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经讲演录:如何处世?这十二个字告诉你答案

2019-02-21 15:47:18凤凰网国学

小雅

【原文】

小旻

旻天疾威,敷于下土。谋犹回遹,何日斯沮?谋臧不从,不臧覆用。我视谋犹,亦孔之邛。

潝潝訿訿,亦孔之哀。谋之其臧,则具是违;谋之不臧,则具是依。我视谋犹,伊于胡底!

我龟既厌,不我告犹。谋夫孔多,是用不集。发言盈庭,谁敢执其咎?如匪行迈谋,是用不得于道。

哀哉为犹!匪先民是程,匪大犹是经;维迩言是听,维迩言是争。如彼筑室于道谋,是用不溃于成。

国虽靡止,或圣或否;民虽靡膴,或哲或谋,或肃或艾。如彼泉流,无沦胥以败。

不敢暴虎,不敢冯河。人知其一,莫知其它。战战兢兢,如临深渊,如履薄冰。

【译文】

老天迅烈发威怒,天祸降下遍国土。朝廷谋略用邪僻,灾难何时能止住?善谋良策不听从,歪门邪道反信用。我看现在的政策,弊端太多患无穷!

吵吵休休说是非,好恶由己真可悲。若有什么好谋略,大家表态俱乖违。若有什么坏算计,大家表态都同意。我看现在的政策,不知弄到啥田地!

屡卜灵龟已厌烦,不把吉凶来告我。出谋划策人太多,议而不决无着落。满庭都是发言者,若有过错谁负责?如欲行路不问路,行路方向终不得。

如此谋划真不幸,不效先贤无章程,常规大法不实行。浅薄之言专爱听,浅薄之论专爱争。如与路人谋建房,人多嘴杂建不成。

国家虽然不算大,也有圣贤和顽惰;国民虽然不算多,也有谋士和英哲,还有尊肃和耆硕。如泉疏导水清澈,不然淤腐将败恶。

不敢赤手与虎搏,不敢徒步去蹚河。人知此险不能做,不知还有别的祸。小心谨慎没大错,如临深渊须停脚,如履薄冰防跌落。

【解说】

先解释几个字词:

1.“敷”,布。

2.“犹”,通猷,谋。

3.“回遹”, 遹音遇,邪僻。

4.“沮”,止。

5.“邛”,音琼,病。

6.“潝潝”,潝音细,低声附和的样子。

7.“訿訿”,“訑”音子,诽谤、诋毁。

8.“厎”,音指,至。

9.“我龟既厌,不我告犹”,古代以龟甲向神灵问卜,若一件事情多次问卜,便是对神灵的亵渎。这里是说占卜过多,导致神明厌烦,不再告诉事情的吉凶。

10.“谋夫”,出谋划策的人。

11.“不集”,此处指意见不一致,无着落。

12.“匪”,音斐,彼、那。

13.“行迈谋”,杜预:“谋于路人也。”

14.“不得于道”,达不到目的地。

15.“程”,效法。

16.“大犹”,远大的谋略。

17.“经”,行。

18.“溃”,达到。

19.“止”,安定。

20.“艾”,读爱,老人。

21.“沦胥”,水瘀滞,不能快流。

22.“冯”,音凭,徒步过河。

这是一首反映朝政混乱的政治讽刺诗。《毛诗序》说:“《小旻》,大夫刺幽王也。”郑玄《笺》认为:“当为刺厉王。”诗中并没有交代是哪一朝的事,所以朱熹说:“大夫以王惑于邪谋,不能断以从善,而作此诗。”朱熹说的有道理,其实不论是哪个王,从诗中看,他都是善恶不辨、是非不明的昏庸之人。好的谋略他不用,不好的谋略反而听从,“谋臧不从,不臧覆用”。而他所信用的人,又都是些邪僻之人,议论起国家大事来,个个都说得很热烈,都有一套个人见解,可他们都只是说一些不负责任的话而已。真正出了事情,谁都不敢站出来承担责任。这样一种朝廷景象,真不知道要把国家弄成啥样子!

诗人担心、忧虑,又感到悲哀,为什么朝廷所用的政令谋略,既不效法古圣先贤,也不考虑它的深远影响呢?没有一个远大的规划,只就眼前的利害考虑,就像盖房子没规划,随便跟路过的人商量,房子哪会盖得成呢?要是国家没有贤才,倒也可说是国运不济,但就算是国家没那么大,也还有各种人才,君王怎么就不选用贤明呢?不选用贤明疏导政治,那就只能等着国家慢慢败亡了。这是诗人的担忧,也是对君王的提醒。

最后一章,诗人再次表达了自己的焦虑,责备朝廷大臣虑事不周,没有深谋远虑,“不敢暴虎,不敢冯河。人知其一,莫知其它”。诗中最后三句“战战兢兢,如临深渊,如履薄冰”,则写出了在众人昏聩的情况下,诗人小心应对一切的心态。

《孔子诗论》评论此诗说:“《小旻》多疑矣,言不中志者也。”认为《小旻》一诗是讲统治者多疑而不善断,君子有忠言而不能进用。评论得非常恰当。一个国家的政策,无论得当与否,都将影响巨大而深远。清代《御纂诗义折中》卷十三说:“观阴阳否泰之数,君子小人常并生者也。取舍有定,则君子在上;是非不明,则君子在下。”国家政治决策做得好坏最终归结到用人的问题上,“君子在上”,就会“取舍有定”,做出正确的决策。“君子在下”,就会“是非不明”,做出错误的决策。这一点,无论在古代还是现代,东方还是西方,无论对政治机构,还是商业管理机构而言,都有着启发的意义。

鲁僖公像

《小旻》的最后一句,给人的启示很大,在先秦时期就被多次引用,成为一种处事哲理。这样一种应对事情的态度,对于国家而言,不会造成不必要的伤害。据《左传》记载,在鲁僖公二十二年时,鲁国的邻国邾人因为须句(春秋时小国)而来讨伐鲁国。因为邾国比较小,军事实力也不强,所以鲁僖公很轻视它,没有做好充分的准备便欲出战。臧文仲劝谏说:不要小看任何一个国家。没有做好充分的准备以备不测,就算是军队再强盛,也不可靠。他引《诗》说:“战战兢兢,如临深渊,如履薄冰。”以此来劝谏鲁僖公。鲁僖公不听,亲自率军与邾人交战,结果鲁国军队被打败。邾人还获得了鲁僖公的甲胄,把它悬挂在邾国的城门口,以侮辱鲁僖公。

对于个人而言,“战战兢兢,如临深渊,如履薄冰”的处世态度,即便不能有所作为,也能全身而退。《论语》记载:曾子有疾,召门弟子曰:“启予足!启予手!诗云:‘战战兢兢,如临深渊,如履薄冰。’而今而后,吾知免夫!小子!”古人认为,身体发肤受之父母,身体受到伤害,便是对父母的伤害。曾子一生都谨守礼义,小心处事,身体上没有受到任何外界的伤害。所以,临死之时,让弟子们观看他的手足,并引《诗》教导弟子们处事的方法。

《诗经讲演录:灵魂的诗与诗的灵魂》,姜广辉、邱梦艳,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6.5

原标题:小雅·小旻| 诗经讲演录

来源:微信公众号“岳麓书院”(微信号hudayuelu)

往期回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