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访|曾春海:研究中国哲学 要做到入乎其中出乎其外

2018-09-26 18:22:37凤凰网国学

曾春海教授接受凤凰网国学频道独家专访(图/普庆玲)

【导言】

曾春海教授,1948年出生于江西瑞金。现任台湾中国文化大学哲学系教授,台湾辅仁大学哲学系及东吴大学兼职教授。主要研究领域为易经哲学、先秦儒学、宋明理学、魏晋玄学。曾受业于方东美、罗光、严灵峰、谢幼伟等名师。

曾教授从事中国哲学研究与教学已有四十多年,著作等身,如《先秦哲学史》、《两汉魏晋哲学史》、《中国哲学史纲》以及《近当代中国哲学史》等均为其哲学力作,内容宏深,脉络清晰。那么,他对“中国哲学”如何理解?若在高校开设哲学系,需要注意什么?要想将“中国哲学”弄通研透,还需要什么功夫?带着这一系列问题,凤凰网国学频道独家采访了千年学府岳麓书院特邀访学的曾春海教授。

以下为整理后的访谈实录:

一、中国哲学的核心价值及突出于西方哲学之处在于“境界哲学”

凤凰网国学:就一位长期从事中国哲学研究与教学的学者而言,中国哲学有别于西方哲学的主要特色何在?

曾春海:哲学在中国大学的学科建设、创始于北京大学哲学系,这与当时北京大学校长蔡元培在德国柏林大学访学时密切关联。换言之,哲学系在中国大学的学科建立主要是以近代西方哲学的学科范式为主要参考依据。

西方哲学就字源而言,源于希腊文Sophia(爱)和PhiLia(智)二字,就其语词涵义而言,为“爱智之学”,西方中世纪承继这一传统而以拉丁文“philosophia”表示哲学是以热爱智慧、追求真理为崇高目标。

资料图

哲学研究的课题虽很多样,但是有三大基本问题:形上学(包括本体论、宇宙发生论、哲学人类学)、知识的方法与原理(逻辑学、认识论、哲学方法论)和价值哲学(道德哲学、伦理学、美学、艺术哲学、宗教哲学等)。

针对哲学的基本问题而言,在中国学术史上也有与这三大问题相对应的论述,构成中国哲学的思想资源,亦可以建构出中国哲学的研究与教学。但是,西方哲学自康德以来,以知识论为主轴,以止于至真为目标,注重知识理性的分析,逻辑理性的推理论证,企求推导出概念化的精确知识。

中国哲学也有这一向度,例如:墨家、法家、名家、魏晋玄学的辨名析理法、双重否定转折出双重肯定的辩证法,但我个人认为中国哲学的核心价值及突出于西方哲学之处在于“境界哲学”。例如:儒家追求止于至善的仁人、君子、圣贤;道家追求至真至善的庄子真人、至人境界;佛家慈悲为怀,发菩提心,行菩萨道的普渡众生,脱离苦海,来去自如的空灵境界。换言之,我认为中国哲学的特质,以儒家为例,在于探索真实自我的良知,在感悟与灵修中追求人生的终极价值以安身立命。因此,中国哲学重视人在生活世界中的体验之知以及身心修养的境界哲学。《红楼梦》第十回有言:“世事洞察皆学问,人情练达即文章。”向往超尘脱俗的拔俗之韵,活出正向生命能量的至真至善与至美价值。

资料图

二、高校开设哲学系 建议必修这几门课程

凤凰网国学:能否谈谈您对高校哲学学科建设的建议?

曾春海:我在台湾哲学界从事中国哲学研读与教学和撰写已有四十多年,在2018年7月,我在台湾五南出版社所出版的拙著《近当代中国哲学史》一书中,有很长的序言对台湾中国哲学的概况做过省察和建言,或许可供参考,倘若高校建置哲学学科系以“中国哲学”为方向,本人建议在大学哲学系本科中宜考虑开设逻辑学、知识论、形上学、伦理学、文字学、中国哲学史、西方哲学史、中国原典精读等八大基本必修课程。

研究所不论硕士还是博士课程,宜开设中国哲学基本问题,西方哲学基本问题研究做借鉴,中国哲学专家与专题,中国哲学史料学或文献学等四门课程。此外,研究生可考虑招收本科外文系毕业,对中国哲学有背景及兴趣的同学,培养未来有能力将中国哲学研究性的专书、精彩的论文有计划地翻译成英文或其他语种,以供向世界传扬,使中国哲学能步步走向世界各国。

三、研究中国哲学 要做到入乎其中出乎其外

凤凰网国学:如何研读以及撰写中国哲学史?

