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见辽博 又见大唐:追慕盛世唐风 挥洒新时代气度
国学
国学 > 国风观察 > 正文

又见辽博 又见大唐:追慕盛世唐风 挥洒新时代气度

今年秋天辽博突然官宣了“又见大唐”的书画文物特展。

近几年,以馆藏清宫旧藏古代书画闻名的辽宁博物馆策划了若干次书画主题展,令人瞩目。比较早的一次是2014年秋的“卧游江山——中国古代山水画手卷展”,当时辽博尚未南迁至新址,展出的三十多幅手卷有一半以上是末代皇帝溥仪当年带出故宫、后来辗转入藏的精品,《夏景山口待渡图》可是大陆仅存的三件董源之一,虽然真伪还有争议。

《夏景山口待渡图》

2018年开始,辽博借鉴上海博物馆和故宫博物院旧制,重点书画藏品以三个月为期限进行轮展,兼顾观摩和保存的需要。第一期的《簪花仕女图》《瑞鹤图》、第二期的《万岁通天帖》,都曾引发极高的观展热情。正在大家坐等其第三期书画轮展的到来时,官宣了“又见大唐”的书画文物特展,让人不免有种打破期待的惊喜。

《瑞鹤图》

作为一个从“卧游山水”开始每逢大展必赴辽博的老观众,我明显看到了“又见大唐”在布展上的精进。

比如,当时《簪花仕女图》在第一期书画轮展的第一个展柜,除了简单的铭牌介绍外并无更多的延伸补充,全靠参观者自己“识货”。而这次在“又见大唐”的“盛世画卷”部分,《簪花仕女图》作为热门打卡展品,不仅单柜完全展开陈列,而且在幕墙上用大量的篇幅、配图,做了唐代女子各种眉形的介绍,当时化妆程序的分拆,以及画中仕女妆容和服饰细节的一一“科普”,内容丰富且亲人。

《簪花仕女图》

对于《簪花仕女图》的诞生年代,究竟是“唐作”还是“唐式”,学界多年以来聚讼纷纷,比较有代表性的是杨仁恺先生的唐代说、谢稚柳先生的五代南唐说以及沈从文先生的北宋说。这次展览也对这几种学说撮要予以简介,满足了观众在“看热”闹之外“看门道”的需求。

除了《簪花仕女图》,《虢国夫人游春图》和《万岁通天帖》也享受了这种特殊待遇。《虢国夫人游春图》的展品介绍中展示了目前学界根据所处位置、所乘马匹及饰品等角度对画中人物谁才是虢国夫人的猜测。

本次展览既然叫做书画文物特展,则展品不光是书画,还有其他材质的文物。一同展出的陕西博物院借展的“唐彩绘陶男装女立俑”,戴幞帽、着长袍、穿靴子,一副男装打扮,这正是当时妇女流行的穿衣风尚,也能为《虢国夫人游春图》主角猜测作一佐证,颇见策展人的匠心。而“浩荡书风”部分展出的《万岁通天帖》,陈列柜的上方给出了每一帖的释文和该帖作者在王氏家族中的昭穆顺序,这对于不了解王氏一族和不太熟悉行草书风的观众尤为贴心。

《虢国夫人游春图》

这些布展的“往前一步”大大提升了展览的知识附加值,这对延长普通观众的观展时间、避免走马观花做出重要贡献,重点展品展柜前观众们往复流连,虽然“拥台”现象十分严重,但在所难免。

如果想要错峰参观,建议多分一点儿关注给怀素的《论书帖卷》和高闲的《千字文》。《万岁通天帖》是王羲之、王献之一族作品的唐人双钩摹本,号称“下真迹一等”,怀素的《论书帖卷》却实实在在是其早年真迹,且与习见的“醉素”大异其趣,笔笔皆有“二王”的法度在,展示了怀素的来路,也展示了二王的去向。该帖后附赵孟頫的题跋,解释了该帖的妙处:“怀素书所以妙者,虽率意颠逸,千变万化,终不离魏晋法度故也。后人作草,皆随俗交绕,不合古法,不识者以为奇,不满识者一笑。”而赵孟頫本人,也是“二王”的卓越继承者,终生临写二王法书而有其自家面目在,该题作于其逝世前四年,可谓人书俱老。相比《万岁通天帖》,怀素的《论书帖卷》及后附题跋更能体现魏晋书风在后世的源远流长。在《论书帖卷》展柜的对面就是张旭的《古诗四帖卷》,“颠张”依然故我,相映成趣。

张旭《古诗四帖卷》

晚唐书僧高闲的《千字文》是上博借展,辽博自己收藏了元代鲜于枢摹高闲《千字文》,两份残卷自清初合为一卷,流传有序,分分合合好几次,此次放在一处展出,能见书法史上的传承,更能见收藏为时事所左右的无奈。高闲卷后附有著名收藏家叶恭绰1948年的题跋,尤其令人唏嘘。叶恭绰叙述自己早就想收藏此卷,但因为原主索价过高放弃,数年后听闻日本人愿以高价购买,倾其全力、分期付款,终以六千金购入,二十年来“流离转徙”,“幸未曾失去”。抗战时叶居香港,因日军攻入而打算乘机回到内地,将此卷截去装裱以便携带,没想到座位“为豪贵所夺”,未能成行而此卷已如“人之毁裳裂冕、刖足劓鼻”,伤痛至极,万幸卷心未曾损毁,故有此题。

高闲《千字文》未被日本人所得,但战前战中流入日本的珍贵文物却不知凡几,覆巢之下无完卵。时移世易,前几日2019年嘉德秋拍北京预展,亦有不少日本观众特来预览此次将要上拍的赵孟頫《致郭右之二帖卷》,该展柜“拥台”规模,不下辽博此展各个热门展品。11月19日晚该卷以8000万起拍,2.325亿元落槌,又创赵孟頫作品拍卖的新高(2017年成交的一幅《心经》加佣金一起还不到两亿)。

乱世藏金,承平日久则各类收藏都烈火烹油、鲜花着锦。文物的展览与观展同样需要安稳的时世,此次“又见大唐”特展为庆祝新中国成立七十周年而办,追慕盛世唐风,高闲《千字文》与鲜于枢的摹本重新聚首、合璧展出,也许最能体现其中之义。

原标题:又见辽博 又见大唐

亲爱的凤凰网用户:

您当前使用的浏览器版本过低,导致网站不能正常访问,建议升级浏览器

第三方浏览器推荐:

谷歌(Chrome)浏览器 下载

360安全浏览器 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