舒大刚:“湘蜀徽”三学融通 需做到这四点
国学
国学 > 国风观察 > 正文

舒大刚:“湘蜀徽”三学融通 需做到这四点

【导言】

2018年7月15-16日,由湖南大学岳麓书院、四川大学古籍整理研究所、安徽大学徽学研究中心联合主办的“2018年湘学·蜀学·徽学高层论坛”在湖南长沙隆重举办,国内近40位知名学者齐聚岳麓书院,共同探讨湘学、蜀学、徽学等地域学术互补交融,为进一步加强地域文化与中华文化的融合建言献策。

闭幕式上,三家主办单位代表分别对此次会议作总结。其中,四川大学舒大刚教授认为此次会议虽时间短却收获多,取得圆满成功,并畅谈了他的四点感受:一是以文会友、以友辅仁;二是三学四地学术各美其美、互美其美;三是希望学术交流阐明个性、突出共性;四是希望加强互动、交流发展。

2018年湘学·蜀学·徽学高层论坛现场

四川大学古籍整理研究所所长舒大刚教授

下文根据四川大学古籍整理研究所所长舒大刚教授发言实录整理而成:

各位先生,各位同仁:大家好!

我们的会议进行了一天半的紧锣密鼓地研讨,现在到了总结谢幕的时候。首先,我认为我们应该全体起立,对主办方这次热情、周到且成功的组织表示感谢。

接下来,我想谈几点感受:第一、我们真正实现了“以文会友,以友辅仁”;第二、我们做到了对四地(巴蜀湘皖)三学(蜀湘徽)的“各美其美,互美其美”;第三、第四是两点希望:一是在将来的研究中,希望进一步阐明个性,突出共性;一是希望加强互动,交流发展。

第一、以文会友,以友辅仁。这次会议非常成功,尽管三学都比较特殊,各有特指性,不像有的地域学术那么宽泛,它们仅仅是全国学术的一分子而已,湘学、蜀学与徽学都各有个性、有体系。此次会议共收到30篇学术文章:蜀学(12篇)、湘学(9篇)、徽学(9篇),数量大致相等。我们通过一天半的大会报告、分组讨论等环节,对“四地三学”的思想、书院、世家、文献、人物、制度以及生产生活,都进行了全方位又极具个案性的探讨,取得了较好的成绩,也展开了热烈的讨论,可喜可贺。同时,此次研讨还进一步开启了一些新的话题,具有广阔的前景。参加这次会议,我觉得大家既畅所欲言,又互相尊重,尤其是互相补充。大家对未来都有憧憬,也有计划,更有切实的干劲,还希望大家将这些从学术转入现实、从书斋进入民间,真正为民众、为社会、为未来,提出我们的思考,并能提供一些答案,做出我们的贡献。这一点,是我在参加各类相关学术会议中感觉最好的。我认为我们研究儒学,应该有这样一种情怀:大而言之,是以天下为己任;小而言之,是互相尊重、各得其所。我觉得我们这个会议的氛围非常好,真正实现了“以文会友”的目标;大家不仅撰写了高质量的文章,也参加了热烈的讨论,讨论后还增进了友谊,做到了“以友辅仁”,使我们在弘扬优秀传统文化的氛围下,在价值观、道德观,甚至知识体系等方面得到了提升和增益。

第二、各美其美,互美其美。我们讨论的是湘学、蜀学与徽学,在讲自家之学时,大家难免“爱之深,夸之甚”,这表现出我们对家乡的热爱,对研究对象的喜爱,对先哲圣贤、思想家们的“同情之理解”;只有同情地理解,才能客观地评介、温馨地继承,这是各位表现出的共同特征。因此,这个会议与一些专业会议不太一样,围绕议题,建立共识、畅所欲言。同时,此次会议还出现了交叉研究,正如张晶萍教授所说“用外省人的眼光来互相研究”等观点,这种研究有一种“跳出此山看他山”,甚至“他山之石,可以攻玉”的效果。同时,也体现出一种互相欣赏、互相学习、互相借鉴、互相推动的优良学风。文化有特色,学术有差异。正因为有特色,文化才变得丰富灿烂;正因为有差异,学术才需要互相借鉴。学术可能也有深浅,见识也可能有高下,也正因为有高下深浅,才留出了发展、改革、革新的空间和余地。这一点,使得三学之间,除了“自美其美,互美其美”而外,我们还要“美美与共”,达到“天下大同”的效果。这一点也正说明了我们此次会风淳正、成果坚实、立论坚挺,发展方向也远大长久。

