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汤一介当代学人讲座·第四讲】 “经师易遇 人师难求——张岱年先生的思想与境界”即将开讲
国学
国学 > 国风观察 > 正文

【汤一介当代学人讲座·第四讲】 “经师易遇 人师难求——张岱年先生的思想与境界”即将开讲

由中国文化书院、北京大学哲学系联合举办的“汤一介当代学人讲座” 第四讲“经师易遇 人师难求 ——张岱年先生的思想与境界”将于4月24日下午2点在北京大学开讲,为纪念我国著名哲学家、哲学史家、国学大师、北京大学哲学系教授张岱年先生诞辰115周年,逝世20周年。

本次讲座的主讲人是北京大学哲学系教授,《儒藏》“精华编”执行总编纂,中国文化书院理事、创院导师李中华先生;评议人是北京大学哲学系教授,《儒藏》“精华编”执行总编纂,中国文化书院理事、创院导师魏常海先生;致辞人是北京大学哲学系宗教学系教授、哲学系宗教学系主任程乐松先生;主持人是中国文化书院院长陈越光先生。

张岱年先生曾在战火纷飞中谋求学术救国,在时代变迁中坚持直道而行,在改革开放后继续探索文化出路,他“刚毅木讷近仁”“自强不息”“厚德载物”的人格形象至今仍清晰地留在人们的记忆中,他向世人展示了士人的气节与风骨,堪称学界的典范。 在正式开讲之前,我们先一同回顾张先生的哲学思想、他深沉的人格魅力以及他对中国文化书院的付出,以此来了解这位当代中国哲学史界的泰斗级别人物。

1996年张岱年先生在寓所书房

01 毕生追求哲学研究的大先生

张岱年先生(1909年-2004年),1933年毕业于北京师范大学教育系,在他95年的人生里,始终致力于中国哲学史的沉思与哲学理论的探索,坚持对民族文化复兴道路的追求,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作出了重大贡献。先生一生笔耕不辍,著作、论文丰硕,多达400万字,为后人留下了深厚的学术遗产。先生曾将自己的学术研究分为三个方面:一是中国哲学史的研究;二是哲学理论的研究;三是关于文化问题的研究,提出“综合创新说”。

关于哲学史研究方面,他曾以一部《中国哲学大纲》奠定其中国现代哲学家、哲学史家的学术地位。该书与以往以人物为纲的中国哲学史不同,是以论述概念、范畴、问题来表现中国哲学的理论体系,该书首次提出了自宋至清的哲学思想主要有三个潮流,即理学、心学和气学,其中气学的思潮为张先生首提。这三个主要潮流的说法是张先生的创见,后成为中国哲学史研究的共识,影响深远。该书也曾得到了冯友兰先生的高度评价。如今,《中国哲学大纲》依然以一部研究中国哲学的佳作成为必读著作,大陆再版后,台湾、日本等地也多次出版印刷。

20世纪80年代张岱年先生(右)与冯友兰先生

在哲学理论问题方面,张先生始终坚持唯物主义,试图将现代唯物论与逻辑分析方法及中国哲学的精粹思想结合起来,他既反对“全盘西化”论,又反对“儒学复兴(发扬国粹)”论,主张综合中西文化之长,创造中国的新文化。在抗战期间闭户读书的张先生完成了《哲学思维论》《知识论》《事理论》《品德论》《天人简论》,这构成了张岱年先生哲学思想达到成熟阶段的“天人五论”,并创造了一个通贯古今,融汇中西的新的唯物体系——“分析的辩证唯物论”,成为实现中国古典唯物论向现代唯物论转化的一个重大成果。

关于文化问题的研究,张先生一贯强调用辩证方法来分析文化,他的“文化综合创新论”,有两层含义,一是中西文化之综合,重要的是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指导下吸取、学习西方的科学成就及其与科学发展有密切联系的哲学思想。二是中国固有文化中不同学派的综合,其核心是马克思主义理论与中国文化的优秀传统的结合。他在20世纪30年代时就提出的这个观点,经历了历史风雨的严峻考验,至今仍放射出真理的光辉。

80年代后,张先生撰写了几十万字的论文和论著,重点研究了中国哲学范畴史、中国伦理思想史、先秦诸子之学、宋明理学。在1987年张先生出版的《文化与哲学》,集中提出并探讨了中西文化异同、中国文化发展的基本规律、关于文化系统的分析、民族精神以及文化的综合创新等课题,其后,他发表了一系列论文,对中国文化的性质、前途、追求和基本精神做了深入的思考,都取得了重要成果。这些重要成果凝聚了张先生对哲学永无止境的追求以及挚爱。

张先生自己说:“我一直认为,人生最大的意义就在于追求真理,追求真、善、美。我觉得,哲学能帮助人达到这一目的,所以我不惜花费毕生心血搞哲学研究。”

