祝允明是如何临习钟繇小楷的?
国学
国学 > 国风观察 > 正文

祝允明是如何临习钟繇小楷的?

按语:祝允明是书史上学习钟繇小楷最成功的书家之一,他不单具备高屋建瓴的正统书学观和融会贯通的文字意识,还拥有远超时人的才情和功力,客观上把明代初期以来笼罩在台阁体书风下的学书道路拨回正途,开了在小楷作品中大量使用异体字,并同时能兼擅诸种小楷体式的先河,极大地影响了其后及晚明时期的一大批小楷书家。——“书法入门”独家刊发,转载敬请注明出处。

从近年展览中的小楷作品来看,钟繇书风一直兴盛不衰。

检索近两年全国性书法大展的作品集,会发现有不少追踪“钟繇书风”的小楷作品。但是仔细观察这类作品,就会发现,当代人学习钟繇小楷,有两个共性:一是强调笔画连接的“断”意;二是字势整齐划一。而对钟繇小楷富含隶意的笔画和因“势”赋形的结构关注不够。

钟繇《贺捷表》

钟繇(一五一—二三○),字元常,颍川长社(今河南省长葛县东)人,出身于东汉末年寒门名士家庭,官至太傅。钟繇的真迹,在东晋时期就已经片纸可宝,两宋以后幸赖刻帖传播,但所载多为后人摹本,已非钟氏原貌。《贺捷表》和《荐季直表》皆为“表奏之书”,虽是后人所摹,仍能看出结体和用笔有较重的隶书意味。

就流传下来的各种本子来看,钟繇小楷有几个显著特点:一是字形趋扁,波势富含隶意;二是据势赋形,行间茂密;三是楷中带行,务求简便。

钟繇小楷脱胎于隶书而显得“古质”,与王羲之书“今妍”的区别在于字体演进程度的大小,王书有所减去钟书的锋芒波势,而显得中和、匀称。

钟繇《荐季直表》

祝允明(一四六〇—一五二六),字希哲,号枝山,亦称祝京兆,长洲(今江苏苏州)人,五十五岁时通过谒选进入仕途,官至应天府通判,为明代中期成就最高的书法家,被推为赵孟頫后二百多年间的第一人。

在书史上,祝允明以擅学古人著称,无论魏晋、唐、宋、元朝的著名法帖,都流传有他的临摹作品。在小楷方面,面貌多样,对钟、王用力尤多,其早、中、晚年各个阶段都曾对钟、王小楷进行多次临摹,并有大量的仿书作品流世,只是不同阶段的作品有时钟的面貌会多一些,有时王的因素会多一些,有时自己随性的成分会多一些。

枝山学钟,不独在于笔法、结构、章法的形似,其后王宠等人的小楷追求“古拙”,大量运用异体字等做法实亦发端于祝。因此,梳理祝允明一生对钟繇的学习,从中找出值得今人借鉴的地方,或能矫正时弊,有所裨益。

01/“沿晋游唐”的学书意识

京兆学书,早年发蒙于外祖徐有贞,青年以后受岳父李应桢影响较多。文徵明《题祝枝山草书月赋卷》:

枝山先生,武功外孙,太仆之婿也,早岁楷笔精谨,实师妇翁,而草法奔放出于外大父。

由于徐有贞和李应桢皆有书名,且为深知书者,允明能较早认识并体会到书论及书史演变的精华,尝自言:“仆学书苦无积累功,所幸独蒙先人之教,自髫丱以来,绝其令学近时人书,目所接皆晋、唐帖也。然不肖玩懒,略无十日力。”这种情形,大致描述了允明少年时期的学书状况。王世贞《艺苑卮言》曾云及祝允明学古的对象:“京兆少年,楷法元常、二王、永师、秘监、率更、河南、吴兴。”王氏所列的这些书家,方之祝允明的传世作品,大抵符合实情。翁方纲亦云:

祝京兆以小楷为上乘,有明一代能具晋法者, 自南宫生(宋克)开其先,惟枝指生得其正脉也。

诚如翁氏所言,明代初期以沈度、沈粲为代表的台阁体书风笼罩朝野,祝允明改变了这种取法时人的学书方法,引导了明中期小楷书家的学书规程,使其重返晋唐正统。从学书历程和主张来看,祝允明确是赵孟頫以后的近二百多年间一个重大的拐点,王澍曾论及道:

吾尝论其书自赵吴兴以来二百余年,至此乃始一变。虽以文待诏之秀劲,犹循吴兴故辙,未如祝京兆独挺流俗,较然自名一家也。

元代书法基本笼罩在赵孟頫的面貌之下,明代初期又盛行台阁书风,由于祝允明的书学积累在徐有贞和李应桢的基础之上,使得他的书学观点极为独到,如他在《书述》中所云:“书理极乎张、王、钟、索,后人则而象之,小异肤泽,无复变改,知其至也。”明确表明钟、王之后书体演变已经完成,后人只能在他们的基础上进行风格创变。

