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说法|佛教生死书:如何直面死亡?

2018-10-26 15:31:50凤凰网国学 来自北京市

编者按:我们的民族性里面,为什么温柔敦厚的部分常常不见了?在没有读书之前,一个人应该做到什么?你对生命状态与生活方式的看法是否通透?当我们在生活中经受不同的困惑与迷茫,面对生命里或宏大或细碎的命题,儒学可以成为我们赖以汲取力量与信念的重要源泉吗?耕读传家久,诗书继世长,我们在现代社会寒耕暑耘,反刍古代中国的传统经典与思想,又能否在绵长的时间里得到一份安身立命的生活态度和正见思维呢?

凤凰网国学联合台湾大爱电视台,特约推出《一种说法》系列短视频专栏。薛仁明、马叔礼、黄俊杰三位知名台湾学者将课堂讲台搬出象牙塔,在平凡百姓的食衣住行中、在台湾清丽的人文风景间开讲,用睿智的言语、平实的记录,从庶民生活里开启一种解读儒学的新视角。

自动播放

《论语∙先进篇》

季路问事鬼神。子曰:“未能事人,焉能事鬼?”

敢问死。曰:“未知生,焉知死?”

孔子说:"未知生,焉知死",这是一个关键命题,是代表着孔子以后,历代中日韩各国儒家学者,对于死亡的态度。相对于儒家来讲,佛教更是正面的直视死亡的必然性。

汉传佛教的一个常被课诵的经典,叫做无常经。"生者皆归死,容颜尽变衰,强力病所侵,无能免斯者。假使妙高山,劫尽皆散坏,大海深无底,亦复有枯竭。"妙高山到绝境了以后,也会散坏,大海也可能变成沙漠。只要到大陆的大西北地区去看雅丹地貌,你就可以想像,数百万年前的海底,现在变成了每天温度都是摄氏45度的一个沙漠地区。"无常经"告诉我们,佛教直视死亡的必然性。

当代有一位大德,叫做索甲仁波切,他写了一本书叫做西藏生死书。这一部书一开始就说:"死亡这个事情,是我们的这一生所知最少的事情",确实,因为当我们知道死亡是什么的时候,我们都已经走了,所以我们在这里的人,确实对死亡毫无了解。

但是他说,索甲仁波切讲说,有两个事情是确定的。第一:"我们确定我们一定会死",第二个确定是,"我们确定,我们不知道什么时候、会什么方式死掉。”

佛教"四圣谛",叫做"苦集灭道",苦是果,佛教要人直视生命的本质就是苦,所以他把那个苦,做为生命的果,放在最前面。我们一般人可能会怀疑说,我不会,我现在喝茶,我非常快乐,没有苦啊,甚至因为我口渴,我喝茶,我就快乐啊!那释迦摩尼一定会告诉你,NO……不是这样,因为你喝茶得到快乐,只是使你口渴这个苦,得到暂时的解除,喝茶其本身不是快乐的来源,喝茶也不是永远快乐的事情。释迦摩尼又问你,那如果是快乐的事情,那你应该也喝茶喝愈多愈快乐才对,而事实恰恰相反。

直视生命的本质是苦,因为生命永远有他的欲望,因此我们应该要追求解脱追求"灭",就是把这些因缘通通砍断。那个灭,那么你要得到灭的果,你就要求道,所以四圣谛叫做:苦、集、灭、道。

儒佛对生死问题,有同有异。那么这个差异,就是在于直视死亡,是佛教的一大特点,那么讲到这个问题,我们先来介绍一下儒家的生死观,以便跟佛教做对比。第一点,我们可以说,儒家的生死观正是建立在他的"天命观"之上。

孔子对于人能够自觉、主宰,人能掌控的这个范围,与人所不能掌控的客观限制,这个范围是分别得很清楚的。前面那个"人"可自觉、主宰、掌控的范围,孔子称为"义",那么后面那个,"人"不能掌控的,那种客观的限制,孔子称为"命",也就是所谓:"义跟命,是别别分立的"。

这里也顺便说一点,儒家讲的"命"并不是一神教里面的"神"所掌控的;因为中国文化没有创世神话,"神把他的灵,运在水面上",神说:"要有光,就有了光",神用六天六夜,创造了山河大地、动植飞潜,中国文化不是这样。

中国文化当然有它的创世神话,比如说:"盘古开天辟地",比如说:"女娲补天",比如说:"后羿射日"等等。可是这一类的远古的、中国创世神话,在几千年来,中国文化的巨流里面,它并不具主流之地位。那我们可以说,儒家的这个"义命分立"中的"命",可以说是"必然性",这一种"必然性",孔子就是告诉我们,你就是了解它,你知道有这样一个事情就好,但是不要去苦苦追求,你最重要的是,把你当下、即世的,所谓义这个范围,你能够把它做到最完美的境界,其实就是你完成了,那一个你死后的这个意义,这个是非常实在的,一般称为:"儒家的实学精神"。

《论语∙为政篇》

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为政篇的第二章,就是"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以下这一段"五十而知天命",这是非常关键的一个阶段,就是说孔子说,他到了五十岁以后,真正了解了我们的生命里面,有客观限制的领域,这一种客观限制的领域,儒家称为"命",或者天命。"五十而知天命"跟我们的人心,是处于一个互为创造的、互为解释的一种循环关系。

用孔子的这个思路来讲,我愈了解我的内心,我就愈了解"天命"之所在;那我愈了解天命,就是知道"客观的限制"。我愈知道努力于我所可以"自觉意志"掌控的这个领域,在区分"义"与"命"的基础上,对于"自觉主宰"与"客观世界"同时承认,各自划定他的领域,就衍生了儒家的生死观,义跟命是分立的。(未完待续

主讲人简介:

黄俊杰,现任台湾大学特聘讲座教授、台湾中研院文哲所学术咨询委员、台湾通识教育学会名誉理事长,曾任台大讲座教授兼人文社会高等研究院院长。研究领域为东亚思想史。

注:本文及视频为大爱电视《一种说法》提供,未经授权,严禁转载。

责编:丁梦钰 PN031

往期回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