该过情人节还是七夕节?这事儿要从圣瓦伦节讲起
国学
国学 > 国风观察 > 正文

该过情人节还是七夕节?这事儿要从圣瓦伦节讲起

节日从本质上说是劳动人民为适应生产和生活的需要,而共同创造的一种民俗文化,出发点是满足人类物资需求之外的精神需求。

七夕节是华夏民族最古老的节日之一,绵绵传承已有千年,是在传统男权社会中,少有以女性为主的综合节日,它在古时承载着女性的“希望”。

null

但是由于古代“男耕女织”的旧生产关系,造成女性的一生都是围绕“织”以及照顾家庭,因而作为女性“希望”的节日“七夕节”,最主要的体现方式,往往就成为了“乞巧”。

即跪拜祈求女神,能赋予她们聪慧的心灵和灵巧的双手,让自身的纺织技法娴熟,在“织”上面有卓越的进步。以及未婚求美满婚姻、已婚求家庭和睦、子女平安。

上述这一切,在文化日益繁荣、选择更多的今天,大而全的“七夕节”,显得无法满足当今独立女性的精神需求,于是慢慢的“七夕节”开始从大众视野中越来越淡。

而为了“挽救”七夕节,很多商人试图取“七夕”中对婚恋关系的祈祷,把七夕打造成“中国情人节”。情人只有1个,情人节却有2个,一时间成为了中国青年们的世纪难题“我们是该过“情人节”,还是“七夕节”?”下面小袁从“情人节”与“七夕节”的3大区别,给您一个值得参考的答案。

一:“情人节”是宗教悼念,“七夕节”基于农耕文明对未来的向往。

null

相传在基督教诞生初期,因为跟罗马帝国作对,所以在罗马帝国境内,只要被发现是基督徒,往往就预示着死亡,瓦伦丁即为早期被关押的基督徒。而在其待受刑之前,他跟典狱长的女儿相恋了,并在死前写下长信,强调自己的行为是正义,以及对典狱长女儿深深的爱恋。

后来基督徒们为纪念他对信仰的坚持,以及对爱人不舍所迸发出的人性光辉,将其受难的2月14日,定为了“圣瓦伦节”,后演变成为“情人节”。因而“情人节”本身以悼念为基本的感情基调。

“七夕节”则跟它有着很大的差异,七夕节来源自神化“男耕女织”的故事牛郎织女,相传放牛郎偶遇了天上的织女,并和她相恋、相爱,虽然中间天上女神之主王母娘娘以“人神有别”,不准二者相见。

但是最后的结局是美满的,织女、牛郎以坚定的信念乞求,感化了王母娘娘,换来了二者每年在七月七日相会的机会。而在这天,老百姓关心的不是他们相会了,更多的是考虑到这是人和神距离最近的机会。

纷纷向女神祈祷,希望能够获得织女惊人的纺织技艺,以及赐予她跟牛郎一样坚贞不离的爱情,所以“七夕节”是以祈祷未来为感情基调。

二:情人节是以个人为中心,七夕节是家庭为中心

null

情人节的来源是对瓦伦丁这类教士,个人行为的缅怀,强调这是身边的事,所有人都可以参与在其中,简单的说就是,我们可以像瓦伦丁一样,对爱情、对追求的正义坚贞,不怕付出生命,且只要个人本身愿意,立马就可以做。

七夕节则不同,它的出发点就是遥望不可及的神仙故事“牛郎织女”,从“七夕节”的诸多习俗均是以“乞巧”,即乞求神仙恩赐什么什么东西可见。在七夕节中老百姓不是奢求他们可以像牛郎织女那样有一场“轰轰烈烈”爱情的具体行为。

而想的是此时此刻神仙距离凡人最近,同时她(他)的故事,反应出的价值观、技能,又是可以帮助到自己的,所以在这一天,人们往往乞求神仙可以保佑自己最关心的事可以顺顺利利、美美满满。而由于作为这个节日的主体——女性,在农耕社会最关心的是家庭,所以七夕节无疑变得以家庭为中心。

根据不同年龄阶段,祈祷的内容变成了乞求赐予美满爱情来组建家庭、家庭关系和睦、家庭下一代传承健康,一切的一切都是1个“家”字。

三:情人节更多是冲动、七夕节更强调责任

null

情人节从诞生他的故事开始,就是以个人感受为出发点,即人类荷尔蒙冲动的那一瞬间,因而情人节所包含的爱情里面,不单单只是单纯的婚姻关系中的爱情,可能还有婚外情这类不被世俗伦理所接纳的关系。

相对的七夕节就不同,它祈祷有着美满的未来,而农耕文化带来的“家”概念,让这个对未来的憧憬,千百年来,往往就是组建家庭、传承家庭,因而七夕节里面的爱情,更多的是对未来家庭的一种责任,那种不以家庭传承为基调的“爱情”,往往不在讨论范围内。

从“家”的意义上来说,七夕节某种程度上比情人节更加的严肃,而考虑到荷尔蒙刺激,情人节确实要比七夕节多一丝丝激情,以及少一点压力,毕竟责任往往意味着如山的压力。

最后我们是该过情人节还是七夕节?小袁的个人观点是,情窦初开之时情人节给你最酷的爱情体验,谈婚论嫁之时,七夕节是对“家”最好的承诺。

亲爱的凤凰网用户:

您当前使用的浏览器版本过低,导致网站不能正常访问,建议升级浏览器

第三方浏览器推荐:

谷歌(Chrome)浏览器 下载

360安全浏览器 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