曾春海:我已出版《先秦哲学史》、《两汉魏晋哲学史》、《中国哲学史纲》以及《近当代中国哲学史》,虽然透过研读哲学史的历程,对中国哲学有概略性及脉络化的了解,却又感受到中国哲学与文化的根深蒂固、源远流长,更领悟到研读中国哲学史是对中国哲学大家及中国哲学基本核心问题、做专精研究必须历练的基本功夫。

顾名思义,中国哲学史是针对中国历史文化的原典、文献中过滤出三大基本问题,亦即具有哲学问题意识且能提出具体的哲学性问题者,如天道、天人性命关系,人文意义与价值、修心养德的实践功夫,人生境界,群己关系,家庭、社会、国家之伦常,以及如何健全发展社会、国家整体富强康乐的经世外王事业等,都是中国哲学史值得研究的课题。

然而,哲学史兼含哲学性与历史脉络性两大属性。换言之,哲学史是哲学性的问题研究与实践途径在中国过去所呈现出来的历史遗产,有其史学化的研究向度;另一方面,哲学史的历史研究理当以哲学性的理念(理想和观念)、思辨性的论证,心性价值的体现工夫,理想的政治之愿景及公共政策之研拟,学说体系之价值等论题为哲学研究的核心论题。

就历史与哲学在哲学史研究的结合中,诚如当代大哲牟宗三所指出的:思想史的进路,乃属于哲学的外缘问题之研究,哲学史的重心应专注在哲学三大基本问题的内在理论之研究,其理论应有概念的思辨和厘清,命题如何论证,整个学说内容如何重建出前后呼应,思路清晰,诸论点间的衔接,条理井然,有融会贯通的逻辑次序之结构。最后对哲学史的研究者应对各家各派的哲学在入乎其中后,还得出乎其外,以研究者的学养和创见,提出对这一学说批判性的评价,分辨出该理论的强弱,及在中国哲学史上的意义和地位。

在哲学史的研究中,我们还应该注意哲学理论的普遍性在不同的时空条件,亦即历史的情境,生活情境的脉络。一方面如何做辩证性地综合,另一方面在表述和实践上又做了如何与事实调和而做出合乎时宜的适然性之表现。换言之,在理一分殊的架构上,普遍真理在不同的历史境遇上做了如何分殊化的妥适表现,所谓“守经常达权变”。同时在分殊化的具体情境条件中又圆而神活灵活现地呈现出普遍性的常理常道。换言之,就某一观点而言,中国哲学史是各派哲学一方面有其理论的发展脉络;另一方面又呈现了其所坚信的普遍之理在中国历史长河上具有曲折性的起伏性之实践路径。所谓“理一”是透过分殊化的方式来呈现,“分殊”又有理一的同一性或普遍性,这乃是儒家所说的“经与权”的互动关系,亦是哲学上所谓“体用合一”的深层含义。

*以上经曾春海教授审订并授权凤凰网国学频道独家发布,转载请注明出处。

【附:曾春海教授简介】

曾春海教授

曾春海教授,1948年出生于江西瑞金。现任台湾中国文化大学哲学系教授,台湾辅仁大学哲学系及东吴大学兼职教授。主要研究领域为易经哲学、先秦儒学、宋明理学、魏晋玄学。曾受业于方东美、罗光、严灵峰、谢幼伟等名师。1977年获得台湾辅仁大学哲学博士。1978—1979年赴美国哥伦比亚大学哲学系博士后研究;1979—1990年任职辅仁大学哲学系副教授、教授;1990—2008年任职台湾政治大学哲学系专任教授;2008年8月于政治大学退休,转任私立中国文化大学哲学系专任教授至今。 主要著作有《先秦哲学史》《两汉魏晋哲学史》《中国哲学精神发展史》《中国哲学史纲》《儒家哲学论集》《儒家的淑世哲学》《朱熹易学析论》《朱熹哲学论》《朱熹哲学论丛》《王夫之周易阐微》《易经哲学原理》《嵇康的精神世界》《竹林七贤的玄理与生命情调》《中国近当代哲学史》等十余本专著,发表论文近百篇。

往期回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