缺啥补啥是正经食疗的路子 但以形补形不是
国学
国学 > 国风观察 > 正文

缺啥补啥是正经食疗的路子 但以形补形不是

“食疗”本来是一个很平常的词,但总有一些不靠谱的“养生大师”妄图劝服公众仅仅依靠食用几种特定的食物就可以“药到病除”,“食疗”往往被理解成了按照特定的方式吃某种或某几种特定的食物,就可以治疗疾病。逐渐地,“食疗”也就演变成了“没有科学依据”的“另类经验”。其实通过调整饮食使之合理,就“有可能”纠正人体的运转状况,从而恢复健康才是“食疗”的本意。

动图 | Giphy

其实,人体就像一台高度复杂的机器,需要持续的输入多种物质与维持运转。如果输入的物质合理,那么这台机器就运转良好;如果输入的物质不够完善,或者输入了一些损坏机器的物质,这台机器就不能维持良好的状态——对于人体来说,就是生病甚至死亡。

对于人体来说,“输入的物质”就是我们所吃进去的食物;“输入的物质完善合理”,也就是通常所说的“营养全面均衡”。

野外收集或是超市购买,都是为了生存 | Michael Burrows/ Pexels

所以,如果因为营养的不合理而影响了身体健康,那么通过调整饮食使之合理,就“有可能”纠正人体这台机器的运转状况,从而恢复健康——这,也就是“食疗”。

前人得病,

后人在食物中加补充剂

祖先:我遭那么多罪,是为了让你吃垃圾吗?| Giphy

在历史上,这样的例子很多。比如历史上,美国引进玉米之后出现了大量的糙皮病,导致的死亡人数多达10万。很多年之后,科学家们才搞清楚,原来是美国人加工玉米的方式,不像南美人那样能够释放出玉米中的烟酸(也就是维生素B3)。大量吃玉米导致了烟酸的缺乏,从而出现了糙皮病。找到原因之后,通过在食物中强化叶酸,问题也就得到了解决。

成熟玉米中的烟酸绝大部分不能被人体吸收利用 | Livier Garcia / Pexels

类似的例子还有很多,比如维生素C与环血病、碘与大脖子病、硒与克山病、铁与贫血、膳食纤维与便秘……可以说,每一种必需营养素的发现,都伴随着某一种“食疗”某一种或者几种疾病。

到今天,现代医学对于营养与健康的关系已经认识得相当深入,我们也就可以实现“科学有效地食疗”。

最典型的例子是高血压。

高血压是现代社会最常见的慢性疾病之一。它没有明显的症状,但是会导致心脏疾病、肾脏疾病以及中风等其它疾病,一旦发作就可能是致命的,所以被称为“沉默的杀手”。随着年龄的增加,大多数人的血压都会升高到高血压的范围。按照现行的判断标准,正常血压是收缩压低于130毫米汞高、舒张压低于85毫米汞高;如果收缩压超过140或者舒张压超过90,就是高血压了。

对于超过正常血压,但又没有达到高血压或者超得不多的人,通过生活方式的调整,就有可能把血压控制到正常甚至理想的范围。

根据大量的科学数据,现代医学总结出了降低(或者预防)高血压的饮食原则:

1. 植物性食物为主,强调蔬菜、水果和低脂奶制品;

2. 控制食谱中的脂肪尤其是饱和脂肪的量;

3. 控制盐的摄入量,一般人群的推荐量是每天不超过6克,而高血压的人群最好是限制到每天4克以下。

图 | Alleksana / Pexels

基于这几条原则,我们的饮食就应该以蔬菜、水果、全谷、坚果、禽类、鱼类为主,而减少或者避免红肉(猪牛羊肉)、全脂奶制品、糖以及含糖饮料等。而通常说的“饮食清淡”就很有必要——尤其需要注意的是:控制目标的6克或者4克盐,不仅仅是做菜时加入的盐,还包括食物和调料中本来的钠元素,比如酱油、味精、咸菜、腌肉等,其中含有的比较多的钠,也是要记入总的盐摄入量的。

除了饮食,生活方式的其他方面也会影响到血压的控制。比如吸烟和喝酒,虽然不直接升高血压,但对整体健康状况有不利的影响,所以也会间接地影响血压。此外,适当运动也是非常重要的一方面,步行、骑车、适当的体力劳动、甚至是上下楼梯等等,只要能增加身体的活动,都会对于控制血压有所帮助。

