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程式青年”到“小镇青年”:百年间青年的两组标签
国学
国学 > 国风观察 > 正文

“方程式青年”到“小镇青年”:百年间青年的两组标签

百年前的“五四”运动让“青年”这一群体浮现在世人眼前,在这百年间,“青年”集体长期活跃于社会舞台中心,领受世人的评点。“小镇青年”、“空巢青年”、“中二青年”、“移民青年”、“草莓青年”……关于青年的标签多种多样,有时看似新造了一个标签,描述的却还是原来的那波人。

中国的青年群体有过哪些标签?这些标签都是什么意思,说的是谁?在小说、杂文中,不同类型的青年群体又如何被表达?今天,我们一起来看看百年间关于青年的两组标签。

“诗的青年”与“方程式青年”

什么是“诗的青年”?1923年,萧楚女在《中国青年》杂志上发表的文章《诗的生活与方程式的生活》将这类青年流派勾画得十分清晰,他描绘了“诗的青年”日常生活状态:

非常放纵,不自检束……时刻把自己底精神埋葬在一种神忽飘逸的景况里。今日有酒今日醉,我躬不阅,遑恤我后——好像有个无常鬼,拿了叫魂牌跟在后一样。他们底一切言行,在他们自己,方且自命为“名士”,为“艺术的艺术家”,为“风流才子”,为“高人逸士”。

放眼古今中外,李白、唐寅、王尔德正是“诗的青年”的代表人物。在萧楚女撰文的那个时代,追求浪漫、恣性、诗意生活的青年人大有人在,有青年人坦言在中学读书时“简直宁肯丢掉了课本不看,而文艺读物是不能不读,文章是不能不写的,我们热情狂地组织文艺团体,创办了许多毛笔刊物”。

萧楚女

萧楚女

“诗的青年”与“方程式青年”这两个外号相形相生,一批青年人拥抱诗意生活,另一拨人则是按照定式,成长为“方程式青年”。方程式原为数学概念,方程式本身从左到右的等式意象,传递出一种清晰、可控、恒定的生活方式,“方程式青年”也托生于这一概念,他们为着自己的追求,设计每日生活的固定节奏。

恽代英在文章《对于有志者的三个要求》中就对“方程式青年”的日常生活进行了详细设计。他认为20世纪20年代的中国青年最重要的任务就是打破当时的社会现状,推倒一切“掠夺阶级”,青年人要致力于建造自由幸福的社会,为了这样的远大事业,青年人应当“牺牲时光,牺牲金钱”。不仅要树立远大志向,恽代英还具体介绍了一种“方程式青年”应当有的生活面貌:“每星期至少牺牲六小时,作有益于社会改造的事业……每星期至少牺牲六小时作时事与社会改造理论与办法的研究……”恽代英自己也身体力行,在他的日记中,记录过自己的一日生活片段:“阅读二小时。阅报一小时。工作,翻译二小时。写致子强弟函一小时。料理家事一小时。体育,操八段锦五次,浴。”

恽代英的文章《对于有志者的三个要求》发表在《中国青年》杂志上

恽代英的文章《对于有志者的三个要求》发表在《中国青年》杂志上

不论是“诗的青年”还是“方程式青年”,究其根本,我们会发现这组青年实质是以青年人的志向和日常生活节奏作为依据。它的背后展现出20世纪初中国青年对于人生追求、生活方式的迷茫状态,自己的人生应该做什么,应当怎样安排,不同的青年人给出不同的答案,社会舆论也对此广泛讨论。

“小镇青年”与“城市青年”

时移世易,在人口高速流动的时代,“小镇青年”与“城市青年”这组外号出现,标定了青年与环境、空间的关系。青年人要去哪里生活?青年人所处的空间环境与其价值观念的形成有什么样的联系?这些问题成为这组外号的核心焦点。

中国社会长期存在着“小镇青年”群体,但直到20世纪末期,这批青年才被作家们识别出来,“小镇青年”由此成为单独一类的文学形象。小镇生活轻松闲适,青年人在此成长,从校园时光到求职工作,他们几乎未曾离开小镇。新概念作文一等奖得主曲玮玮就曾在文章《小镇青年》中描绘过小镇青年的形象,他们“都说方言……小镇青年们大多都恋家,恋旧物,恋旧人……小镇青年的人际关系很单纯。不管是好朋友还是死对头,不出意外,不到高三毕业,你们总是要相见的。”

单纯、恋旧是这群青年人身上的特质,他们十分良善,终其一生可以在小镇里安循前人道路来生活。但如果要走一条不同寻常的路,不出意外地要面临周遭世界的种种敌意,考取名牌大学、尝试成为艺术家……这些想法都会被周围人嘲笑否认。因而,小镇青年的单纯与理想追求被作家们进一步升华为“不被这个世界同化,对诱惑有着本能的拒绝”的气质。

韩寒电影《后会无期》剧照。韩寒的电影被称为代表着小镇青年的成长记忆

韩寒电影《后会无期》剧照。韩寒的电影被称为代表着小镇青年的成长记忆

与小镇青年相对的则是“城市青年”。早在1994年,邱华栋就在《沙盘城市》中刻画了一位面对繁华都市的“城市青年”,小说中的“我”行走在北京街头,仰望摩天大厦,对于都市生活,产生一种对抗、征服的情感:

有时候我就觉得北京是一座沙盘城市,它在不停地旋转和扩展,它的所有正在长高的建筑都是不真实的,我用手指轻轻一弹,那些高楼大厦就会沿着马路像多米诺骨牌一样依次倒下去,包括52层高的京广大厦和有300米高、88层的望京大厦。

当然,在“城市青年”的谱系中,各类青年形象丰富,一些人在抗争,还有一些人感到失意。他们孤身“漂泊”城市,面对生活的焦虑,通过吃喝、自嘲消解自己的无力感。抗争也好,失意也罢,当我们的视线仅仅聚焦于这组标签本身就会发现,“小镇青年”、“城市青年”其实互为表里,折射出当代中国迅疾的城市化进程。与百年前“诗和方程式”的困惑不同,当代青年突出的困惑是“都市和小镇何去何从”,去哪里生活,追赶什么样的生活节奏,成为新的青年问题。

参考文献:

1.《公寓里的塔——1920年代中国的文学与青年》,姜涛/著,北京大学出版社

2.《当代青年遭遇都市——青春文学与城市书写的一个现象考察》,金理/著,载《当代作家评论》2014年第4期

亲爱的凤凰网用户:

您当前使用的浏览器版本过低,导致网站不能正常访问,建议升级浏览器

第三方浏览器推荐:

谷歌(Chrome)浏览器 下载

360安全浏览器 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