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说法|道家生死书:人生与世界可以“隔离”吗?

2018-09-28 19:13:01凤凰网国学 来自北京市

编者按:我们的民族性里面,为什么温柔敦厚的部分常常不见了?在没有读书之前,一个人应该做到什么?你对生命状态与生活方式的看法是否通透?当我们在生活中经受不同的困惑与迷茫,面对生命里或宏大或细碎的命题,儒学可以成为我们赖以汲取力量与信念的重要源泉吗?耕读传家久,诗书继世长,我们在现代社会寒耕暑耘,反刍古代中国的传统经典与思想,又能否在绵长的时间里得到一份安身立命的生活态度和正见思维呢?

凤凰网国学联合台湾大爱电视台,特约推出《一种说法》系列短视频专栏。薛仁明、马叔礼、黄俊杰三位知名台湾学者将课堂讲台搬出象牙塔,在平凡百姓的食衣住行中、在台湾清丽的人文风景间开讲,用睿智的言语、平实的记录,从庶民生活里开启一种解读儒学的新视角。

自动播放

儒家和道家对生死问题的解释,有异有同。以老庄为主的道家呢,是保持一种20世纪德国哲学家所讲的,叫做:"隔离的智慧"!他是欣赏这个世界,而不是介入这个世界。因此特别是庄子,成就了中国文化的美学精神。

《庄子·知北游》 

人之生,气之聚也,聚则为生,散则为死。

庄子啊,他就是用"气"这个概念,来解释我们的生和死。在庄子<知北游>这一篇里面,庄子讲:"人之生,气之聚也,聚则为生,散则为死。"就是人的生死,基本上呢,在庄子看来,是自然的中的"气"之聚或者散;所以在庄子看来,<至乐篇>里面,庄子说:死生基本上就是跟白天跟晚上的轮流出现,人生天地之间,就好像一匹白色的马,奔跑过那个石头的隙缝,是这么样子的短。在<田子方>这一篇里面,庄子又说:"死生终始,将为昼夜。"终和始,死和生,基本上就是昼和夜,这一个自然的过程一样。

因为它是"气"的聚或者散,它和自然是一体的,所以庄子临到命终的时候,学生请教他,说我们要用怎么样的棺椁,来厚葬你?庄子说,何必呢,他说那你就把我丢在原野上就可以了。那学生说,这样那个苍鹰会把你的尸体吃掉。庄子说,无妨无妨,他说你用那个那么好的棺木,把我葬在土地里面,最后被白蚁吃掉,那你为什么对白蚁这么好,对那个天上的老鹰那么坏呢?是的,一个以"气"这个概念为中心,把生死当作自然一体的一种过程,创造了道家的一种达观的生死观。

汉·王充《论衡·论死篇》 

人之所以生者,精气也,死而精气灭。

历代很多的儒家思想家,也运用"气"的概念,来解释人之生死。比如说:汉朝的王充,在<论衡>的<论死篇>里面,他说:"人之所以生者,精气也。"那人死了,精气就灭了,像这一类的讲法,延续到南宋大儒朱熹也说:人之所以生,是因为精气聚在一起,那么,人其实只有很多"气"的组合而已,这个气如果尽了,那人就死了,他的魂气就归到天上了,他的魄就归到地下,这样子就是死了。

明·王夫之《正蒙注·太和篇》

气之聚散,物之死生。出而来,入而往,皆理势之自然,不能已止者也。

17世纪的王夫之,也讲了"气之聚散"决定了一切生物的死与生。他说这个都是"理势之自然",不因为我们个人意志,而加以转变的。中国宋明以来的这一个"气学"还影响到日韩地区。比如说14世纪的朝鲜儒者郑道传,他跟佛教有很多的辩论。他主张人之生乃是一种"气化之自然",那人的死呢,就"与气而俱散",人的形体跟那个气一起的散掉。他用14世纪流行于朝鲜思想界的"气论",来破除当时的佛教所主张的"形"跟"神"是别别二元的,这一种论述。

这种"形神二元论",事实上所建立的"形亡神不灭论",这是佛教观点。说人的身体虽然已经死亡了,可是人的神识是不会灭的,他会再带到下一生。那么郑道传就是用"气论",来和佛教辩论,来分析说,佛教的轮回之说,不能成立。

18世纪以后,气学大兴,他们都是用"气的聚散"来解释人的生死,跟这个道家,特别是庄子,是若合符节的。那因为用气来解释生死问题,所以就可以使我们对死亡,这一个生命最大的一个挑战,能够采取一种比较达观的态度来面对。

明·王阳明《遗言》

此心光明,亦复何言!

历史记载王阳明临终的时候,学生问他,现在还有什么最后的遗言没有?王阳明说:"此心光明,亦复何言!"历代儒者何以能够对死亡采取一种达观的态度,原因当然很多,但是最重要的原因之一,就是他们用气之聚散,来解释人的生死问题。

那么再回到刚才孔子讲的,他重视"此世",重视"今生",他期勉我们:"未知生,焉知死"。你把你的生,这一世做得很好,那就是你安顿你的死后世界,因为他们深信,他的生理生命结束那一天,就是他的文化生命的开启的第一日。因为他个人的生理的生命固然结束,但是在文化上、在思想上、在社会的传统礼仪上面,他已经融入了整个民族的文化巨流里面去了,所以他那个达观,此心光明,亦复何言啊!

主讲人简介:

黄俊杰,现任台湾大学特聘讲座教授、台湾中研院文哲所学术咨询委员、台湾通识教育学会名誉理事长,曾任台大讲座教授兼人文社会高等研究院院长。研究领域为东亚思想史。

注:本文及视频为大爱电视《一种说法》提供,未经授权,严禁转载。

往期回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