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千年前的一枚“吃货”:你知道南越王最爱吃啥鱼?
国学
国学 > 国风观察 > 正文

两千年前的一枚“吃货”:你知道南越王最爱吃啥鱼?

最近,以俏皮、深刻著称的西汉南越王博物馆公号连续发布两篇文章,发出两道穿越时空之问:你知道南越王爱吃什么鱼吗?你知道南越王爱吃什么贝类吗?

乍一听,这不是开玩笑吗?谁能知道呢?

你别说,由于考古学者们的不懈努力,今天的人们还真的能了解一点2000多年前的南越君王的口味。至少,我们可以知道他爱吃大黄鱼,也爱吃笋光螺。

南越王随葬的有鲤鱼大黄鱼和广东鲂

为什么这么说呢?我们来看看专家们通过考古发掘,发现了什么。先说鱼。

在南越王赵眜墓中,考古学者们发现了几种鱼类的遗骸,均出土在存放食品珍馐的后藏室。主要包括广东鲂、大黄鱼和鲤鱼。广东鲂的遗骸出土在南越王墓后藏室的一个越式铜鼎内和一个铜鉴内。其中,这件越式铜鼎内不仅有广东鲂,还有大黄鱼、猪、鸡,显然是一锅大杂烩。西汉南越王博物馆的专家们说:“铜鉴本为水器,南越国却似乎把部分水器改造成炊具,因此铜鉴里有鱼也不足为奇了。”

大黄鱼头骨

大黄鱼头骨

大黄鱼椎骨

大黄鱼椎骨

广东鲂分布于珠江水系,侧线平直,背鳍刺光滑,长且粗壮,生活在水体中下层,尤喜栖息于江河底质多淤泥或石砾的缓流处,喜食水生植物及软体动物。大黄鱼为暖温性近海集群洄游鱼类,分布于南海、东海和黄海南部,主要栖息于80米以内的沿岸和近海水域的中下层。据史料记载,早在春秋时期,中国东海已有捕捞大黄鱼的活动。南越王墓出土的大黄鱼不仅有比较完整的头骨,还有16个脊椎骨,因此推测这条鱼的总长超过50厘米,是一条大鱼。这些鱼,今天广东人也都爱吃。

广东鲂大咽骨

广东鲂大咽骨

另一种更常见的鱼是鲤鱼。南越王墓出土的鲤鱼残骸见于后藏室的一件越式小铜鼎内,通过残留的咽骨、鳃盖骨等部位,考古学家判断鼎内至少有2个个体。鲤鱼是淡水鱼类中品种最多、分布最广、养殖历史最悠久、产量最高者之一,平时多栖息于江河、湖泊、水库、池沼的水草丛生的水体底层,以食底栖动物为主。它们单独或成小群地生活,其适应性强,耐寒、耐碱、耐缺氧,在流水或静水中均能产卵……总之适应性极强。鲤鱼类大多味道鲜美,营养价值也很丰富,一部分品种还被改良成为观赏鱼,比如金鱼和锦鲤。但在东方极受重视的这种鱼,在西方却成为令人头疼的入侵物种。当然,这是另外一个故事了。

西汉南越王博物馆的专家告诉我们,南越国的墓葬中,也常常出土盛有龟足、笠藤壶、楔形斧蛤、鱼骨的陶罐,但鱼类并没有发现过,“这不由得让人猜想,曾经本地越人们习以为常的鱼食,在南越国时期,经过御厨的精心烹饪瞬间摇身一变,成为专供南越王食用的上等佳肴。”南越王墓西侧室为仆役殉葬之室,其中一位殉人身上随葬了2件铁制鱼钩以及残存的渔线,专家推测他可能是专职负责渔猎的仆人。

南越王赵眜最爱吃的可能是“狗爪螺”

再来看看贝类。

南越王墓中出土的贝类品种可不少,至少包括青蚶、耳状耳螺、沟纹笋光螺、楔形斧蛤、笠藤壶、龟足、河蚬等。这些贝类,都出土于后藏室和东耳室,大多装在各种各样的容器内,也有不少散落在地上,据推测应该是器物翻倒所致。

大家都知道,烹海鲜是粤菜的一大特长,吃海鲜的历史也悠久。晋代张华的《博物志》就说“东南之人食水产”“食水产者,龟、蚌、蛤、螺以为珍味,不畏其腥臊也”。恒宽的《盐铁论》也提到“盖越人美赢蚌而简大牢”。古时人们把祭祀燕烹时用的牲畜叫做“牢”。祭祀时并用牛、羊、豖三牲的叫做“大牢”,也称“太牢”。这些记载都说明了古越人喜食蛤、蛇、蚌等水产。

