独家|龚鹏程:奇葩速记法太无聊 但记忆有术可循

2019-10-15 17:46:48凤凰网国学 来自北京市

【导言】最近有关“量子波动速读”的视频引起网友一片哗然,稚嫩的学生魔性十足地把书本翻得哗哗响,快速翻转的纸页风扑屏而来,这种方法据称可训练学生15分钟内看完一本10万字左右书籍,并把内容完整复述出来。很快,这一奇葩的速读速记法及其商业营销,被网友揭批奚落得体无完肤。而多年来各种吹得神乎其神的“超级记忆法”,也成为大家热议的话题。有文章不无揶揄地说,这是望子成龙心切的父母必交的“智商税”,也有说“父母的智商,是孩子成功路上的最大绊脚石”。

言论场常常从一个极端走向另一个极端。奇葩得有违基本常识的速记法,固然只是拙劣的笑话,但也不能基于普通人的经验,就此断定快速记忆没有方法可循。无论古今中外,文献记录或新闻报道中记忆力超群的人并不鲜见,描述一个人博闻强识,常常会使用“一目十行”“过目不忘”之类的词语。如何理性看待这种记忆达人?这种特殊能力,究竟是天赋使然,还是后天特殊训练所致?对记忆力并不特别出众的孩子们来说,想要记得快记得牢,关键的窍门在哪里?针对这些问题,凤凰网国学独家专访了学术界公认的记忆力惊人、博学多才的著名学者龚鹏程先生。以下是访谈实录:

网传所谓“量子波动速读”比赛现场

凤凰网国学:现在家长非常关心小孩子的记忆问题,市面上也有很多增强记忆的培训班、训练营,还有很多提高记忆力的书。可是,真有一目十行的读书人或读书法吗?

龚鹏程:一目十行,是对记忆力好的人之形容,如《梁书》说简文帝“读书十行俱下。”其他记忆力好的人,是不是一目十行不好说,但记忆力惊人者确实不少。

伏生授经图

如秦始皇焚书坑儒以后,儒家经典之一的《尚书》就失传了。汉文帝听说山东有一名叫伏生的老者,曾当过秦朝的博士,已经九十多岁了;便派大臣晁错到他家,由他口授了《尚书》二十八篇。

汉末女诗人蔡文姬的父亲是蔡邕。汉末大乱,蔡文姬被掠到匈奴,曹操平定北方后才将她赎回。谈到蔡邕藏书四千多卷都散失了,曹操很惋惜,文姬却说不要紧,内容我都记得。于是凭记忆,竟默写出了四百多篇。

他们读书,虽不晓得是不是一目十行那么快,但记得那么牢,令人佩服。

在古代,像这样能将一本书背熟的人很是常见,清代顾炎武,甚至能背十三经呢!

史书描写人物,也常爱强调这一点,以加深读者对传主聪明的印象。如《三国志.魏书》记载王粲和友人同行,看见路边有座古碑,就站在那儿读起来。友人问他能背诵吗?王粲当即转过身去背,一字不差。又一次,他看别人下棋,有人不小心碰乱了棋子,他竟能还原来的局势,把棋子重新摆好。你看这些记载,当然会觉得王粲不愧是写《登楼赋》的才子,真是天才。

凤凰网国学:古代是常有这样的人,现在就没了?

龚鹏程:也不尽然。1926年开明书店老板章锡琛请茅盾、郑振铎、夏丐尊及周予同等人吃饭。酒至半酣,大家听说茅盾会背《红楼梦》,便由郑振铎拿过书来点回目,茅盾随点随背,一口气竟背了半个多小时,一字不差。

号称“世界第一记忆王”的Eran Katz(艾朗·卡茨)

外国也有。如犹太人Eran Katz被称为“世界第一的记忆王”,拥有吉尼斯世界纪录。能用15-20分钟记下500个完全不同的数字,而且是按着次序,一数不差;还能用1小时记下一个大球上贴着的100种不同的颜色,同样是按着顺序,一色不差等等。

凤凰网国学:记得快、记得牢,有方法吗?

龚鹏程:是的,自古以来,大家就希望记忆力好。所以古希腊人非常崇拜记忆力,认为它是女神妮莫辛的化身。

记忆女神妮莫辛(谟涅摩叙涅)

妮莫辛是所有女神中最漂亮的,宙斯跟她生了九个缪斯女神,分别主司爱情诗、史诗、赞美诗、舞蹈、喜剧、悲剧、音乐、史学和天文学。因此,在希腊人看来,将活力(宙斯)注入记忆(妮莫辛)就会产生创造力和智慧。现在我们用来称呼记忆法的术语记忆术(mnemonics),就由她的名字来。

