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与绿蓝,白居易常用的色彩搭配
国学
国学 > 国风观察 > 正文

红与绿蓝,白居易常用的色彩搭配

“一道残阳铺水中,半江瑟瑟半江红。”在这首《暮江吟》中,白居易以光影明暗凸显色彩层次,营造了一幅唯美的江南图景。事实上,“瑟瑟”一词常见、意蕴丰富,但在唐代诗人中,白居易最为常用。

“瑟瑟”究竟是一种什么样的颜色?这种颜色唐宋年间呈现在哪些物件之上?如果如章鸿钊先生所说,瑟瑟是一种蓝宝石,为什么许渊冲教授会选择译成江水的“shiver(颤抖)”?

本文摘自《一诗一词,一珠一玉》,经出版社授权发布。

《白居易的“瑟瑟”体》

以前,西湖边六公园有座外文书店,书店边上有个茶楼。一个黄昏,伙伴们约喝茶,大家都到了,唯有一小伙左等右等就是不到。待得他来,大伙七嘴八舌声讨,没想到,小伙子眉飞色舞向我们描述一路的西湖光景:夕阳西下,开始是金光照耀湖面,后来晚霞渐浓渐艳,那真是“半江瑟瑟半江红”啊。

据说,白居易的《暮江吟》就写于来杭州的路上。“一道残阳铺水中,半江瑟瑟半江红。可怜九月初三夜,露似珍珠月似弓。”

我们当然知道西湖“半江瑟瑟半江红”的样子。夕阳西下,湖面上受光多的部分呈现一片“红”色,受光少的部分,则是一种绿蓝色调。白居易在《忆江南》中写道:“江南好,风景旧曾谙。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能不忆江南?”红与绿蓝,是白居易常用的色调搭配。

可为何不直白地说“半江绿蓝半江红”呢?以“瑟瑟”代替绿蓝,原因何在?

《妖猫传》中的白居易

有人比我还关心这个问题。说遍寻《全唐诗》,“瑟瑟”这个词,就白居易喜欢用。李白、王维、李商隐、杜牧他们一次没用。杜甫用过一次,“君不见益州城西门……雨多往往得瑟瑟”。而白居易,用了15次。所以,戏称是“白氏瑟瑟体”。

白居易的瑟瑟,有些是我们很好理解的。如“浔阳江头夜送客,枫叶荻花秋瑟瑟”,这是指秋天的夜晚,风大,枫叶和荻花在寒风中飘荡,发出簌簌之声,令人感到无比萧瑟。

“瑟瑟”为何用来形容声音呢?瑟,是古代一种弦乐。成语“琴瑟和鸣”,比喻夫妇情笃和好。“琴”与“瑟”,本是两种乐器。一般来说,琴体积小,在台前,面对宾客;瑟体积大,被置于屏风后面,离客人远,用于背景音乐。琴与瑟一起弹拨时,如果声音和谐,则两种调子融为一体,听起来就非常舒服。

琴,我们较为熟悉,古琴嘛。瑟呢?根据刘永济先生解释:“瑟有柱以定声之高下,瑟弦二十五,柱亦如之,斜列如雁行,故以雁声形容之。结言独处,所谓怨也。”白居易《听弹湘妃怨》:“玉轸朱弦瑟瑟徽,吴娃徵调奏湘妃。”瑟发出的音确实有些萧索哀怨。

“瑟”后来又用来比喻风声。汉有无名氏《陌上桑》:“风瑟瑟,木搜搜,思念公子徒以忧。”汉末刘桢有诗:“亭亭山上松,瑟瑟谷中风。”

西汉 马王堆瑟 中国国家博物馆藏

再后来,瑟瑟又引申为人体颤抖。唐代雍陶《和河南白尹西池北新葺水斋招赏十二韵》:“坐中寒瑟瑟,床下细泠泠。”清代龚自珍《虞美人》:“春寒瑟瑟晚来添,玉钏微闻应是换吴棉。”