早在新石器时代,岭南的先民就选择在江河冲积的台地、湖泊或海湾附近的山岗、沙丘,以捕捞鱼类、贝类为生,他们吃剩废弃的贝壳、鱼骨连同采集工具,堆积成丘,被称为“沙丘遗址”或“贝丘遗址”。

耳状耳螺

耳状耳螺

西汉南越王博物馆的专家们推测,青蚶“应是南越王最钟爱的水产食物之一”,因为后藏室的铜鼎、提筒、铜鍪、铜鉴、铜壶、陶罐等容器内装了很多青蚶。楔形斧蛤由于环境变迁等因素,现在沿海地区已经所见不多,但南越王墓出土的楔形斧蛤不少,大约200个,储放在东耳室的铜提筒内。还有一种美味佳肴是龟足。龟足又称“鸡冠贝”“佛手贝”“狗爪螺”等,属于藤壶类,一般牢牢长在礁石上,抵御风浪等冲击,因此肌肉发达,味道很鲜美。在今天来说是高档海鲜。它一受触碰就缩进壳内,采掘不易,但南越王墓出土的龟足多达1558个个体,是墓中数量最多的一类水产品,大部分保存在后藏室的铜、铁、陶容器中,东耳室也有少量标本。可见南越王赵眜有多爱它。此外也说明当时人的渔猎技术水平不错。至于笠藤壶,墓中只发现了两个个体,加上它不好吃,专家们推测它应该是在采掘龟足时被“误伤”的,属于“躺着中枪”。

根据随葬的动物品种猜测墓主入葬约在秋冬

南越国的第一代君主赵佗是今天河北人士,标准的北方人。但南越王墓中,出土有14种水产品,除了以上罗列,还包括龟、鳖,以及一种无法确定属种的真骨鱼类遗骸。出土动物遗骸的数量之多、种类之丰富,在汉代早、中期墓葬中非常罕见。四个墓室中都有大量动物遗骸,在后藏室中的30多件器物中均有发现。墓中出土水产动物占70%以上,另外20%为禽类,10%为其他野生动物。水产动物中最丰富的为贝类,说明越人喜食的贝类水产品已被南来的北方人及其后裔所接受,南越王对海鲜也是情有独钟。

花龟

花龟

为了提高捕捞效率,南越王的王家美食采办队伍也用上了网。南越王墓西耳室出土了620件陶网坠,分为大小两种,大的有244件,小的有376件,由于渔网全朽无法复原,无法确定这里包含多少套渔网。但从数量上来看,这些渔网张网的面积不小。

学者王将克等指出,根据现有的考古资料,我国汉墓中常有动物遗骸的发现,尤以西汉早、中期较为突出。东汉以后,用动物随葬的现象明显减少。全国各地区汉墓所出的动物,一般都带有各地区动物区系的特色。从南越王墓出土动物,可推测西汉时期广州番禺附近的自然环境,是河流交错、水网发达的珠江三角洲冲积平原。出土动物中,除了适应三角洲淡水——半咸水性生态环境的动物以外,也有许多栖息于热带海洋的动物,如龟足、青蚶、楔形斧蛤等。结合当时分布在今广州及珠三角一带,但现代不见的象、马来鳄等,可以推测2000多年前广州地区的年平均温度可能比现在还要高些。

陶网坠

陶网坠

能从另一个侧面证明这种推测的,是南越主墓出土的动物,如禾花雀、家鸡等,普遍比现生种要小。一般来说同类动物热带地区比寒带地区体型偏小,因为有散热方面的需求。不过也有可能是当时农业不如今天发达,禾花雀、麻雀等小鸟,找不到那么多稻谷吃。

根据南越王墓出土动物,专家们甚至还大胆推测了墓主入葬时间。因为禾花雀每年十月中旬从北方飞到南方越冬,这时是广东、福建沿海居民的捕捉季。青蚶等贝类动物有冬眠习性,在秋末冬初时最为肥美,正是采集季。故而,很可能南越王赵眜入葬时间在秋冬相交之季。

文、图/广州日报全媒体记者卜松竹

亲爱的凤凰网用户:

您当前使用的浏览器版本过低,导致网站不能正常访问,建议升级浏览器

第三方浏览器推荐:

谷歌(Chrome)浏览器 下载

360安全浏览器 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