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成宫醴泉铭》是唐楷中“尚法”的典范之作。前面我们刊发了“”一文,书友们的反应,要求继续刊载一些不一样的学习文章。因此,本期特邀著名书法家中国人民革命军事博物馆研究馆员、中国书协理事卢中南为您全面解析《九成宫醴泉铭》,本文为第一部分。
——“书法入门”独家奉献;各位公号大佬转载敬请注明出处。
法度严谨 楷书范本
欧阳询《九成宫醴泉铭》临习要点
文/卢中南
|第一部分|
《九成宫醴泉铭》的用笔、结体基本特征
欧阳询在学习继承汉魏隶书、南北朝和隋代楷书的基础上,不仅刻苦临习,虚心求教,熟练驾驭各种书体,得心应手,还不受禁锢,能够大胆突破,寻求笔法、结构和意态的变化,创造出独具特色的风格和体式。
一、用笔平实稳重
保留了魏晋以来二王的楷法,吸收了隶书、北碑以及隋碑笔法一些特征。
以主要的基本笔画变化而言,横画末笔收笔时平收,不同于颜真卿、柳公权等人的楷书横画明显地顿笔向下。横画下部比较平,弧度并不明显,更没有重按笔出现的顿角。短横与长横比例悬殊,形成强烈对比,造 成结构中间紧凑、四周伸展的态势。
捺画出锋略带隶意,锋芒比较收敛,角度平缓,无明显捺角。
转折处的写法,在写横画至折处稍驻后笔向右上微昂转锋向下稍顿,然后,提笔直下。折画的转折处多写成方折,折角干净利索,但不像颜柳楷体那样明显的突出折角(即“小肩膀”)。
欧体钩画不同的是出笔沿90度平行送出,此时笔尖仍向上,待蓄势作钩,成右圆左尖之势。别具特色的笔法是钩画保留了很浓的隶书“雁尾”之形,出钩之处自然、舒展,平缓而不浮滑。
楷书笔画中捺和钩是笔法的难点,也是表现个人风格的亮点。欧体、虞体、褚体的捺、钩比较接近,多为饱满含蓄;钩画饱满,呈钝三角形而无棱角,欧体、虞体竖弯钩角度向外倾斜,大于90 度,类似隶书的雁尾挑起。
二、结构追求完美
我个人认为,欧阳询是中国书法史上当之无愧的结构大师。
《九成宫醴泉铭》的结构,几乎称得上是无懈可击。不仅符合“平行等距”的要求,而且还更有变化,笔画之间距匀落,以变化笔画本身的肥瘦来避免呆板,即在整齐中又有不整齐的存在,增添了灵活的感觉。
1.左收缩右放松,过中求正
为了适应人们视觉上的均衡感,汉字结构一般多是左让右,上让下。欧阳询更加强调了这种手法,加长横画或其它笔画的右部,使得它的结构更具特色,甚至产生了“过”的感觉。
如“年、体”字的主笔横画右部明显多于左部,但是,却丝毫不影响字的美观,反倒增加了几分情趣。
2.字形体势修长
欧体一般多采取纵势,有人评其书为“戈戟森列”,就是指他的字体修长,其险劲给人以直立挺拔、严正肃穆之感。左右竖笔,上紧下宽,常作成中部向字心凸进之势,精神撑挺。
以“葛”、“碧”、“台”、“旧”等字为例,经测量,这几个字的高和宽比值都接近0.618,符合黄金分割比,属于美的形体,如果再长就不好看了。
从欧体和颜体楷书的外形上进行一下对比,我们可以看出颜体字形像鼓,往外鼓肚子;欧体字形向里收,像腰,往里收肚子。
3.中心紧缩,四周伸展
收缩和伸展是对立统一的矛盾。欧字体态修长挺拔,与合理的伸缩有很大的关系,只收不伸,只伸不收都不成规矩,也不好看。中心紧缩,就是将所有的笔画向中心集中靠拢,中心部分写紧、写密,这样腾出四周位置使作为主笔的横向、斜向笔画可能伸展,形成直立高耸、修长挺拔的态势。同时,由于伸展的余地大,更可以使字形平稳或险绝,产生联想。
4.对比变化夸张
如果细心观察,不难发现在《九成宫醴泉铭》中有的字特别大,有的字特别小,小字多半笔画较粗,大字因其笔画多而显细;一个字中也是长短、粗细不同,这种变化构成了欧书结构对比强烈、夸张适度的特点。
总的看,笔画多的字大一些,笔画少的字小一些。这与北魏《张猛龙碑》有异曲同工妙。
此处四字截取于《九成宫醴泉铭》,四字大小相 生。笔画少,字则小;笔画多,则字大。这样的 章法与魏碑有异曲同工之妙。
“特别声明:以上作品内容(包括在内的视频、图片或音频)为凤凰网旗下自媒体平台“大风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videos, pictures and audi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the user of Dafeng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mere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pac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