不仅是高血压,高血脂、高胆固醇、高尿酸等等慢性病,也都能通过“食疗”得到一定程度的预防和缓解。

“食疗”的本质,是从食物中补充容易缺乏的营养成分。传统上,是找出富含所缺成分的食物,增加食用量。比如缺钙,就增加奶制品或者绿叶蔬菜;缺铁,就增加肝、血以及红肉;缺纤维,就增加蔬菜粗粮等等。

图 | Lina Kivaka / Pexels

并不是所有人都能喝上“肉粥”

如果一个人的饮食多样化,每天都能够保证足够量水果、蔬菜和其他必须食物的摄入量,那么获得必要的微量营养素不是问题。包括现在我们现在提倡的多吃粗粮、或者主食多样化,都是一种基于现代科学支持的“食疗”方式。很多国家也都出台了一系列相关的在食品中添加必须营养元素的计划和规范,保障国民身体健康。

许多贫困地区、欠发达国家的人就没有那么幸运了,他们无法负担种植或购买其他营养丰富的食物的成本,只能依靠廉价的大米和玉米等作物来维持基本的生存。

以大米为基础的饮食尤其是微量营养素缺乏的主要原因。尽管大米是世界近一半人口的主食,但其营养成分较为单一,基本上就是淀粉。大米所含的本就不多的微量营养素存在于谷物的外层,在精制过程中都会被去除掉 [1][2]。

微量营养素在生长发育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因此缺乏它们对儿童来说尤其有害。维生素 A 缺乏症 (VAD) 影响着世界上三分之一的 5 岁以下儿童,是导致儿童失明的主要原因。维生素 A 是免疫系统发挥功能的关键,患有维生素 A 缺乏症的儿童比没有缺乏维生素 A 的儿童更容易感染麻疹等常见疾病,他们也更有可能死于呼吸道和腹泻疾病 [3]。在低收入和中等收入国家,服用维生素 A 补充剂每年挽救了大约 600,000 人的生命 [4]。然而,与其他缺陷一样,这些措施还不足以消除维生素 A 缺乏症。传统的营养强化和补充计划的成本高昂且施行起来较为复杂。一直以来,科学家也都在尝试研发其他的解决这一问题的可能。

富含维生素A的常规食物并不算多 | Markus Spiske / Pexels

现代生物技术为我们提供了一个可行的“食疗”方案,通过在水稻中转入合成胡萝卜素的基因得到的“黄金大米”,可以作为常规食物保证维生素A的摄入。可惜的是,虽然技术上已经很成熟,但由于对“转基因”的妖魔化,迄今很少有国家批准它商业化种植,这是很让人感到遗憾的。

“黄金大米”可以作为常规食物保证维生素A的摄入 | 站酷海洛

“食疗”是可以科学的

关于“食疗”,我们需要注意的是:

“科学食疗”的方法,跟许多“养生大师”们的“秘方”是两码事。科学的“食疗措施”是从大量的科学数据与证据中总结出来的,而那些“简单易行”的神奇秘方基本上来源于牵强附会的简单类比或者脑洞大开。

基于科学证据的“食疗”,根本上说是“合理膳食”以及其他生活方式的调整。它们的“功效”是大样本统计的结果,也就是说:与不采取这些措施的人群相比,遵循了这些生活方式的人中有更多人“好转”或者“没有得病”。但是,人群中的个体差异总是存在,有相当多的人采取了这些方案之后“并没有效”。对于这些人来说,放弃对“食疗”的期望,求助药物就是完全必要的。

生活方式的改变,可以作为预防或者“保守治疗”的一种尝试,它永远无法代替药物。如果机器已经损害,就需要拆开维修——这就相当于手术或者药物。当症状已经较为严重,比如血压、血脂或者尿酸已经很高,生活方式的调整也就不足以让身体恢复正常。所以,进行医学干预——不管是手术还是药物,都是必要的。实际上,药物和手术也不是那么可怕。比如高血压,现在的降压药已经做到了副作用非常微弱甚至没有,长期服用也完全没有问题。

编辑:田野婧

亲爱的凤凰网用户:

您当前使用的浏览器版本过低,导致网站不能正常访问,建议升级浏览器

第三方浏览器推荐:

谷歌(Chrome)浏览器 下载

360安全浏览器 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