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说古代老百姓的理财方式有哪些?
国学
国学 > 国风观察 > 正文

说说古代老百姓的理财方式有哪些?

在中国历史上的封建社会中,“老百姓”是指与帝王、官员相对的普通民众,正所谓“平民百姓”。这是一个带有浓厚阶级色彩的称谓,是统治阶级对被统治阶级的称呼,被统治者最终也完全认可了这一称谓,自己也开始称自己为“老百姓”,形成了一种深入到骨子里的等级意识。

在漫长的封建社会,“老百姓”是完全处于弱势地位的群体,他们是统治者榨取财富的剥削对象,其家底都十分浅薄,和平年代仅能满足温饱,战乱时期只能流离失所,或者沦为家奴、乞丐。不过,也有一部分人具备一定的经商头脑,成为了商人。

皇帝有自己的宫殿、珠宝,甚至有专门的藏宝阁,而普普通通的老百姓的生活不太为人感兴趣,他们的赚钱、存钱的方式都是什么样的呢?

基于中国庞大的人口基数和源远流长的历史脉络,本文不能面面俱到,仅简单概括。

购买金银

晚唐诗人韦庄写的著名诗篇《秦妇吟》,说黄巢起义时,长安城里“一斗黄金一升粟”。看来在特殊情况下,黄金也可以用作支付。这没有疑问:金和银,永远是和“财宝”连在一块儿的。

虽每朝每代都会发行专有货币,但是在战乱时期,公钱私钱混杂,商号不行,只有金银才是硬通货。所以,无论是哪个职业的百姓,都喜欢存置金银。此外,如果家中较有油水,则会购买或是交易一些珠宝古玩,放在家中,一是有观赏效果,二是可以一种家庭式“存钱”方式,在紧急情况之下,就是“货币”。不过,由于移动困难,若是真是战乱,搬运难,易碎等问题,会导致”财富流失“,就像李清照逃离中原时,遗失了大量珍贵古董,仅带走了古画细软等,实属可惜。

存于钱庄

在中国封建社会和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中,长期存在的多元化货币制和多种货币混合流通状况,使货币兑换在春秋战国时期已经存在。兑换业务则自西汉开始出现,到唐宋有所发展,始由金银店、柜坊等兼营。

明末,钱庄已成为一种独立经营的金融组织,不仅经营兑换,还办放款,供给签发帖子取款的便利,原来在两地联号汇兑的会票,也成为钱庄发行有钞票性质的信用流通工具。此外,若干小规模的兑钱铺、钱米铺等,在农村相当活跃。随着钱庄的发展、家数增多,到清朝各地先后出现了钱庄的行会组织。

由此可见,古代社会中,中下层老百姓的赚钱、攒钱、理财都具有很强的风险性,小农、手工业者受制于统治者的制度和土地、手工技术,商人风险更高,经常会趋于破产;但,这种高风险,并没有得到高回报,收益甚微,金银古玩增值缓慢,钱庄利润远远低于现今的银行。

亲爱的凤凰网用户:

您当前使用的浏览器版本过低,导致网站不能正常访问,建议升级浏览器

第三方浏览器推荐:

谷歌(Chrome)浏览器 下载

360安全浏览器 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