 如何改变世界?

一种说法(4)薛仁明:我们在玩乐上不如古人

一种说法(5)马叔礼:读书前应该学的事

一种说法(6)黄俊杰:强者应该记住的一句话

一种说法(7)薛仁明:儒家最大的志向不是从政

一种说法(8)马叔礼:慈悲之人切勿走上这条歧途

一种说法(9)黄俊杰:21世纪的精神原乡何在

一种说法(10)薛仁明:理想无法实现时怎么办?

一种说法(11)马叔礼:孔子在这事上为何说话不算数

一种说法(12)黄俊杰:孔孟为何都强调文化认同?

一种说法(13)薛仁明:在孔子心中 这个字可用一辈子

一种说法(14)马叔礼:霸王项羽为何最终失败?

一种说法(15)黄俊杰:儒家生态观适用当代吗?

一种说法(16)薛仁明:真正“高情商”的人什么样?

一种说法(17)马叔礼:“惟有读书高”不是好教育

一种说法(18)黄俊杰:“三十而立”标准何在?

一种说法(19)薛仁明:孔子为何推崇一个投敌俘虏

一种说法(20)马叔礼:人到四十 仅剩最后一搏?

一种说法(21)黄俊杰:心灵迷失了该怎么办?

一种说法(22)薛仁明:我们把孔子讲得太规矩了

一种说法(23)马叔礼:中年人作恶代价有多大?

一种说法(24)黄俊杰:具备这种能力 就不会怕孤独

[责任编辑:丁梦钰 PN031]

责任编辑:丁梦钰 PN031

  • 好文
  • 钦佩
  • 喜欢
  • 泪奔
  • 可爱
  • 思考
一种说法(25)薛仁明:因材施教是一种动态平衡 http://p0.ifengimg.com/pmop/2018/05/14/inter453_27616286_2_183741.jpg

凤凰国学官方微信

凤凰新闻 天天有料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