但是,白居易却总是用“瑟瑟”来形容水的颜色。除前面“半江瑟瑟半江红”外,还有《重修香山寺毕题二十二韵以纪之》的“两面苍苍岸,中心瑟瑟流”,等等。

被誉为“诗译英法唯一人”的北京大学许渊冲教授,将“半江瑟瑟半江红”翻译为“Half of its waves turn red and the other half shiver(颤抖)”,回译成中文就是“半江红来半江抖”,这个读着就让人不明白了。

要解开这个谜题,先得看白居易的出身。

根据陈寅恪学生姚薇元先生的考证,白居易的祖先为西域胡人,是西域龟兹国的王族。因龟兹国境内有地名Kutsi,意思是“白、光明”,故汉朝赠其王姓“白”。

龟兹是丝绸之路上的重要驿站,东西文明在此交汇。波斯的珠宝、织锦、银盘、金银币等源源不断从这里流向中原。白居易对波斯珠宝,就像对故乡土特产一样熟悉。对水色的描述,随手以波斯珠宝颜色来比喻,再自然不过。

美国汉学家薛爱华(Edward H. Schafer)在《撒马尔罕的金桃》中,明确写道:“唐朝人用来指深蓝色宝石的‘瑟瑟’这个词,通常就是指‘天青石’。”

《撒马尔罕的金桃》,[美]薛爱华 著,吴玉贵 译,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 甲骨文

天青石,就是现在我们说的青金石。

古代波斯,称青金石为azur,音译为枝斯石。世界上最优质的青金石原料产地,在如今的阿富汗巴达赫尚。该地处于连接欧亚非的关键节点。由此,阿富汗所产的青金石,向西输往中亚、西亚、埃及以至非洲,甚至到达了欧洲,向东输入中国、日本。在“丝绸之路”形成之前,早有一条“青金石之路”闻名遐迩。

青金石之宝贵难道堪比丝绸吗?

回答是肯定的。使用青金石的历史已经超过6000年。青金石“色相如天,或复金屑散乱,光辉灿灿,若众星之丽于天也”。从考古发现看,古老的苏美尔文明中,青金石是祭祀及日常装饰必不可少的材料。神话史诗《吉尔伽美什》歌颂道:“在黎明之光里,神殿的供桌上,供上镶嵌红玉髓和青金石的容器。”史诗与考古发现可以彼此印证,在乌尔王陵出土的王后首饰中,从项链到手链,均由红玉髓+青金石+黄金串成。

公元前2600——前2500年

乌尔王陵首饰

德国佩加蒙博物馆藏

古埃及法老也最爱青金石。“以其色青,此以达升天之路。”青金石不仅是装饰,还有升天的宗教意味。

我国使用青金石的历史也很悠久。青金石因色相如天,按典制规定,常被皇帝用来装饰天坛和祭祀上天。《清会典图考》称:“皇帝朝珠杂饰,唯天坛用青金石,地坛用琥珀,日坛用珊瑚,月坛用绿松石。皇帝朝带,其饰天坛用青金石,地坛用黄玉,日坛用珊瑚,月坛用白玉。”

古埃及饰物 美国大都会博物馆藏

清 金镶青金石领约 故宫博物院藏

回到白居易时代。

白居易出生前22年,天宝九载(750),朝廷兴兵讨伐石国,大胜,俘获其国王。主帅高仙芝英俊异常,却生性贪婪,掠夺了石国的大块瑟瑟十余石以及黄金、名马、宝玉等。

唐代的十余石,相当于现在多少斤呢?一石约等于现在的120斤,十余石就是1200多斤。一下子占据1200多斤大块青金石,说高仙芝性贪毫不为过。

在日本正仓院藏品中,有一条朝臣使用的腰带,是用深蓝色青金石装饰的。在唐朝,腰带是很重要的身份标识。这条腰带不知跟高仙芝搬回的青金石有没有关联。

白居易9岁时,唐德宗继位。《新唐书》记载,唐德宗派遣宫廷内管朱如玉前往于阗求购玉器。这位使臣不仅带回了玉圭、带胯、枕、簪、奁、钏等玉制品,还带回瑟瑟百斤及其他珠宝。这下大功告成了吧。不料,画风突变。朱如玉因为抵御不了宝物的诱惑,假称宝物被回鹘人所夺,而将宝物据为己有。后事情败露,被流放。