允明上溯钟、王,沿晋游唐,至他始把明人的学书道路拽回正途,允明以后,师从钟王,再化唐、宋、元为己意的书学观点得以传播,为其后的王宠、文徵明、董其昌以及晚明书法的嬗变提供了方法路径。祝允明还影响了明末清初一批个性突出的小楷书家,如黄道周、傅山、王铎等人,直至清代官方倡导董其昌书风,祝允明小楷的影响才逐渐淡去。

02/不同阶段的变化

率意、秀媚、重姿态而蕴藉未深是京兆早年楷书的特点,王世贞曾寓目其少年时楷法《祝京兆赋》,评云:“甚精绝,间以小行,若草率不经意者,而具种种姿态。”孙鑛复跋:“秀媚出尘,细玩尽有姿态,然蕴藉未深。” 允明二十八岁所作《唐宋四大家文卷》(上图右)和三十一岁《题倪瓒秋林远岫轴》(上图左)字形结构宽松,用笔方式灵活,转折处短促厚重,隐含隶书笔意,古意盎然而有生涩之感。

中期作品逐渐融合唐楷风貌及宋、元神采,体现出欧阳询、颜真卿、虞世南、褚遂良、赵孟頫等书家的影响,且多“疏瘦横放不求尽合”。四十岁所作的《跋欧阳修付书局帖册》(上图)和四十二岁所作的《关公庙碑》(下图)一派唐人风貌,显现出受欧阳询、虞世南等人的影响。《演连珠并序十三首》《卿峦风木行》亦中年所书,王世贞跋云“骎骎逼欧、褚”。

允明晚年书作,如五十四岁所作《前后出师表》(下图)、五十五岁所作《东坡记游卷》(下图), 尽得钟书古雅之气,秀媚中逸态自生。《黄道中字致甫说》《约斋闲录序》亦皆晚年所书,王世贞曾寓目此二作,评前曰:“用秃笔作楷,纯质古雅,隐然欲还钟、 索风。”评后曰:“出入钟太傅、王大令,古法郁浡指掌间,而雅致精密,削去畦径。”

允明的小楷,大致以晋、唐书统为根柢,吸收宋、元神采,王稚登称赞允明小楷“独能于矩镬绳度中而具豪纵奔逸意气”。但也有批评的声音,如清人杨宾《大瓢偶笔》:“虽得力于钟太傅、王子敬,然败笔甚多。”杨氏还认为枝山小楷不如徵仲庄重,学力亦在履吉之下。王澍亦评京兆:“风骨未清,多带俗韵,用笔有豪纵宿习。”

在书史上,祝允明大概属于才气型的书家,若从天然和工夫的角度讲,枝山属于前者,他作书一任自然,不拘泥于形模,与文徵明和王宠相比,允明性格更加潇洒,也更加随意,部分作品中有一二败笔与他的本性也是相符的。

03/追求“古拙”

祝允明取法钟繇的小楷,多呈现出笔画肥短,结体宽阔的面貌。对比二十七岁所作《千字文》(上图)与六十一岁所作《临王羲之帖册款》(下图),早年起笔往往微尖,晚年时这种特征附入笔画内处,露锋起笔、转折处方折减少,逆锋、藏锋、圆劲之笔增多,不再外露筋骨,隶意由外露转向内质,筋骨更加挺峻,以厚重的点画示人。

约五十五岁前,祝允明已放弃会试,改从谒选,心理压力上有所舒缓,且此时身体、精力尚好,这一时期他仿钟繇小楷的作品最为精彩。一五一三年,祝允明作小楷《东坡记游》,一五一四年,在谒选之前为华夏补作《前后出师表》。这两幅作品是祝允明仿钟繇风格最成功的代表作,字形稍扁,用笔浑厚,气息古雅、凝重,通篇无一懈笔,与六十六岁所作的《和陶〈饮酒〉诗册》相比,后者不仅杂有章草,用笔、结体时时阑入唐、宋、元人笔意,且时有败笔,显出老态龙钟之感。

希哲晚年小行楷臻入化境,点画“驱遣自如,全以浑脱胜”,败笔、逸笔“俱不伤其妙,最媚最苍最密最散”。笔笔有姿态,结体擅以侧为正,以“势”取胜,字与字之间的关系处理尤耐人寻味,真是“风流蕴藉,顾盼有余”。

亲爱的凤凰网用户:

您当前使用的浏览器版本过低,导致网站不能正常访问,建议升级浏览器

第三方浏览器推荐:

谷歌(Chrome)浏览器 下载

360安全浏览器 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