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经讲演录:文王为何成了周王朝的“守护神”

2019-03-11 11:04:33凤凰网国学

大雅

原文

文王

文王在上,於昭于天。周虽旧邦,其命维新。

有周不显,帝命不时。文王陟降,在帝左右。

亹亹文王,令闻不已。陈锡哉周,侯文王孙子。

文王孙子,本支百世。凡周之士,不显亦世。

世之不显,厥犹翼翼。思皇多士,生此王国。

王国克生,维周之桢。济济多士,文王以宁。

穆穆文王,於缉熙敬止。假哉天命,有商孙子。

商之孙子,其丽不亿。上帝既命,侯于周服。

侯服于周,天命靡常。殷士肤敏,祼将于京。

厥作祼将,常服黼冔。王之荩臣,无念尔祖。

无念尔祖,聿修厥德。永言配命,自求多福。

殷之未丧师,克配上帝。宜鉴于殷,骏命不易。

命之不易,无遏尔躬。宣昭义问,有虞殷自天。

上天之载,无声无臭。仪刑文王,万邦作孚。

【译文】

文王神灵在上天,神力显扬地天间。

周族虽然是旧邦,国运却要开新篇。

周邦崛起显盛昌,上帝不时降吉祥。

文王神灵升或降,总是陪伴上帝旁。

自强不息的文王,美名声誉天下扬。

上帝恩赐兴周邦,文王子孙福禄旺。

文王子孙真兴旺,大宗小支百世昌。

凡属周邦好卿士,累世光显禄位长。

累世光显禄位长,谋猷念虑弥周详。

思量众多好贤良,个个生在我周邦。

国家生此众贤士,正是周邦好栋梁。

贤良济济聚朝廷,文王在天得安宁。

威仪庄重的文王,持敬不已事上苍。

上天已将大命降,让商子孙来臣降。

商家子孙本繁昌,人数要用亿万量。

上帝既然把命降,只能臣服我周邦。

商人臣服我周邦,可见天命无定常。

殷商诸士多明敏,来京助祭到庙堂。

来京助祭到庙堂,仍穿殷朝旧服装。

凡我周王的忠臣,先祖德业莫要忘。

先祖德业莫要忘,勤把德行来修养。

德永才能配天命,求德福禄才久长。

殷朝未失民心时,也曾配天把国享。

借鉴殷朝之兴亡,欲保大命不寻常。

欲保大命不寻常,大命莫断你手上。

问访明白晓理人,殷商兴废由上苍。

上天之意不可测,无有气味无声响。

唯把文王来效仿,万邦信服国运长。

【解说】

先解释几个字词:

1.“文王”,周文王。

2.“於”,音呜,叹美声。

3.“昭”,昭明,显耀。

4.“命”,天命,上帝的旨意。古代统治者用“天命”来宣扬自身统治天下的合法性。

5.“有周”,就是周王朝。

6.“不”,通“丕”,大。

7.“时”,美。

8.“陟降”,上行曰陟,下行曰降。这里指往返于天上人间。

9.“亹亹”,音伟,勤勉不息貌。

10.“陈锡”,锡,音义同赐,赏赐。陈锡就是申锡,恩泽长远。

11.“哉”,初、始。

12.“孙子”,子孙。

13.“本支”,本,本宗;支,分支。

14.“犹”:同“猷”,谋。

15.“翼翼”,恭敬勤勉。

16.“皇”,美、盛。

17.“克”,能。

18.“桢”,支柱。

19.“穆穆”,庄敬而美好。

20.“缉熙”,光明。

21.“假”,大。

22.“丽”,数。

23.“侯”,维。

24.“服”,臣服。

25.“殷士”,殷商贵族。

26.“肤敏”,壮美而明敏。

27.“祼”,音灌,灌鬯(音畅),古代祭祀的一种仪式。把黑黍和郁金草酿成的香酒浇在地上,求神降临。

28.“黼”,音抚,绣有白黑相间花纹的礼服。

29.“冔”,音许,殷商礼帽。

30.“荩”,音尽。荩臣,忠爱之臣。

31.“无念”,无,语助词,无义。无念就是念。

32.“聿”,音玉,发语词。

33.“配命”,与天命相配。

34.“师”,众。

35.“骏”,大。

36.“遏”,止。

37.“尔躬”,你身上。

38.“虞”,审度。

39.“载”,行事。

40.“仪刑”,刑即型,效法。

41.“孚”,信顺。

《文王》是《大雅》的首篇,歌颂的是周王朝的奠基者文王。周文王名姬昌,本是臣服于殷商的西部地区诸侯之一。实际上,自文王的祖父开始,周已经有了“翦商”之志,而且周邦的势力也越来越大。《史记·周本纪》记载:文王即位之后,继承后稷(周人始祖)、公刘(周人先祖)开创的事业,法效祖父公亶父和父亲季历制定的法度,厚爱仁者,尊敬老者,慈爱幼弱。平日以礼接待贤能之人,甚至连吃饭的闲暇都没有。他如此尊重贤士,所以许多贤士都来投奔归附于他。包括气节很高的伯夷和叔齐,以及殷商王朝的贤大夫如太颠、闳夭、散宜生、鬻子、辛甲等人。