清乾隆 青金石松泉人物图山子 故宫博物院藏

青金石腰带 日本正仓院藏

据唐代记载,瑟瑟产于石国(今乌兹别克斯坦塔什干)的东南方,即今天的阿富汗巴达赫尚。阿富汗的青金石往西销往地中海沿岸,往东经石国、于阗销往中原。于阗,自古以来就是闻名遐迩的宝石集散地。

《新唐书》还记载了一件事。唐敬宗时期(那时白居易50多岁了),有个贪官叫卢昂,他的床是金床,枕头是瑟瑟枕。唐敬宗一看就火了:皇宫中都没这些,此人品行可见一二。

阿富汗巴达赫尚,矿床较多,最著名的萨雷散格矿床,位于科克奇河支流——萨雷散格河谷中。所产青金石块体的平均重量为2—7公斤,部分可达100—150公斤。做个枕头自然没问题。问题是,一个矿区几千年来供应八方客,其珍惜程度可想而知。能得到其中之一的,绝非等闲之辈。

唐代的青金石,不仅是最贵重的异域风格装饰品,也是一种昂贵的颜料。该颜料多用于古代佛教寺庙,所以又叫“佛青”。唐代的敦煌曾有一个名为“瑟瑟监”的机构。莫高窟藏经洞中曾有一篇名为《敦煌二十咏》的组诗,此组诗的第九首就为《瑟瑟监咏》。

但是,问题来了:大凡接触过青金石的,都知道青金石是不透明的,而白居易的“瑟瑟体”中,他形容的江水、河水等,分明是半透明的。

对了,这就引出瑟瑟的第二个指向:琉璃。

第二个指向脱胎于第一个指向。此琉璃是仿青金石的蓝色琉璃。确切一点说,应该叫“人造瑟瑟”。

人造瑟瑟,口语也叫瑟瑟。就像人造水晶,我们也叫水晶一个道理。今日大家口中的“水晶”,水晶杯、水晶灯、水晶手串等等,其实材质是玻璃+24%的氧化铅,也即高铅玻璃。而真正的水晶是一种石英结晶。

距今5000年前,美索不达米亚平原烧制出第一块琉璃。距今3000多年前,古埃及出现了琉璃珠子。在气候炎热的古埃及,青金石、绿松石这类有色宝石长期佩戴后,由于汗水等物质侵入,会发生褪色现象。为此古人花大量时间研究并最终烧制出仿宝石的琉璃制品。蓝色琉璃珠,不但像极了青金石,不褪色,而且它的晶莹剔透和流光溢彩常能达到变幻莫测、出人意料的效果,美感甚至超过瑟瑟本身。所以人造瑟瑟带给人类的喜悦是难以形容的。

瑟瑟传入中原的同时,人造瑟瑟亦在中原流行。唐代诗人韦应物的《咏琉璃》道:“有色同寒冰,无物隔纤玉。象筵看不见,堪将对玉人。”

前面说到过,杜甫用过一次“瑟瑟”,是指他的《石笋行》:“君不见益州城西门,陌上石笋双高蹲。古来相传是海眼,苔藓蚀尽波涛痕。雨多往往得瑟瑟,此事恍惚难明论。恐是昔时卿相墓,立石为表今仍存。”他的猜想应该不错,此地为古墓,雨水一大,墓中的琉璃珠被冲刷出来了。

距今2000多年的西亚琉璃珠

陆龟蒙写过一首《汤泉》可以与史载相互对照着看。诗曰:“暖殿流汤数十间,玉渠香细浪回环。上皇初解云衣浴,珠棹时敲瑟瑟山。”写的是啥呢?《明皇杂录》有记载:“(唐明皇)又尝于宫中置长汤屋数十间,环回甃以文石,为银镂漆船及白香木船置于其中,至于楫橹,皆饰以珠玉。又于汤中垒瑟瑟及丁香为山,以状瀛洲方丈。”宫中的温泉中,漂着银饰的木漆小船,船桨以珠玉制成,又用瑟瑟和丁香叠成假山,供杨贵妃享用。试想,用以珠子装饰的船桨去敲琉璃瑟瑟时,其音色何其动听。

