软隔离,我的意大利封城生活(上)丨文度记

2020-04-01 20:17:12凤凰网国学

文度记特约撰稿 陆海蓉

旅居意大利6年,去年圣诞节,我利用短暂的假期回了趟国。

1月初返回意大利后,中间去了一趟都灵,1月7号就准备开学了,我在一家双语国际学校做几个中国孩子的英语助教。

没过多久,武汉爆发疫情的新闻铺天盖地而来。买口罩、寄口罩、募捐,忙着去华人街吃饭支持华人餐馆……每天坐地铁寻常上下班,发几张照片,在国内朋友看来都是奢侈。

最后一次去米兰教堂大广场,我拍了几张大教堂前人们喂鸽子的照片发朋友圈,国内朋友在后面留言:“不戴口罩的日子真好!”当时,我对这一感慨尚无切身体验。

情人节前的米兰大教堂广场

意大利停止中意直飞航班时,作为中国人,我有一丝不满,但出于安全,也能理性认同。

地铁里,只要带着口罩,人们就会主动坐到离你更远的地方去,仿佛你是个瘟疫病人。也有人故意在你身边假咳嗽,对于他们来说,戴口罩如果不是因为有病,则是出于过度恐惧。

在自己几乎没能意识到的时候,学校二月底的那个星期,滑雪周的休假竟然就一直“休”到了现在。

禁足在家的日子开始了。

首先是买口罩。在正规平台买口罩几乎从未成功。我在亚马逊购物,一次是货物扣押、货款退还,第二次至今尚未到货。

只能在各种群里加留学生或华人的微信,她们的口罩大多昂贵。有人批评这些地下行为涉嫌违法,但作为个体来说,只要能够买到口罩,就已心存感激。

作者下楼扔垃圾并去附近小超市买东西

其次是买手套。疫情之初,超市的手套货架塞得满满,大中小三种型号我分别买了一些。当时在超市,意大利人都用惊讶的眼光看着我。当时他们只看到了洗手液是必须的,一个月之后,手套货架几乎已空。

还有就是囤货。我买了许多保质期到2022年的意面。还有番茄酱、吞拿鱼罐头。至于卫生纸,为什么要囤?其实是一种内心焦虑产生的盲从。

一切就绪。在家“软隔离”的日子开始。原计划利用在家的日子好好看书、看电影,但最后都是在不停地刷微信,关注疫情变化,随着意大利数据攀升、死亡人数增加,内心难以平静,无法置身于外。

封城后的米兰大教堂

等待中,中国援助的物资和救援梯队到了。华人微信群里的沸腾与期盼,让人想起年少时看的电影《闪闪的红星》。

再次去超市买东西的时候,开始要求排队时保持距离,出一个进去一个。有些老人戴着手工缝制的面纱布口罩,由于年纪大了,在超市外站的时间一长,就忍不住找附近的椅子坐一会儿,让人有些心酸。

封闭生活下,疫情带来了一件意外的文化财富:即封闭式家庭文化模式的构建。

父母如何教育孩子,该提供怎样的日常生活内容,该如何养成自律的习惯,培养孩子的生活能力?更重要的是,如何寻找理性而恰如其分的乐趣,让孩子既生活在疫情下,又不感到空虚无助,同时还能够超然事物之外。

学习、读书、玩游戏、看一些健康的电影,包括跟孩子一起做面点、打扫卫生、做家务,在方寸之地培养自己的世外桃源。

经过几个星期调整,很多家庭都不知不觉找到了属于自己的特有的家庭文化模式。

作者跨界自学理发

昨天,意大利为疫情期间的逝者降了半旗。当医护人员呼吁大家,呆在家就是对他们最好的支持时,我常常想起《圣经》里的一句话:“听命胜于献祭。”

这个时代最严峻的磨难或许不是外部的,而是每个人内心的风暴、冲突与斗争。

疫情的启示,就是回归家庭,回归自我,做自己该做的事情,为自己还有机会工作而感恩,为家人都健康地在身边而满足,以及“有衣有食就当知足。”

简单、平静、有力。

往期回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