在众多贤者的帮助下,周的势力越来越大。商朝的崇侯虎提醒商纣王说,周邦的势力过大,将威胁到殷商的政权。商纣王听了,就把文王召来,囚禁在了羑里。文王手下的贤臣们急坏了,想出各种办法来营救文王。他们知道商纣王喜欢淫乐,爱犬马女色,于是就向有莘氏求取美女,又到骊戎求取文马以及各种奇珍异宝,通过商纣王的宠臣费仲献上去。商纣王见了美女和许多宝物,乐坏了,说:“此一物(指美女)足以释西伯,况其多乎!”不但把文王给放了,还赐给他象征着征伐权力的弓矢斧钺,使文王有了征伐“不法”诸侯国的权力。

商纣王像

商纣王顺便出卖了崇侯虎,他对文王说:“以前是我听了崇侯虎的坏话,才把你抓了起来。”文王是非常老成的政治家,并不急着为自己鸣冤报仇。反而又献上洛西大片肥沃之地,请求商纣王免去炮烙之刑。商纣王应允。所谓“炮烙之刑”就是用炭烧热铜柱,让有罪的人走在上面,人受不了烫便会掉入炭火中活活烧死。这是非常残酷的一种刑罚。当时人对商纣王施用炮烙之刑都非常怨愤,文王这个请求,又为他赢得了民心。

文王回到周邦后,下定决心灭商。可是当时的国力还不能与商朝一决雌雄。于是他吸取前面的教训,“阴行善”,韬光养晦,悄悄发展国力,并极力争取友邦。文王的威信渐渐建立起来,诸侯们有了纠纷,不去找商纣王解决,却来求文王审断。其中著名的故事就是“虞芮之争”。据说虞、芮两国首领在田地归属问题上有争执,就来到岐周找文王评理。来到周邦之后,发现“耕者让其畔,行者让路”,百姓以礼让为俗。见此情形,两国首领既感动又羞愧,没等到见文王,就互相礼让起来,争端自行解决。两国都归附了文王。诸侯们听说之后,揣度道:“西伯也许就是受命之君吧。”

虞、芮两国归附后的第二年,文王开始“行使”征伐之权。他先出兵伐犬戎,打败了西戎,解决了周西边的隐患。第三年攻打密须,解除了北边的后顾之忧。第四年又打败了耆国。势力越来越大,已经快要逼近商王朝的国都朝歌。商朝的祖伊见此形势,知道再不遏制文王的势力,商朝即将不保,于是奔告商纣王。可是商纣王却自信满满地说:“我生不有命在天?西伯能把我怎样呢?”由于商纣王依仗“天命”,并未去有效地遏制周邦的发展势头。第五年文王又伐邗(音寒)。第六年灭了崇侯虎的崇国。崇国是殷商的属国,也是殷商重要的军事据点,对于周人而言,灭了它,就等于去掉了心腹大患。为了巩固这些新占领的地区,文王将周的都城由岐山周原迁到了渭水平原,建立了丰京。此时,周已经控制了大半个天下,所谓“三分天下有其二”,殷商实已陷入孤危的境地。

然而,就在这大功即成之际,文王不幸去世。太子发即位,就是后来的周武王。十几年后,武王车载文王的木主(相当于后世的灵牌)以伐商,双方交战于牧野,商军溃败,纣王被杀,商朝灭亡。武王遂建立周朝,尊文王为受命之祖。

由于文王是周王朝的实际缔造者,为“受命之王”,后人认为他的政治教令是完全符合天道的。在尊信上帝鬼神的信仰背景下,人们认为文王的神灵伴随在上帝左右,继续指导保佑着周人。文王是周族人共同尊奉的祖先和先王,只有效法他,才能保身、保家、保邦国。《文王》这首诗正是在这样的思想背景下产生的。

周人吸取了殷商王朝覆灭的教训,在《文王》一诗中强调:“天命靡常”,“骏命不易”,告诫后世子孙不要依赖天命,而要依赖有德的政治。又以文王建周经验,以及殷臣助祭的惨然,反复告诫修德的重要性,并说根本的原则便是敬天法祖,法效先祖文王的大德,才是继承天命、保有天命的最好办法。

孔子诗论

《孔子诗论》评论道:“《文王》曰:‘文王在上,於昭于天。’吾美之。”孔子赞美文王之德,认为其精神充塞宇宙,贯彻古今,因此说“吾美之”。

在《诗经·大雅》中还有一篇《皇矣》,其中有“帝谓文王,予怀(尔)明德”之句。另一篇《大明》则说:“有命自天,命此文王。”《孔子诗论》评论道:“【‘帝谓文王,予】怀尔明德’,曷?诚谓之也。‘有命自天,命此文王’,诚命之也。信矣。孔子曰:此命也夫!文王虽欲已,得乎?此命也。”

《孔子诗论》所记载的孔子是相信“天命”论的,并认为上帝真的降“天命”给了文王。通常人们理解“帝谓文王”,是一种推测之辞,但孔子特别强调是“诚谓之也”,上帝真的曾经对文王说过,因为喜欢文王具有一般人所没有的“明德”,所以才将“大命”降给他,这样,文王就被神化了。也因为文王是一位神化的人物,所以此诗中才有文王死后“在帝左右”的诗句,也因此文王成了周族的守护神。《文王》一诗就是歌颂周族的这位守护神的。它对周族而言,具有一种凝聚和鼓舞人心的作用,对于商族而言,则有一种心理的威慑作用。这大概也是《文王》一诗作为《大雅》首篇的原因吧!   

《诗经讲演录:灵魂的诗与诗的灵魂》,姜广辉、邱梦艳,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6-05

原标题:大雅·文王l 诗经讲演录

来源:微信公众号“岳麓书院”

往期回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