屈原到底是谁?这些民国学者竟如是说
国学
国学 > 国风观察 > 正文

屈原到底是谁?这些民国学者竟如是说

原标题:闻一多认为端午节和屈原无关,胡适则怀疑屈原的存在

关于端午节的起源,在中国古代流传的三个传说,这三个传说中,民间流传最广的认为是纪念屈原,此外也有纪念伍子胥或曹娥的说法。而近现代越来越多的学者则认为,端午节的起源其实和屈原以及其他历史人物都没有任何关系。

“端午”这个词最早出现在西晋名臣周处所著的《风土记》里,这部文献也成了现代人们查考端午节、七夕、重阳节等等传统节日习俗的重要参考。周处写《风土记》时,离屈原已经五百年了。周处在书中首次提到“端午”及其风俗,但没有提到屈原。又过了二百年,南朝梁人吴均认为端午节起源于纪念屈原,而不是纪念伍子胥、曹娥的。到了唐朝,端午节成为当时的重大节日。唐朝的诗人们自然认为端午节是纪念屈原的,毕竟他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位诗人。屈原就成了文人寄托自己精神气质的载体了。从此,端午节和屈原联系在了一起,深入民心。

对于多个“历史人物纪念说”,学术界大都认为是后世牵强附会之辞,难以置信。

闻一多先生认为端午节是古百越族举行龙图腾崇拜活动的节日,他在《端午考》及《端午节的历史教育》两篇论文中详细论证了他的观点。闻一多认为,把屈原和端午节捆绑在一起,是南朝梁吴均《续齐谐记》中才出现的,而端午节很早以前便已存在。闻一多在《端午考》等文章中考订辨析大量史料,得出结论:端午起源与龙有密切关系,很可能是古代吴越民族(一个龙图腾氏族)举行图腾祭祀的节日,始于人们为生存而与水患水怪的抗争。春秋时期,吴越之地初经开发,人们敬畏鱼虫水兽,遂断发文身,舟造龙形,并向水中掷以虫食,祈福消灾。这习俗渐从吴越之地溯江上延至荆楚流域,再北上至中原。

学者闻一多

闻一多的《端午考》

学者胡适

贾谊的《吊屈原赋》

学者胡适则一直怀疑是否真的有屈原这么一个人,因为在司马迁的《屈原列传》之前,史书上没有关于屈原的记载。在司马迁前至战国屈原所在时期一百多年,这段时间里对屈原的记载是空白的,屈原是在司马迁的《屈原列传》才首次出现,如果真的有屈原这么一个响亮人物,史书上不该空缺的,司马迁有可能道听途说写了个《屈原列传》。把屈原和端午节捆绑在一起是在南朝的文献,而南朝离屈原跳江自尽间隔了七百多年。

尽管现在的考古已经证明,早在屈原去世之前,端午节的习俗就流行开了,但人们更愿意把端午节看成是纪念屈原的节日。闻一多虽然经过严密考证,得出结论,端午节是与远古的龙图腾崇拜有关,早在屈原去世之前就存在了,但他仍然主张保留屈原与端午节的传说,他认为,保留端午节中的诗人屈原的内容有着“深远的意义”,这是因为诗人屈原的精神受到了广泛的景仰。

亲爱的凤凰网用户:

您当前使用的浏览器版本过低,导致网站不能正常访问,建议升级浏览器

第三方浏览器推荐:

谷歌(Chrome)浏览器 下载

360安全浏览器 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