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说法|黄俊杰:儒家思想里的身体密码

2019-09-23 16:13:16凤凰网国学 来自北京市

编者按:我们的民族性里面,为什么温柔敦厚的部分常常不见了?在没有读书之前,一个人应该做到什么?你对生命状态与生活方式的看法是否通透?当我们在生活中经受不同的困惑与迷茫,面对生命里或宏大或细碎的命题,儒学可以成为我们赖以汲取力量与信念的重要源泉吗?耕读传家久,诗书继世长,我们在现代社会寒耕暑耘,反刍古代中国的传统经典与思想,又能否在绵长的时间里得到一份安身立命的生活态度和正见思维呢?

凤凰网国学联合台湾大爱电视台,特约推出《一种说法》系列短视频专栏。薛仁明、马叔礼、黄俊杰三位知名台湾学者将课堂讲台搬出象牙塔,在平凡百姓的食衣住行中、在台湾清丽的人文风景间开讲,用睿智的言语、平实的记录,从庶民生活里开启一种解读儒学的新视角。

自动播放

中国文化与思想传统中"隐喻思维"非常发达,常常把"身体"当作一种隐喻,用来论证很多深刻的思想。那么,在这个隐喻思维之下,中国儒家常常把人的"身体"譬喻为"政治"。

《春秋繁露•天地之行》

 一国之君,其犹一体之心也,隐居深宫,若心之藏于胸,至贵无与敌,若心之神无与双也。任群臣无所亲,若四肢之各有职也。

在公元第二世纪的董仲舒,我们都知道他写了一本叫做"春秋繁露"。春秋繁露里面就讲,"一国之君,其犹一体之心也",他说在一个国家里面,那个"国君"就好像我们身体里面的"心脏"那样,隐居深宫之中,就好像心之藏于胸中,"至贵无与敌",是最高贵的,没有可以匹敌的。那些"群臣"是什么呢?"群臣"就好像"四肢",好像手啊、脚啊,他各有他的功能,那国君任用这个群臣,并不特别亲近张三或者李四。

《春秋繁露•天地之行》

内有四辅,若心之有肝肺脾肾也,外有百官,若心之有形体孔窍也。

国家里面有各种"宰相"什么啊等等,他说这个就好像"心脏"之于"肝肺脾肾"的关系。然后这个宫廷的外面,有"文武百官",这就好像身体里面的心"有形、有体、有孔、有窍、有各种毛孔"等等。把身体的各个"器官",等同于政治系统中的"官职",这个是非常有创意。

《孟子•离娄下》

孟子告齐宣王曰:君之视臣如手足,则臣视君如腹心。君之视臣如土芥,则臣视君如寇雠。

第二点啊,儒家"政治化的身体观",是从身体内各部份的器官的"互相相关性"、"不可分割性"来论证。在国家的大机器里面,君臣关系应该有"相对性"。孟子说呢,"君之视臣如手足,则臣视君如腹心",如果统治者把老百姓当做你的"手和脚"那样的话,那老百姓一定会把你当做是他们的"肚子",或者他们的"心"那样的亲近。孟子接着讲,"君之视臣如土芥,臣视君如寇雠",统治者把老百姓当作"泥土",那么老百姓就会把你当"仇人",所以水可载舟,水可覆舟。所以呢,这个儒家远在两千多年前,就已经提出这种从"身体哲学"与"君臣关系"之"相对性",实在是非常了不起。

《论语•颜渊篇》

颜渊问仁。子曰:克己复礼为仁,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

那么儒家身体哲学,第二个类型是"社会化的身体"。儒家把我们的身体,当做一个平台,这个平台是要来展现"文化",特别是展现社会的"礼仪规范"跟"教养"。在颜渊第一章,论语,孔子答颜渊问仁就有揭示了,这个宗旨叫做"克己复礼为仁",所谓"仁"跟"礼",它是一个创造性的辩证之关系.你要成为一个仁者,固然是你自己的事情,"为仁由己,而由人乎"嘛,但是作为一个仁者,你固然是你自己的决定,但是你"为仁之方",成为仁者的方法,在于你把社会的礼仪、教养、规范含纳到你的心中,使它能够转化你自己,叫做克己复礼为仁。

《孟子•尽心上》

君子所性,仁义礼智根于心,其生色也,睟然见于面,盎于背,施于四体,四体不言而喻。

儒家身体哲学,第三个隐喻是,做为"精神化的身体"。孟子讲,"君子所性,仁义礼智根于心,其生色也,睟然见于面,盎于背,施于四体,四体不言而喻"。说君子生下来的本性,是"仁义礼智"这种价值理念,是好像我们现代人的手提电脑一样,它已经内建在我们每个人的心里面,那么它表现出来,就在你的脸孔可以看出来,在你的背部,也可以表现出来,甚至在你的手脚、这个四体,都可以表现出来。

那么这个四体,它不必讲话,你的手、你的脚,不必讲话,但是它已经告诉其他的人,这一个人的精神到什么境界。所以汉朝以后,中国有一种"相人术",看一个人的面相,此人獐头鼠目,将来必非善类。印堂发黑,三日之内必有血光之灾,诸如此类。那就这个"身体",它不是一个生理的身体而已,在儒家看来,这个身体是你"内在的精神"的"外在表现"。

