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我们想和你谈谈自然与人文|文度记

2020-06-01 08:49:40凤凰网国学

文/文度记编辑部

又到六一。搁往年,大大小小学校早早就喧闹起来了。不少放学回家孩子兴奋的小脸上,一准儿涂抹着斑驳油彩。为了那一天的欢乐,孩子们排练节目的时间可以提前好多天。

今年,这些都省略啦。疫情之下,很多地方的孩子们都还在家宅着,静待花开。这个六一,很安静。

安静正好读书。既然现实无法改变,不妨主动寻找新的兴趣点。六一的礼物很多,一本好书是最好的馈赠。孩子们涉世尚浅,多从书中了解一些外边的世界,感知一些间接的人生,十分必要。

因为沉浸,因为思索,而他人的热闹又容易成为个体的经验,读书往往容易让人耽于想象。不过,小朋友们读的书不是多了,而是远远不够,他们从别人的人生中触碰到的内容还有必要不断加量。当青少年只是把更多时间用于功课内的书本阅读而缺乏广泛阅读,等于是拒绝了与这个世界的交流,这显然是有问题的。

孩子们的阅读情况究竟有多可怜?中国语言学研究中心近期发布《中小学读写现状调研报告(2019)》显示,近七成中小学生每天阅读时间低于1小时,约两成中小学生阅读时间不足半小时。不是说看电脑手机就不是阅读,但中小学生给出的这张阅读成绩单,还是太简陋了。

孩子们的时间去哪儿了?当然是上课以及上课外班。为了“不输在起跑线上”,如今中小学生的绝大多数时间被用于各种应急式的灌输、训练,这样,留给自由阅读,或者快乐阅读的时间,当然就少了。这种向下、向前延伸的“喂读”努力,甚至波及到幼儿,我们有着世界上最完备的校外培训体系,却不肯给孩子们一双探索世界的眼睛。

所以,在这个最为特殊的儿童节,我们想谈谈自然与人文,分别列出了一个书单,期望“重新发现自然”,“重新理解人文”。

“我以为是微风过处,一张老树叶抖动了一下,却原来是第一只蝴蝶飞出来了。我以为是自己眼冒金星,却原来是第一朵花儿开放了。”这是俄罗斯作家米·普里什文笔下的“大自然”。

不管是自然界的“多识于鸟兽草木之名”,纵览大漠长河,神游宇宙八极;还是人文领域的“鉴往知今”“知治乱,知兴衰”,均可经由书籍承载并传递,这也是过去数千年来人类知识文化绵瓞不绝的主要渠道。

青少年读书当然要研习这些知识,明了这些故事,进而充盈丰富自己的心灵。但更重要的则是,基于阅读而激发、生发出来的情绪、思想。子曰:“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阅读就应该发挥这样的引导、启发、激励作用。“《诗》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怨”,也是同样的道理。

人是有思想的生命体,不是“两脚书橱”。青少年多一些课外阅读,多一些自由阅读,本来就是为了开启心智,增进思想,从而自己打开通往未来世界的大门,而绝不是始于被“喂读”,终于养成只习惯“标准答案”和“中心思想”的僵硬刻板的物化的人。

这就要求,中小学生首先要有读书的时间,学校教育、社会教育、家庭教育均因有所调整,空出读书的时间来,营造出阅读的氛围来,让孩子们从课外班的重压中解脱出来,恢复自由的天性,释放求知的意愿。

此外,要多一些引导和激发。我们这个社会,阅读的氛围不是浓了,而是还远远不够。从整个社会的价值导向上,仍过多强调物质而忽略精神的价值。这在过去的匮乏时代,还可以理解,如今依然故我,则匪夷所思。

其实,孩子们读书多了,自己就会不断调试、修补知识盲区,并生发出新的思考。对于我们这样一个处于历史性转型期的国家而言,国民的思想不是多了,而是远远不够。创新从哪里来?信念从哪里来?力量从哪里来?答案不言自明:都应从广泛阅读与独立思考中来。

青春年少好读书。有什么样的书单,就有什么样的少年;有什么样的少年,就有什么样的未来。

如何更加重视科学探索,更加重视人文精神,更加重视思想操练,是这个社会都应该面对的课题。

往期回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