温庭筠为一支琉璃瑟瑟的发钗写过一首诗,即《瑟瑟钗》:“翠染冰轻透露光,堕云孙寿有余香。只因七夕回天浪,添作湘妃泪两行。”诗中突出表现了琉璃的半透明特质。

正是这种半透明的蓝色,被白居易拿来比喻碧水。也许这个意境实在太美,后世一直沿用,并且为“瑟瑟波”配了个色彩对子叫“猩猩色”。如比白居易小六十多岁的韦庄,在《乞彩笺歌》中有:“留得溪头瑟瑟波,泼成纸上猩猩色。”宋代陆游的《携一尊寻春湖上》有:“花梢已点猩猩血,水面初生瑟瑟纹。”

话说回来,瑟瑟还有第三个指向:蓝宝石。

我国地质学开山祖之一的章鸿钊先生,认为瑟瑟就是蓝宝石。他认为瑟瑟是外来音对应的中国字。瑟瑟古汉语音“sat-sat”,现代宝石中只有蓝宝石的发音是“sapphiros”和“sapphire”。而青金石的发音是“lazurite”和“lapis”,所以瑟瑟是蓝宝石而非青金石。

我们认为这种可能性极小。唐朝出土文物中极少见到蓝宝石。蓝宝石大到可以做枕头,不现实。一次战争掠夺千斤以上,也不可能。蓝宝石用来叠假山,更是无稽之谈。也许,瑟瑟偶尔会指向蓝宝石。在唐代,蓝色的珠宝较为稀少,大凡蓝色的均冠以“瑟瑟”之名,也是有可能的。但在古诗词中,我们没有找到例证。

倒是西方学者梅利尔让问题有了转折。他认为,《圣经》中的“sappir”(即sapphire),原来是指青金石。过了很长时间以后,这个词又被转用来指刚玉类中的蓝宝石了。

最后,最让人陷入迷思的“瑟瑟”来了。

《新五代史》记载:“吐蕃妇人辫发,戴瑟瑟珠,云珠之好者,一珠而易良马。”西藏那边的妇女梳发辫,戴瑟瑟珠。品相好的瑟瑟珠,一颗可以换一匹良马。

不解了吧。无论是青金石、蓝琉璃,还是蓝宝石,放进去都说不通啊。

瑟瑟的第四个指向来了:天珠。

天珠是泛喜马拉雅地区特有的珠子。天珠的材质是玛瑙,在玛瑙上以古老配方制成液汁,人工画出特殊含义的图案,再进行烧制,最终形成黑白或棕白相间的珠体。天珠因其巨大的宗教能量,在泛喜马拉雅地区各民族中拥有崇高的地位。

有人认为天珠被称为瑟瑟,皆因天珠在藏区的发音为“瑟(dzi)”。我们认为,瑟瑟与天珠的关联,非因发音,而因工艺与宗教。

天珠项链

天珠的加工与琉璃的加工有异曲同工之处,均需烧制,从火中取得。天珠起源于苯教,却被后人赋予佛教的能量。而琉璃亦为佛教“七宝”之一,被修行之人认为是药师佛的化身,为消病避邪之灵物。

兜兜转转,我们查资料查累了。你读得也累了吗?好吧,去西湖边找间茶室,我们喝茶去。

本文摘自

《一珠一玉,一诗一词》

作者:许丽虹 / 梁慧

出版社: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出版年: 2022-1

编辑 | 巴巴罗萨

主编 | 魏冰心

亲爱的凤凰网用户:

您当前使用的浏览器版本过低,导致网站不能正常访问,建议升级浏览器

第三方浏览器推荐:

谷歌(Chrome)浏览器 下载

360安全浏览器 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