跟民国方家学诗(一)想作诗 先读诗 可你一直都读错了

跟民国方家学诗(一)想作诗 先读诗 可你一直都读错了

【编者按】

民国时期,传统文化氛围浓郁,诗词仍以“活态”传承着。那时的很多诗词研究者,既具贯通古今、融会中西、打通文史哲、将创作和研究相结合的开阔视野和博通气象,也有着“文章千古事,得失寸心知”的传世期许和实事求是、惜墨如金的朴茂之风。

毋庸讳言,当下诗词氛围已十分稀薄,能够切理餍心、鞭辟入里地解说诗词或将诗词写得地道的人非常罕见。在此情势下,重新呈现民国时期的诗词论著,一方面,可使饱含着先辈心血的精金美玉不至于湮没在历史的尘埃中;另一方面,也使当下喜欢诗词的朋友得识门径,由此解悟。任何艺术都有一定的规则、法度,中华诗词的欣赏、创作亦然。初学者尤其需要通过深入浅出、简明扼要的入门指引,掌握规则、法度。

凤凰网国学频道特约文化艺术出版社,联合开启“跟民国方家学诗”系列专栏,以周为期,陆续推出。专栏将从《民国诗学论著丛刊》(叶嘉莹主编、陈斐执行主编)中摘选由民国大师、方家所撰写的诗词论章,引导广大读者领略中华诗词之美,进而掌握中华诗词创作和欣赏的基本法门,推动诗词文化的研究、创作和普及。

跟民国方家学诗(一)最浅学诗法:诗的正确诵读方式

谚云: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吟诗也会吟。语虽粗浅,实是不二法门。盖熟能生巧,全在多读。作诗然,作文亦然耳。或曰:从前私塾授书,凡《百家姓》《千字文》等书卒业以后,无不读《唐诗三百首》,而能诗者乃百无一二,其故何耶?曰:此无他,若辈于声韵、格调之间,初未尝一讲求,于是读平为仄,读仄为平。习惯既成,不可救药,则又何怪其不能诗焉。吾书于前章讲谐声,而于本章教以诵读之法,职是故耳。

(甲)古诗读法

古诗须先读五古。兹就《唐诗三百首》中取其字句浓厚者,诠次如下:

(一)《春思》;(二)《送别》;(三)《子夜歌》;(四)《烈女操》;(五)《游子吟》。

既读上列五首,则声调自能圆熟,乃读较长者,列之如下:

(一)《感遇》第一首;(二)《望岳》;(三)《初发扬子寄元大校书》;(四)《长安遇冯著》;(五)《夕次盱眙县》;(六)《溪居》;(七)《塞上曲》;(八)《塞下曲》。

又次,则读下列十首:

(一)《感遇》第二首;(二)《渭川田家》;(三)《夏日兰亭怀辛大》;(四)《春泛若耶溪》;(五)《秋登兰山寄张五》;(六)《东郊》;(七)《关山月》;(八)《月下独酌》;(九)《梦李白二首》;(十)《寻西山隐者不遇》。

又次,则选较长者读之,循序渐进,自不觉其难读。五古卒业后,乃读七古,亦当从简短入手。但五古大都通体一韵,而第一句不押韵,七古则第一句都押韵,每四句或六句、八句一换韵,平仄韵相间而用。此其不同之点一。又五古中句法则均五言到底,而七古中则不拘字数,但取音节,故三字句、四字句、五字句、六字句,以及八字、九字、十字句,亦均可以羼入,甚至有长至十数字者。此其不同之点二。读者不可不知也。

(乙)五言诗读法

五言诗句,约分三种:一为上二下三,如“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是也;一为上一下四,如“地犹邹氏邑,宅即鲁王宫”是也;一为上四下一,如“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是也。此三种句法,虽各不同而读法无稍异。读时,于第二字读出,略一顿挫,至第四字,则曼声引长,而后出第五字。无论律绝,读法皆如此。兹将《唐诗三百首》中五言律诗之合于仄起正格者,列之如下:

(一)《经鲁祭孔子》;(二)《望月怀远》;(三)《在狱咏蝉》;(四)《杂诗》;(五)《题大庾岭北驿》;(六)《次北固山下》;(七)《寄左省杜拾遗》;(八)《赠孟浩然》;(九)《渡荆门送别》;(十)《夜泊牛渚怀古》;(十一)《月夜》;(十二)《春望》;(十三)《春宿左省》;(十四)《至德二载》;(十五)《旅夜书怀》;(十六)《汉江临眺》;(十七)《宴梅道士山房》;(十八)《留别王维》;(十九)《早寒有怀》;(二十)《送李中丞》;(二十一)《寻南溪常道士》;(二十二)《送僧归日本》;(二十三)《谷口书斋寄杨补阙》;(二十四)《淮上喜会梁川故人》;(二十五)《酬程近秋夜即事见赠》;(二十六)《贼平后送人北归》;(二十七)《蜀先主庙》;(二十八)《旅宿》;(二十九)《早秋》;(三十)《蝉》;(三十一)《凉思》;(三十二)《送人东游》;(三十三)《楚江怀古》;(三十四)《除夜有怀》;(三十五)《春宫怨》;(三十六)《章台春思》;(三十七)《杜少府之任蜀川》;(三十八)《和晋陵陆丞早春游望》;(三十九)《月夜忆舍弟》;(四十)《终南山》;(四十一)《送梓州李使君》;(四十二)《临洞庭上张丞相》;(四十三)《岁暮归南山》;(四十四)《宿桐庐江寄广陵旧游》;(四十五)《喜外弟卢纶见宿》;(四十六)《秋日赴阙题潼关驿楼》;(四十七)《书边事》。

五言律诗之合于平起正格者,列之如下:

(一)《破山寺后禅院》;(二)《送友人》;(三)《听蜀僧濬弹琴》;(四)《天末怀李白》;(五)《别房太尉墓》;(六)《登岳阳楼》;(七)《辋川闲居赠裴秀才迪》;(八)《山居秋暝》;(九)《归嵩山作》;(十)《酬张少府》;(十一)《过香积寺》;(十二)《过故人庄》;(十三)《秦中寄远上人》;(十四)《秋日登吴公台上寺远眺》;(十五)《饯别王十一南游》;(十六)《新年作》;(十七)《赋得暮雨送李曹》;(十八)《江乡故人偶集客舍》;(十九)《送李端》;(二十)《喜见外弟又言别》;(二十一)《云阳馆与韩绅宿别》;(二十二)《草》;(二十三)《北青萝》;(二十四)《灞上秋居》;(二十五)《孤雁》;(二十六)《寻陆鸿渐不遇》;(二十七)《没蕃故人》;(二十八)《风雨》。

五言绝句之合于仄起正格者,列之如下:

(一)《相思》;(二)《八阵图》;(三)《登鹳雀楼》;(四)《问刘十九》;(五)《何满子》;(六)《渡汉江》;(七)《江南曲》;(八)《行宫》;(九)《春怨》;(十)《哥舒歌》;(十一)《塞下曲》第二、第三、第四首。

五言绝诗之合于平起正格者,列之如下:

(一)《送别》;(二)《宿建德江》;(三)《听筝》;(四)《塞下曲》第一首。

熟读上列各诗后,则作五言律绝,自无拗嗓唳喉之病矣。

(丙)七言诗读法

七言诗句,约分二种:一为上四下三,一为上二下五。前者于第四字读出之后略一顿挫,再接下三字;后者则于第二字读出之后,再接下五字。此二种读法,即被之管弦,亦复如是。兹将《唐诗三百首》中七言律诗之合于平起正格者,列之如下:

(一)《行经华阴》;(二)《望蓟门》;(三)《送魏万之京》;(四)《九日登望仙台》;(五)《送李少府》(但第三句第五字拗);(六)《和贾至舍人》(但第二句第五字拗);(七)《酬郭给事》;(八)《长沙过贾谊宅》;(九)《宿府》(但第六句第五字、第七句第五字拗);(十)《咏怀古迹》之三(但第七句第五、六字拗);(十一)《自夏口至鹦鹉洲夕望》;(十二)《同题仙游观》;(十三)《春思》;(十四)《晚次鄂州》;(十五)《遣悲怀》之三(但第四句第三、第五字拗);(十六)《隋宫》;(十七)《无题》之二;(十八)《利州南渡》;(十九)《贫女》;(二十)《独不见》(但第六句第五字、第七句第五字拗)。

七言律诗之合于仄起正格者,列之如下:

(一)《和贾至舍人》之二(但七句第五字拗);(二)《蜀相》(但第三、四句第五字拗,是为平仄相救格,因上句第五字应平而仄,故于下句第五字易仄而平,以资补救。其实律句中此格甚多,不足为病,且反赖以摇曳生姿);(三)《登高》(但第一句第五字拗);(四)《登楼》(同上);(五)《登柳州城楼》;(六)《西塞怀古》(但第八句第五字拗);(七)《自河南经乱》;(八)《锦瑟》(第二句第五字读作去声);(九)《无题》;(十)《无题》之一;(十一)《无题》之二;(十二)《筹笔驿》(第三句第二字读作平声);(十三)《无题》;(十四)《春雨》;(十五)《无题》;(十六)《苏武庙》;(十七)《宫词》。

七言绝诗之合于平起正格者,列之如下:

(一)《闺怨》;(二)《凉州词》;(三)《早发白帝城》;(四)《逢入京使》;(五)《寒食》;(六)《月夜》;(七)《春怨》;(八)《宫词》;(九)《春词》(第三句虽拗句无碍);(十)《赠内人》;(十一)《集灵台》;(十二)《题金陵渡》;(十三)《将赴吴兴登乐游原》;(十四)《泊秦淮》;(十五)《寄扬州韩绰判官》;(十六)《赠别》之二;(十七)《金谷园》;(十八)《寄令狐郎中》(第三句虽拗无碍);(十九)《瑶池》;(二十)《已凉》;(廿一)《出塞》;(廿二)又;(廿三)《清平调》之二;(廿四)又其三。

七言绝诗之合于仄起正格者,列之于下:

(一)《桃花溪》(第四句第五字虽拗,然无碍);(二)《芙蓉楼送辛渐》;(三)《春宫曲》;(四)《枫桥夜泊》;(五)《征人怨》;(六)《乌衣巷》;(七)《宫词》;(八)《集灵台》之二;(九)《宫中词》;(十)《赤壁》;(十一)《遣怀》;(十二)《秋夕》;(十三)《夜雨寄北》;(十四)《为有》;(十五)《隋宫》;(十六)《嫦娥》;(十七)《贾生》;(十八)《瑶瑟怨》;(十九)《金陵图》;(二十)《陇西行》;(廿一)《寄人》;(廿二)《秋夜曲》;(廿三)《长信怨》;(廿四)《清平调》之一。

上列各诗,读之极熟,则作七言律绝时,声调自能流利矣。

兹更取合读、分读、急读、缓读诸法言之,盖诗有全首一气浑成如一句者,例如李益《喜见外弟又言别》诗云:

十年离乱后,长大一相逢。问姓惊初见,称名忆旧容。

别来沧海事,语罢暮天钟。明日巴陵道,秋山又几重。

此诗一气相生,犹言十年离别,至长大偶一相逢,问姓称名,悲喜交集,遂谈别来沧海之事,絮絮不休。到语罢时,已闻暮天之钟。明日别去,巴陵道上,又隔几重山矣。词意连贯,绝无滞机。故八句可作一句读,是为合读,而起联与结联,则尤宜急读也。

又有两三联一气呵成如一句者,例如李白《夜泊牛渚怀古》诗云:

牛渚西江夜,青天无片云。

登舟望秋月,空忆谢将军。

余亦能高咏,斯人不可闻。

此六句,盖谓牛渚西江之夜,天无片云,登舟望月,忽忆袁宏遇谢尚故事。宏能咏,余亦能咏。其如谢尚之不可再得何?望古遥集,词意亦串成一线。又如李白《听蜀僧濬弹琴》诗云:

蜀僧抱绿绮,西下峨嵋峰。为我一挥手,如听万壑松。

四句盖谓蜀僧抱琴绿绮,琴名,走下峨嵋山来,为我一弹,如听万壑松声,一气贯注,不可间断。

此外,如杜甫《月夜》之“遥怜小儿女,未解忆长安”,沈佺期《杂诗》之“可怜闺里月,长在汉家营”等联,虽属对偶,实则两句如一句。盖甫之所谓怜者,怜儿女之未解也;佺期之所谓怜者,怜汉家营之长见闺里月也。意不可分,故当合读。总之,两三联如一句者,则两三联可作一句读;两句如一句者,则两句可作一句读,是皆合读之法也。惟合读之中,仍分缓急,不可一例。如“蜀僧抱绿绮”两句连读,第三句稍缓,第四句又急是也。若夫分读、缓读之法,即如一篇之中或起或承,或转或合,赏其一段或一联,甚至一句或一字,长言咏叹,以尽其神味是也。