《孟子•尽心上》

形色天性也,惟圣人然后可以践形。

所以孟子尽心篇讲,"形色,天性也",形与色,这个是上天生来、你就这样的。但是呢,孟子鼓励我们,只有完美的人格,像圣人这样,然后可以"践形"。"践形"是孟子专门的名词,就是把你内在的精神素养,在外在的肢体上面表现出来,这种身体,是一种"精神化"的身体。

《大智度论•卷八》

不善法报,受身丑陋。

讲到佛教的身体观,我想指出两个关键词,第一个关键词,就是"业果",也就是说,从领受的角度来看身体。我们这一世的身体,是由往昔所造善业、恶业所感得的果报。大智度论他就讲,人,如果你这一世做坏事情,那你就"不善法",最后的报应就是,你下一生"受身丑陋",这是从"业果"的角度,来看身体造作的结果。

那么一样的,从"造作"角度来看,身体其本身也是一个造业的工具。"身业、 口业、意业",身语意,那么每一样,又可以分"黑业、白业",也就是"恶业、善业"这样。

《佛说八大人觉经•第一觉悟》

世间无常,国土危脆,四大苦空,五阴无我。生灭变异,虚伪无主,心是恶源,形为罪薮,如是观察,渐离生死。

佛说八大人觉经,这是佛教在汉朝末年来华以后,中国佛教徒读的比较多的一部经典。第一要觉悟"世间无常,国土危脆,四大苦空,五阴无我,生灭变异,虚伪无主。心是恶源,形为罪薮,如是观察,渐离生死"。八大人觉经"第一觉悟"就说,"心"是我们造作恶业的根源,而"形",我们的身体啊,就是累积这些罪恶的渊薮。就好像一个池塘,肮脏的、坏的东西,通通累积在那里,那个就是"形",就是"身"。那佛教基本上主张,"身"是"不干净"的,因此我们针对身体的不干净,我们要"对治"这个贪欲。

《身观经》

佛告诸比丘:是身有肌肤髓血肉,含满溺,自视身见何等好。常有九孔恶病,常不净常流可足惭。常与冤家合,为至老死,亦与病俱,何以不恶。

那么佛教还有一个小经典,叫做身观经。"佛告诸比丘"佛告诉这些出家人,你看我们的身体里面,有肌肤、有骨髓、有血有肉,还有充满了你的大小便,因此这个身体,有什么好呢?而且你的身体,常常跟你不喜欢的人处在一起,一路下去到老死;而且你的身体,常常为病痛所苦。基本上认为"身体是不干净",这是佛教各个经典的共同的价值理念,因此佛教警示世人,要对治贪欲。

《妙法莲华经•法师功德品》

若善男子,善女人,受持是经,若读、若诵、若解说、若书写,得八百身功德,得清净身,如净琉璃,众生憙见。

佛教的身体观,它有三个层次;有一个"法身",那个是最高的,是人应该追求的。在妙法莲华经,简称法华经里面,就有这样一段,"若善男子,善女人,受持是经,若读、若诵、若解说、若书写,得八百身功德,得清净身,如净琉璃 ,众生憙见"。就是说善男子、善女人,你诵读这部法华经,你是读或者是诵,或者是宣讲,或者是书写这部法华经,你可以得到八百身功德,得清净身。这个"清净身"它用"净琉璃"来做为譬喻,那么所有的人,都会很高兴见到你得到清净身。

今天,我们讲儒佛的身体观,我想提出以下的结论,那就是儒家的身体观,承载强烈的政治及社会的意涵。他的好处就是,把我们个人的身体,深深的浸润在社会文化脉络里面;但是他这里面也有一个限制,就是儒家的身体观,却有一种失去了身体,做为自我的主体性的一种限制,乃至危机。所以我们看到宋朝以后,许多贞节烈女为了成就一个价值理念而饿死,所谓"饿死事小,失节事大",所谓的"礼教杀人",这也是我们应该同时指出的。

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儒佛的身体观,给我们一个更巨大的启示,那就是如何在有限的生命里面,来开创无限的意义呢?儒家告诉我们说,我们要把生理的身体,转化为社会文化的身体。就是要把个人融入于群体之中,因此我们知道历代伟大儒者,他的"生理的身体"死亡之日,也就是他的"精神的身体",融入了民族文化的大的巨流之始。再从佛教来讲,佛教的身体观,"观身不净",然后告诫我们,要努力修行把这一个臭秽不净之身,经过修行,而转化为清净金刚不坏之身,从这样的一个身体的修行、转化与超拔,我们就可以获得清凉,获得解脱。

黄俊杰,现任台湾大学特聘讲座教授、台湾中研院文哲所学术咨询委员、台湾通识教育学会名誉理事长,曾任台大讲座教授兼人文社会高等研究院院长。研究领域为东亚思想史。

注:本文及视频为大爱电视《一种说法》提供,未经授权,严禁转载。

责编:李志明 PN032

往期回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