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3月9日下午,由商务印书馆上海分馆与北京大学文化资源中心合作举办的“治学与问道——《龚鹏程述学》新书发布暨学术研讨会”在上海国际会议中心举行。本书作者、当代著名学者龚鹏程,原台湾大学教授陈晓林,原台湾清华大学教授、现山东大学特聘教授林安梧,原新加坡国立大学教授杨松年,复旦大学教授陈引驰、傅杰、骆玉明、汪涌豪,上海师范大学教授石立善,深圳大学中文系副教授徐晋如,巽汇艺术总策划寒碧,大连电视台高级编审萧文立,凤凰网国学频道主编柳理,上海天华健康学院院长祝亚平等十八位专家学者出席活动并展开一场别开生面的研讨。
商务印书馆上海分馆总经理贺圣遂为新书发布会致辞,上海分馆总编辑鲍静静主持学术研讨。
继《四十自述》之后,龚鹏程在人生走过六十年之际又为读者带来了他的新作《龚鹏程述学》。按照他的计划,八十岁作《阅世》,一百岁时再来写《寄言》。尽管著作等身,对弘扬中国文化不遗余力,龚鹏程表示,以二十年为界对自己不同人生阶段提交 “自我反省的作业”,仍是颇为有意义的一件事情。如果说四十岁在于“问道”(《四十自述》的副标题即为“鹏程问道”),那么六十岁就可以来“述学”。
在龚鹏程看来,人生在世,既非猫狗,自当力学。但是为学又不只是在知识上下苦功夫,而是关乎人的存在和生命的。因此他说:“我述学,谈学问,跟别人不一样,谈的是生命史。”不同于一般的自传,不采取逐年讲故事的方式,而是以“诗、书、礼、乐、易、春秋”为叙述的框架,以六艺系统综摄学术,将“述学”与整个中国文化衔接起来。《龚鹏程述学》,是他立足于当代社会对孔门六艺的一次重新探讨,用他自己的话说,就是“活化”——“推动传统文化在现代的活化”。
专程从新加坡赶来的杨松年教授,多年浸淫于中国文学批评,与龚鹏程在学术互动和文化活动上有三十余年的交情。谈到《龚鹏程述学》中“诗”的部分,他表示,龚鹏程涉猎广泛,与其读书历程和个人成长有关,也与其家学有关;龚鹏程治学,重点不在“我”,而在“学”,一有看法,则诉于文字;书中这些见解,不但角度新颖,而且关涉到研究的方向与方法。
同样有着三十多年交情的陈晓林先生,既是资深学者,又是台湾知名报人和出版家。在他看来,龚鹏程不拘于儒家出身,而且很有侠气,“基本上是一个儒侠”。儒家理想人格是温良恭俭让,而侠士是有所不为还有所必为;一个社会如果没有侠气,就是颓废虚无的社会。陈晓林评论《龚鹏程述学》一书,不啻以其切身经验、学术著作、思虑云为、人际互动、具体业绩,来展示他多年来治学与“问道”,乃至“行道”的轨迹与心得。书中以孔门六艺的分类为框廓,隐含孔子“吾道一以贯之”的人文理想,又兼述对儒、释、道三教的探究与融合,对历史底蕴的诠释,对人文美学的阐扬,更大有言人之从所未言的独到创见。但是,当前两岸人文社科学界颇多“门户”和“门墙”,面临着“典范危机”,需要重新考量和修整。龚鹏程试图冲破学术和民间的层层壁垒,把以儒家为中心的中国文化在现代性的冲击下进行活化,背后既深含儒家的生活关切,也有侠义情怀在支撑。而这种活化,受到的最大障碍其实是学术界,“我们现在可以看到越来越严重的学术专业化之下导致的‘道术将为天下裂’,已经裂了2000多年了还在裂,学术碎片化,学术专业化,专业化之下专业的傲慢”,或许,未来的史家将会指明:龚鹏程的著作与行谊,应是这漫漫长途上一根重要的标杆。
林安梧教授透露自己与龚鹏程相交更早,大二时就认识,迄今四十三年了。他从“述学”“学案”“自传”“正传”“外传”等角度品评龚鹏程学术人生,认为龚鹏程基本上以文学为体,但有一个更高的向往:以“道”为志。他是用一种生命的感应,才气的灵活,以及勤学,把诸多看似未必相关的东西关联起来,但是因为涉及面非常广,所以依现代学术号称严格的标准来讲,大概会受到排斥,而这,本身就不合理。”谈到龚的才气,林安梧说,他以性情为本,以才气为用,这是不可学的。“我经常跟我学生说,你们学龚鹏程必死,学他要学向道之志,学他博学之情,但是很多人错学了,学他的才气,这个才气是很难学的。”
骆玉明教授认为龚鹏程的学问底子是六经,志向是华夏文化大统,交往时很儒雅,但“文章气势之大,又常让人不敢直视”。由龚鹏程的学术成就和在两岸“用心良苦”的事业,进而谈到传统文化的当代使命,骆玉明指出,近年来讲传统文化、特别是讲儒学的人多了,当代学人正面临一个复杂立场问题:儒学是否还能担当起历史上有过的地位和功能,继续做中国人精神指南?如何看待清末以来,特别是五四以来对传统文化的否定和批判,否定作为一个过程是否有意义?骆玉明认为,没有经过批判的传统,不足以在现代帮助我们,甚至可能是有害的。我们不能把我们的精神之源完全建立在西方思想系统基础之上,要把我们的文化本源寄托在自身传统上,但是也不能不看到,我们经历过巨大历史变化,这个过程有其的历史价值。因此儒学能否重新成为中国人的精神资源,需要做大事,需要出大师,同时,还需要化入治学与中国人的生活日常中,“知道我们自己是什么,并且我们知道我们自己做过什么就好”。