下面两点,是我提出的希望:

第一、希望进一步“阐明个性,突出共性”。毋庸置疑,区域性学术的命名其实是很危险的,易遭非议。如果不能充分展现其个性,那么区域性文化是否成立,就会打上问号。个性是客观存在的,因为地域、经济、政治及传统等原因,或者一些特殊人物、特殊事件的影响,各地在文化发展、学术衍进的过程中,必然会产生一些独特性。这些独特性恰恰是区域文化或区域学术形成的依据,尤其是正因为这种特殊性,才使中华学术因之而灿烂,甚至它的发展也因之有所创新。因此,独特性是我们做区域文化研究需要关注的重要内容。但我们不能忽视,这种独特性正是构建中华文化的共性、一般性的重要元素。这种元素,就像点点滴滴、枝枝节节的支流,汇入长江、黄河,最终奔腾流向泱泱大海。所以,我们在研究地域个性的同时,同样需要关注共性。每个地方的文化和学术,都具有由个性走向共性的特性,这样的特征恰好也是作为地域学术为中华学术做出贡献的重要表现。这种从共性到个性,再由个性到共性的反复探讨,也对我们当下的学术创新、学术发展有重要启示。这将是我们接下来需要着力探讨的内容。

第二、希望进一步“加强互动,交流发展”。学术因交流而活跃,也因互动而创新,从前是徽人文翁入蜀,开启文翁石室,促进了蜀学的形成与发展,也开启了全国地方郡学的新篇章。周敦颐为官合川,也是理学传入巴蜀的开始。张浚、张栻父子长期留居湖湘大地,一方面促进了“蜀洛会同”,也奠定了湘学发展的深厚基础。魏了翁贬居靖州,一方面推动了理学的纵向发展,同时也推动了理学向经学的回归。因此,湖南人做学问,笃实厚重,这是有基础、有传承的。近代何绍基、王闿运入蜀,一个做学政,一个主讲尊经书院,推动近代蜀学进入全面复兴的顶峰。当下徽学和湘学的成功之处,也会对蜀学的现代复苏有借鉴作用,比如徽学,它是全国首个由学校甚至省政府做工作,把徽学研究中心推入到全国首批教育部重点研究基地的高端平台,当时唯一一个地域性学术重点基地就是徽学,这是值得我们四川学习的。还有岳麓书院,充分继承了历史的资源,学术蓬蓬勃勃,经济红红火火,充分体现出传统文化的魅力与当代价值。如果没有自己的勤奋努力,仅凭伸手要场地,要资源,可谓难之又难。所以,岳麓书院的成功,为国学的成功,尤其是三学的发展指明了方向。当然,我们也十分欢迎湘学的成功人士、徽学的成功人士入蜀讲学,希望在你们的推动与支持下,也把蜀学的价值好好发掘出来,促进蜀学的再次辉煌。

岳麓巍巍重古今,潇湘泱泱读书声。

徽学湘学联蜀学,美美与共致太平。

在历史上,湘、蜀、皖三地的学术常有精彩内容呈现,往往会影响全国学术甚至社会的进程,影响社会的改革,甚至影响历史的步伐。希望此三学携起手来,共同创新、创造、发展。我们现在的序幕已经拉开,话题已经展开,让我们坚持下去,不断探索、共寻新境、共同发展。

*本文经作者授权凤凰网国学频道刊发,转载请注明出处。

【延伸阅读】

“湘蜀徽”三学何以融通?众学者齐聚岳麓书院研讨

亲爱的凤凰网用户:

您当前使用的浏览器版本过低,导致网站不能正常访问,建议升级浏览器

第三方浏览器推荐:

谷歌(Chrome)浏览器 下载

360安全浏览器 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