然犹有说焉,所谓合读、急读者,并非一气读完,不分句读之谓。盖当读诗之时,于其诗之理解及意境,既已默识心胸,则声未至而神已往,自然应弦合节,欲罢不能矣。所谓分读、缓读者,并非隔绝上下,不顾全局之谓。不过于其凝练处略作停顿,以曼声出之是也。况乎反覆熟玩亦谓之读,非必高声朗诵之为读也!

诗之读法,大要已尽于此。举一反三,是在善学者。

【导读简介】

文/沙先一

《最浅学诗法》《最浅学词法》1920年由上海大东书局出版印行,是民国年间编著较早的指导诗词写作的书籍,也因其编著时间早,体例合理,方法由浅而深,内容简汰精当,当时深受大家的青睐,民国年间多次重印。

关于编著者傅汝楫的生平,我们却知之甚少。通过对各种文献资料的查找,最后得到的仍然是一个模糊的大致印象。傅汝楫,字浥尘,毕业于江西法政专门学校。《最浅学诗法》版权信息上说他是杭县人(其他一些文献如《江西财政纪要》等,则说他是绍兴人),曾任江西虔南县知事。1949年7月赴台湾,任台湾省文献委员会专任委员。著有《江西商务志》《中国货币史》《陶史》等,编有《江西特税纪要》(与翁燕翼合编)、《江西财政纪要》等,可见其兴趣偏重于地方经济史料的整理与研究。

《最浅学诗法》包括导源、谐声、习诵、造句、辨体、缀韵、明法、程序、忌病、取材等十个章节,涉及诗歌创作的各个方面。傅汝楫编著此书的目的是为初学者指示学诗的门径,所以,他十分注意门径梯航的精心安排,创作方法的金针度人,对于初学者应注意回避的问题也给出了精心的提示,语言浅近,趣味性强,易于初学者领会贯通。

首先,编著者匠心独具,为初学者安排学诗的门径梯航。本书十个章节的顺序安排,体现了傅汝楫对学诗门径的理解,使初学者能够从兴趣入手,从诗歌的渊源入手,掌握诗歌的诵读之法,学会诗歌的造句之法,同时注意诗歌的体式、用韵、需要规避的弊病等。

其次,指示方法,金针度人。对于初学者而言,不得要领往往如坠五里雾中,因此,学诗的方法就显得尤为重要。傅汝楫十分重视方法的指示,譬如,《习诵》中结合《唐诗三百首》讲解诗歌诵读之法;《造句》中结合七言律诗讲授单句回环法、双句辘轳法等,使初学者可循此领会掌握其他诗歌体式的造句之法;《明法》中结合具体诗歌讲授起、承、转、合之法。

再次,提示诗歌创作的禁忌,或者说诗歌创作需要回避的问题。诗歌作为韵文的一种,在形式上、韵律上、内容上有相应的文体要求,初学者应特别注意回避相关问题。如《缀韵》指出的诗歌用韵之八戒。《忌病》在介绍四声八病之说后,指出八病过于严苛,即使是当时的提倡者都不能完全遵循,再加上偏重于声律,初学者不必以此为准绳,但必须明白五忌,即“格弱”“字俗”“才浮”“理短”“意杂”。

此外,傅汝楫还用较大的篇幅介绍诗歌文体、发展历程。《辨体》讲解了古代诗歌的各种体式、文体特征、写作时需要注意的问题等,可谓一部简洁的古代诗歌文体史。《取材》告诫初学者,学诗应取法乎上,并结合历代诗歌发展进程、经典作家创作的成就得失等,指导初学如何向前贤取法借鉴。这些内容除了具有指示方法的作用外,也有利于初学者了解、掌握古代诗歌史的相关知识与发展规律。从1920年初版到1935年,大东书局出版印行了9版,足见此书在民国年间的广泛影响。

亲爱的凤凰网用户:

您当前使用的浏览器版本过低,导致网站不能正常访问,建议升级浏览器

第三方浏览器推荐:

谷歌(Chrome)浏览器 下载

360安全浏览器 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