记忆术的基本原理是:你要记住某件东西,就把它同你已知的或固定的东西,依靠你的联想力联系起来。

联想之九大要素则是:1 、色彩(色彩越生动、越丰富,记忆效率就越高)。2 、想象(想象得越生动,记忆越容易。如A 、夸大,B 、缩小,C 、荒诞)。3 、节奏(记忆图象中有节奏感的东西越多,节奏种类越丰富,那幅图画进入记忆就越自然)。4 、动感(尽可能的使大脑中的图象动起来,动的东西比静止的东西更容易记住。5 、感受(包括口感、嗅感、触感、声音和观感等)。6 、性(性是人类最强烈的动机之一,把要记忆的东西往这方面联想也会帮助记忆)。7 、顺序和条理(把要记忆的东西按照一定的顺序和条理分门别类整理好,才好记忆)。8 、编码(可以按照事先编好的数字或其他固定的顺序记忆)。9 、立体感(综合运用色彩、运动等立体的要素,赋予要记忆内容充分的立体感,会比单纯的平面、二维的感受容易记忆)。

凤凰网国学:听你这样说很惊讶,我们的印象是中国教育特别强调背诵,国外都是注重理解的。而你所介绍的希腊记忆术,看起来好像现今社会上流行的一些快速记忆方法就是它的继续和延伸。

龚鹏程:对呀,寻找记忆秘诀,是很多民族的愿望,其方法也一直在发展中。希腊以外,罗马也有这类方法。

其中最著名的是"罗马家居法"。因为家里的物品、家具、器皿一般都放在固定位置,故以它们为媒介,把需要记忆的内容与家中物品进行模拟,只要想起对象就可以想起所记忆的内容了。另外,因为是自己的家,物品摆放的顺序不会搞乱,所以只要按照顺序回想,记忆内容的顺序同样也不会乱。这样既能"记",还能"按顺序记"。今天坊间常讲的编码法、信箱法、场所编码法就是它的延续和发展。

佛教也同样讲究这些记忆法。诸大师无不是记忆奇才,能诵多少经、多少颂、多少偈!

其法称为陀罗尼,又称闻持、总持、能持。具体是针对语言音素、音节、词汇、词组的掌握。包括旋陀罗尼、字陀罗尼。记诵时,还须伴以禅观以聚精神。

这有点类似我们学英文时的一些单词、词组、成语的简速记忆术,可是后来被神秘化了。被神秘化的陀罗尼,遂类似咒语。

般若、宝积、华严、法华诸经均有陀罗尼品,为大乘佛教中之重要法门。原始密教则为陀罗尼之独立发展。

我还听一些教徒说,念诵“虚空藏菩萨真言”到一定的数目,即可达到过目不忘,甚至可到不记而记的最高境界。不像其它的方法要靠编故事或形象来记忆,中间多了许多任务序。

你不能说念咒这些方法是迷信,因为犹太人的学习法和习惯也类似。一千年前哈萨尔国王的拉比(宗教指导者)教人“边摇动身体边学习,能提升集中力”;或犹太人习惯的“边走边学”(据说是一直坐着学的两倍效果,而时间减半),现在也还是有实验支持的。

凤凰网国学:中国古代不讲究这些吗?

龚鹏程:中国比较特殊。一方面我们的教育特别强调背诵、记忆;一方面我们又较少去找记忆规律、发展记忆术,如希腊、罗马、印度那样。

我们的方法,仿佛只是死记硬背,强调“功力”而非“技术”。个别记忆力特别好的人,则被归为天才。天才不可学呀,所以没真正的方法可以传授。

凤凰网国学:那记性不好的人可怎么办?

龚鹏程:我们的思路,可称为“请循其本”,也就是凡事从根源上救起。具体办法,一是生出天才来;二是才分不足,设法补足、补救。

西方当然也讲遗传学,但主要是从基因讲。可是基因说有许多不能自圆其说之处,例如李白的儿子,当然有天才之基因,可是他就不是天才。王粲记忆那么好,他儿子的记忆力也没人称道。可见基因说还不能解答记忆的天分问题。真要从遗传上找答案,可能还要如中国民间流传的一些说法那样,讲究父母之阴阳配合。例如父亲在壮年三四十岁,母亲青春,二十来岁,差个十来岁;母亲最好还是水瓶座,受孕及怀孕期间又少吃肉之类,这样的配合较容易生出天才,记忆力好。

但婚配的原因和条件很复杂,不可能都按着这类规律来,那么孩子生下来了,资质也一般,可怎么办呢?

中医也有许多补脑或增强记忆力的方子,例如《千金方》中有孔子大圣智枕中方,说是“龟甲、龙骨、远志、葛蒲四味,等分,冶下筛,酒服方寸匕,日三,常服令人大聪。”又有金标状元汤,是取熟地二钱、天冬二钱、远志五钱、酸枣仁二钱、菖蒲三钱,以水煎服。读书方,则是菖蒲、远志、桂、甘草、地骨皮、人参、巴戟天,煮茯苓糊丸服,可以增强记忆力。状元丸是菖蒲、远志、白茯神、巴戟天、人参、地骨皮、白茯苓、糯米合成。《寿世保元.健忘》又认为“读书劳神,勤政劳心”可吃天王补心丹,是由人参、生地、元参、天冬、当归、远志、石菖蒲、酸枣仁、柏子仁等十六味中药配伍而成。

这类药方很多,食疗,吃脑补脑的办法也很常见。现在关心小孩子记忆力不良的家长不妨参考使用。

凤凰网国学:坊间各种奇葩速记法,到底有没有用呢?能造就记忆超群之人吗?