陈引驰教授认为,在当代学术环境下,龚鹏程很努力地用六经方向来谈他的学问和所思所得,很值得玩味,呈现出一种学术的张力,论述很开阔。古典文学研究者常常在传统概念里兜兜转转,而龚鹏程对于中国文章学的观点,比如讲文章的正统,真正所谓古文,接《尚书》脉络,贯通秦汉文、六朝文与唐宋文的源流,给人很多启发。而同样写过游侠史的汪涌豪教授,着重谈了从《述学》一书看龚鹏程的三个特点:一是问学的背后一直有问道的追求;二是跳出知识分化、学术分业的局限,把学人和文人融合为一;三是治身和济世相结合,活得很纯粹,让人佩服。
傅杰教授在发言中将龚鹏程的新书与《四十自述》作过细致的比较,特别点赞龚鹏程的坚持精神与洒脱性情。他认为,龚鹏程尽管是公认的天才,但好学的程度也是非常难得,而且无论做学问还是做事,屡遇不顺,却坚持如初,很了不得。同时,龚鹏程的“狂”在大陆和台湾都有名,眼界之高,下手之狠,口气之大,也常惹来讥评,但书中也常露出一种老实和谦逊,可爱洒脱。石立善教授联系清代学者章学诚的名言“学者不可无宗主,而必不可有门户”,认为用在龚鹏程身上非常合适,因其有宗主(学术信仰和理想)无门户(特定领域和特定方法),所以才能造就如此大才博识,他希望用传统的学说、儒家的学说来感受和建设现代社会,并且得各种机缘而促成其学问之大,得儒家性情之正。
座谈会上,嘉宾们从不同角度予以发挥,由书论学,由书品人,由书切问当下学术与生活。商务印书馆上海分馆总经理贺圣遂在总结时表示,龚鹏程对中国文化的研究和传播做出了极为重要的贡献,其学问对知识界和学术界产生了很大影响,身上兼具诗人的情怀、哲人的睿智和豪侠的气概,这些气质在他的书中历历可见,并得到了圆融合一。
“治学与问道——《龚鹏程述学》新书发布暨学术研讨会”嘉宾合影
【延伸阅读】
龚鹏程,一九五六年生于台北市,祖籍江西吉安。曾任报社主笔、书局总编,创办过三所大学、一些研究机构。兼通三教,博涉九流。著作一百五十余种,主编图书数百种。以弘扬中华文化为职志。曾任淡江大学文学院院长、南华大学校长、佛光大学校长、美国欧亚大学校长、中华道教学院副院长、中国古典文学研究会会长、中华武侠文学会会长、中华历史文学会会长、艺术行政学会会长、自然医学学会会长、南洋学会会长、台湾视障协会会长、世界中国哲学会副会长、北京大学特聘教授、北京师范大学特聘教授等。
主要著作包括《文学散步》《中国传统文化十五讲》《书艺丛谈》《国学入门》《龚鹏程四十自述》《中国诗歌史论》《中国文学批评史论》《侠的精神文化史论》《文化符号学》《中国文学史》《有知识的文学课》《有文化的文学课》等。
《龚鹏程述学》,商务印书馆。
【新书简介】
龚鹏程六十年学术史,孔门六艺在当代社会的一次必要思索
当代著名学者以全面的生命关照、扎实的治学,重新探讨孔门六艺“诗、书、礼、乐、易、春秋”的当代风貌
悠游博涉,贯通古今,兼容东西,精深活用
诗:诗若成学,人即成诗。
书:文学书写活动关联于道,关联于历史的展开。
礼:近代被污名化最严重的一个字。
乐:以音乐为中心,发展成一个完整的教育体系。
易:孔子谓占人与医生都须有恒德。他们面对的是命运,是生死;若无恒德,如何贞定?
春秋:历史并未完成,须待人投入,与之交谈,乃能彰显。
继《四十自述》之后,龚鹏程在花甲之年又出版新作《龚鹏程述学》。按照他的计划,八十岁尚有《阅世》,一百岁尚有《寄言》,可见本书在他生命中的地位。说“生命”不说“治学”,是因为“治学”和“生命”在他看来本是一体。“人生在世,既非猫狗,自当力学。”“生活即是为学。”因此“龚鹏程述学”,实际上是“龚鹏程谈生命”,谈自己的生命,对自己的生命进行勘察;然而本书又不同于一般的自传,不采取逐年讲故事的方式,龚鹏程另辟蹊径地以孔门六艺“诗、书、礼、乐、易、春秋”为叙述框架,以六艺系统综摄学术。就这样,在“述学”的同时,又与整个中国文化衔接起来。此书是龚鹏程立足于当代社会对孔门六艺的一次重新探讨,用他自己的话说,就是“活化”——“推动传统文化在现代的活化”。“三教九流无一不精”的龚鹏程,既有扎实的治学功底,又有丰富的人生阅历。阅读本书,不仅可见作者之博学,也能了解传统文化在当代的变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