02 诲人不倦、关注后学的师者

张先生不仅在学术研究方面有如此高的造诣和建树,他最为人称道的则是对后辈热心的指点和无私的帮助。他先后担任清华大学、北京大学等高校哲学系教授,从事教育和科学研究工作长达70年。他是享受国家一级教授待遇的中国哲学史专业第一位博士生导师,为祖国培养出一代又一代的有用之才,成为一代学人的楷模。冯友兰先生曾评价说:“张先生治学之道为‘修辞立其诚’;立身之道为‘直道而行’,此其大略也。”

1981年6月,参加哲学系七八届研究生毕业典礼,前排左六为张岱年先生,左七为冯友兰先生,右六为周辅成先生,右五为齐良骥先生,右二为汤一介先生,左五为邓艾民先生

张岱年先生曾指导了五位博士,十几位硕士,可谓桃李满天下。回忆起张先生上课的场景,北京大学哲学系李中华教授回忆道:”在一个教室里,他的声音也不是很大,应该是比较吃力的,有时候吃力有反应了,他就拿出那个药吃了,和他心脏有关系,但他从来没有抱怨,也没有厌倦。都是非常认真地讲每一节课。认真地去备课。”

20世纪90年代,在香山饭店参加学术会议,张岱年先生(中),李中华先生(右一)

与哲学系同仁共游北海九龙壁。自左至右:许抗生先生、王守常先生、楼宇烈先生、张岱年先生、邓艾民先生、魏常海先生

北京大学哲学系魏常海教授也表达过自己对于张先生的感情:“(张岱年)是我在北大哲学系最尊敬、最感到亲切、最亲近的老先生。”

03 投身中国文化书院建设之中

改革开放后,古稀之年的张岱年先生更加惜时如金,以更高的热情投入到工作之中。先生除了进行学术研究及教学工作之外,还担任一些学术研究组织的领导职务,他曾兼任中国哲学史学会会长、中华孔子研究会名誉会长等。在中国文化书院筹备时,即获张先生的支持与参与,书院的筹委会成立会就是张先生主持的。

书院1984年成立后,张先生为院务委员会委员、学术委员会主席、首批导师之一。1988年1月10日,宣布增设张岱年先生为中国文化书院名誉院长,张先生曾在书院的会议上特别指出:“追溯中国文化四五千年的文化历史是大有精华之处的,传统文化也有流弊之处。要弘扬中国文化,当前,任务很重,中年人任务很重,老年人也不轻。任务是艰巨的,又是光荣的。我们一定要坚持真理,不能随风转,又要对整个学术有比较精深的了解,才能促进中国文化的现代化。”张先生对书院的工作和活动,历来都是有求必应,有请必到。他为书院初创时期所做出的贡献,至今仍令书院同仁不能忘怀。

1987年书院的高级培训班。前排右起:张岱年先生、梁漱溟先生、汤一介先生

1987年书院会议。前排左起汤一介先生、梁漱溟先生、张岱年先生、任继愈先生、阴法鲁先生

1988 年张岱年先生在书院雅聚上的题字

1988年书院雅聚,张岱年先生与著名历史学家周谷城先生(右)

1989年参加纪念五四运动七十周年座谈会。左一为王守常先生,左三起陈方正先生、张岱年先生、林毓生先生、李中华先生

1999年3月4日,祝贺张岱年先生90寿辰祝寿会上,贾亦斌先生(左二)向张先生(左一)祝寿,右为季羡林先生

张岱年先生自始至终都保持着对中华文化坚定的信念,怀揣着“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的使命感,诠释着“自强不息”“厚德载物”的中国民族精神。季羡林先生曾这样评价张先生:“独对张岱年的为人,则心仪已久。他奖掖后学,爱护学生,极有正义感,对任何人都不阿谀奉承,凛然一身正气,又决不装腔作势,总是平等对人。”无论治学还是做人,张岱年先生堪称为真正的大师。

张岱年先生把“自强不息”“厚德载物”作为中国文化的基本精神,同时也作为自己的立身原则来践行。每每有人求字,他都题赠这段话。

参考文章及图片来源

1. 张尊超、刘黄:《哲人的脚印——画说张岱年(精)》

2. 陈越光:《八十年代的中国文化书院》

3. 张岱年:《张岱年自传》

4. 季羡林:《记张岱年先生》

5. 北京师范大学乐育书院公众号:《“直道而行”的国学大师——张岱年》

6. 北大哲学系学生会公众号:《直道而行,自强不息——记哲学系张岱年教授》

7. 清风北京公众号:《党史中的清廉故事 | 张岱年:凛然正气 直道而行》

本文转自“中国文化书院”公众号

亲爱的凤凰网用户:

您当前使用的浏览器版本过低,导致网站不能正常访问,建议升级浏览器

第三方浏览器推荐:

谷歌(Chrome)浏览器 下载

360安全浏览器 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