龚鹏程:哈哈,嫌吃天王补心丹太土了,想找一步登天的秘籍?

其实现在各种速记法速记班,多是商业推广的。既是做生意,我们就要有接收广告宣传的警觉。因为广告多有夸大之处,15分钟读完一本书,听起来就不比吃猪脑可以补人脑更靠谱。何况1到5分钟读完一本书干嘛呢?书不是广告纸,可以看过即扔,是要细细思考、玩味、咀嚼的,读书之趣味和益处即在于此。匆匆一扫而过,记得当然也不难,可又有什么用?

这是追求记忆速度的。还有一些速记训练班,则是教人记一些特定的内容,例如圆周率可以记到小数点后多少位之类。这只能用来炫技,其实根本没什么用。

另一些追求量,例如要求能背三五十万字,或如茅盾那样“包本”,也就是全本背诵。这些当成好玩、对某本书特别有兴趣、或少小读之自然成习,当然甚好,作为目标来追求就无聊了。有些书,如《仪礼》《尔雅》哪须要背?有些如《史记》的表志又何必背?背《说文解字》《康熙字典》更是神经病。即使《唐诗三百首》,也是看看就好,择其部分背诵,没必要全本背的。

凤凰网国学:速记法都没什么用吗?像您这样博学的人是怎样炼成的?

龚鹏程:我吗?我不否认我有点小天才,从小记忆就好,不到一岁已能记事。某些时候,用志不分,也能过目不忘。看得快,记得多,故较能精博。至今我写书写论文,仍多是在空几起稿,不用查数据、上检索。

但之所以能如此,我觉得关键其实并不全在天生的记忆力上。关键反而一是多读,二是善忘。

读得多,自然记得多,这是不消解释的。记得少的人,首先就该反省你为什么读得那么少。

善忘,则是说:人的记性,虽说有天生的差异,终究差异并不甚大。时间、精力又都相当,你怎么就能比别人记得多呢?关键就是前面讲的,大部分东西并不值得记,许多可以查得到的资料也不用记。只须记那些经典的、你特别有兴趣的、深刻且值得玩味咀嚼的就够了。

时过境迁,自己又提升了理解的层次,过去以为该记的,就又还要再行淘汰一次。

如此层层释放,忘得越多,吸收的切己有用之新知乃越多,已记得的东西则更实更牢。否则,记得一大堆垃圾,有什么用?

另一个关键是:理解。

大多数人把记忆单独看,想象脑子是个大水库,记忆就是往里头注水。或说脑子像仓库,先记忆储备好材料,将来长大了,理解能力渐长,再整理、编排以备用。殊不知,没理解的材料仍旧只能是垃圾。

而且,没理解的东西,勉强记也记不住。我小时候参加法会,听人诵大悲咒、往生咒、阿弥陀经、梁皇宝忏,真是小沙弥念经,什么都能立刻记得,但不久就又忘了。为什么?因为不深知其意,但随音声而如素习罢了。现在每个小朋友,在学校背了无数课文,也同样不旋踵而忘。

现在大家开始会做垃圾分类了,因为懂得了垃圾分类以后才能做资源回收、再利用。垃圾尚且如此,原本不是垃圾的知识,当然在吸收、记忆时,就该理解其性质、分析其属性、归纳其类别,令其各从其类、分别其条属。这样,既便收储,也便将来利用。

记忆还不只要跟理解力结合。大家也知道现在全脑开发的理论。左脑主管逻辑思维、语言、计算、排序和分析,右脑主管想象、色彩、立体、空间、节奏等。如果我们在记忆时充分调动左右两脑的功能来同时参与记忆,就会容易得多。所以记忆跟理解、想象、审美、节奏等等又是结合的。希腊的联想记忆法,不也从此处着眼吗?

许多家长或学校都命小孩子呆呆坐着死记硬背,背不完不准去玩。这就违背了这个原则。小孩唱歌、跳舞、打拳、画画、团队互动,其实都可增强记忆。事实上,越活泼越健康的小孩,记忆也越好。

凡此,讲的好像都是不专注记忆之记忆法。我之得力处,未尝不在此。

但我举此以供人参考时,大家却好像并不以为然。因为国人的习惯,多是以水济水、举火救火式的。啊,你记忆不好,赶快来上我这个班,记得这这这些公式就可以增强记忆力了。这不是跟要精简政府机构,于是赶快增设一个精简政府机构部来办理一样吗?这可不是处理事情的好方法。

实际上,记忆力也不足恃。你看古书记载的那些记忆力惊人的大才子,后来都怎么了?真正凭好记忆而能成为大学者、大思想家的,几乎没有,更不用说在街头贩卖记忆术的朋友了。所以,谈记忆,还真不能只在记忆力上纠结。

*本文系凤凰网国学独家专访稿,未经授权,严禁转载。

责编:李志明 PN032

往期回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