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满楼|戊戌年中谭嗣同被杀 为何他父亲却安然无恙?
国学
国学 > 国风观察 > 正文

金满楼|戊戌年中谭嗣同被杀 为何他父亲却安然无恙?

话说1898年戊戌变法时,“六君子”之一的谭嗣同因为主谋“围园杀后”而被菜市口问斩。

值得一提的是,谭嗣同当时还算是标准的“二代”,其父谭继洵此刻正在湖北巡抚的任上。

也许有人要问,既然谭嗣同是高管子弟,戊戌年又被擢升为“四小军机”(四品),按说清廷对他乃至对他全家都不薄,为何他会犯下“围园杀后”这样性质如此严重的谋逆大罪呢?

而更让人奇怪的是,谭嗣同犯下像谋逆这样的大辟之罪后,按照大清律例,是应该要株连九族的,而谭嗣同的父亲谭继洵最后也不过罢职了事,并未受到更严重的追究。

请问,这又是为何呢?

关于这个问题,还得从谭嗣同的成长经历及与其父谭继洵的关系说起。

null

谭继洵,湖南浏阳人,后于咸丰十年(1860年)中进士。之后,即一直在京为官。

1865年,谭嗣同生于京城,而谭继洵也陆续升转,先后任户部员外郎、郎中、通州坐粮厅坐办等职。

光绪三年(1877年),在同乡、时任陕西巡抚谭钟麟的举荐下,谭继洵由京官外放到左宗棠手下任甘肃巩秦阶道,之后又相继升为甘肃按察使、布政使。

光绪十五年(1889年),在地方上官声不错的谭继洵升任湖北巡抚,时在张之洞的手下为官。

和一般的官宦子弟一样,谭嗣同自幼在京读书,经历比较普通。

不过,在其12岁那年,因为京城发生瘟疫,其母亲和两个哥哥不幸染病而终。受此打击,谭嗣同一时性情大变。

之后,由于与继母关系恶劣,谭嗣同在家中难以相处,其一度离家出走而遍访名山大川,并一路遍交江湖朋友。

如此这般的举止,在他这种身份的子弟来说,是十分罕见的。

当然,从谭嗣同后来的著作(比如《仁学》)来看,其性格、观点也确实不同于常人,有些甚至可以说是极为偏激,这也为后来的人生结局埋下了伏笔。

而在其父谭继洵这边,因为公务或其他原因,他也没有做好调和的工作,因为谭嗣同在谭家基本就是一个另类,这个大体也是事实。

null

至于戊戌变法这件事,谭嗣同和父亲谭继洵的观点实际上是对立的,因为谭继洵基本就是一个保守派(稳健派),而谭嗣同的激越与康有为、梁启超等同甚至有过之而无不及。

关于这点,康梁党徒之一的御史杨深秀都曾弹劾,其称“湖北巡抚谭继洵守旧迂拘,虽人尚无他,要非能奉行新政者。此等即不逢裁缺,亦当分别罢斥,或优之听其告休。”

对于此折,还真不是杨深秀自作主张,而很可能谭嗣同等人事前就通过气的。由此,也足以看出两人的父子关系了。

戊戌政变发生后,谭嗣同因为系“围园杀后”的主谋而被杀,这个自不必说。

而谭嗣同的不逃,和梁启超所描绘的英雄形象所不同的是,其他他很可能是为了给光绪皇帝做清白证明(证明光绪确实没有参与围园之谋)。

同样,谭嗣同也在遗书中与父亲划清了界限,以免父亲及家人被株连。

就此而论,谭嗣同确有“一人做事一人当”的豪气(大概从那些江湖人士那学来的),而其保护光绪皇帝和父亲的举动,也说明其天良未泯,良心尚在。

就这点而言,当然不是夺命狂奔的康梁党徒所能相提并论的了。

null

或许因为谭嗣同的如此举动,或许因为谭继洵原本就不是康梁一派,后者最终只是被革职并勒令回籍,并无更多的株连。这也算清廷的文明之举了。

事后,谭继洵也不为沉痛地为儿子谭嗣同写了一幅挽联,曰:

“谣风遍万国九洲,无非是骂;昭雪在千秋百世,不得而知。”

从“无非是骂”四个字来看,谭继洵对谭嗣同的做法并不认同,而从“不得而知”四个字看,其对谭嗣同之举的意义也没有把握。

就这点而言,也说明了谭继洵的稳健保守与谭嗣同的激越操切之风确实不是一路人。

最终,在此罢官打击下(当然,年纪也差不多到了),谭继洵于三年后去世,年78岁。

原标题:戊戌年中谭嗣同被杀,为何他爹谭继洵却安然无恙?

亲爱的凤凰网用户:

您当前使用的浏览器版本过低,导致网站不能正常访问,建议升级浏览器

第三方浏览器推荐:

谷歌(Chrome)浏览器 下载

360安全浏览器 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