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满楼|不去宁古塔 就不知道清朝流放有多可怕
国学
国学 > 国风观察 > 正文

金满楼|不去宁古塔 就不知道清朝流放有多可怕

话说嘉庆十五年(1714年),嘉庆皇帝在收阅黑龙江将军斌静的奏折后,其指着折子对近臣笑道:“此非斌静所能书写,而必出自刘凤诰之笔也。”

展阅再三后,嘉庆又补了一句:“其文愈胜昔,可谓穷苦始工也!”

那么,嘉庆说的刘凤浩是谁呢,他系原清高宗实录馆副总裁,后在浙江学政任上因为接受请托而被论罪,初拟发往伊犁效力赎罪,嘉庆接奏后,御笔改为遣戍黑龙江。

由此,刘大才子北入冰天雪地,其间凄凄惶惶,委实苦不堪言,吃了不少的苦头。

好在嘉庆对刘才子还记在心上,他是一看就看出斌静的奏折是刘凤浩所写,并发表了一通“穷苦始工”的感叹。

不久,刘凤浩即被恩免召还,也算是峰回路转,经历了一场人生的磨难。

null

说到遣戍东北边地,比黑龙江更出名的是宁古塔。作为放逐罪臣罪人的地方,清代流放“宁古塔”几乎就是比杀头好那么一丁点的处理。

在两三百年前,一些来自中原的流放者,他们以各种“重罪”而来到这边塞苦寒之地,其身心饱受摧残,并还得受着比死亡更加漫长而煎熬的苦痛。

宁古塔是吉林地方,属吉林将军所管辖,位于现在黑龙江省牡丹江市一带。

在满语里,宁古是“六”的意思,塔是“个”的意思,所以宁古塔的原意没有“塔”而是“六个”的意思(却不如“六个塔”来得好理解)。

据说,清太祖努尔哈赤的曾祖父福满所生六子曾居此地,所以这里又被称为宁古塔贝勒所在地,简称宁古塔。

作为流放之地,宁古塔的环境条件当然十分恶劣,如王家祯在《研堂见闻杂录》中说的:“宁古塔,在辽东极北,去京七、八千里。其地重冰积雪,非复世界,中国人亦无至其地者。”

据说,郑成功之父郑芝龙,当时就被流放到此地(一说被处死于此)。像刘凤浩这样的还算好,毕竟是官员,在当地有所保护,其他人可就未必了。

null

康熙年间,大才子吴兆骞也曾被流放至此,由此有了顾贞观与他还有纳兰性德的三首极其出色的《金缕曲》,其中的名句:

“季子平安否?便归来,平生万事,那堪回首。”

“我亦飘零久,十年来,深恩负尽,死生诗友。”

以上名句,可谓脍炙人口。然而,这也是这种困苦环境才会催生出如此作品,事实上,在吴兆骞写给其母的信中,真实的宁古塔其实是这样的:

“宁古寒苦天下所无,自春初到四月中旬,大风如雷鸣电激咫尺皆迷,五月至七月阴雨接连,八月中旬即下大雪,九月初河水尽冻。雪才到地即成坚冰,一望千里皆茫茫白雪。” 

如此,同样流放于此的方拱干曾说过这样一句:

“人说黄泉路,若到了宁古塔,便有十个黄泉也不怕了!”

换句话说,到了宁古塔,死都不用怕了。由此可以想象,清朝官员们听到“宁古塔”三字哪能不腿颤呢?

null

“南国佳人多塞北,中原名士半辽阳。”康熙时期的诗人丁介曾为此大发感叹,而这种悲情在大才子吴兆骞身上更是发挥到了极致,由此才有了他与顾贞观、纳兰性德的千古绝唱。

据记载,吴兆骞因卷入顺治十四年(1657年)的丁酉科场案而被发配到宁古塔。之后,历经近23年,在明珠、徐乾学、徐元文等权臣的相救下,吴兆骞才得以纳资赎归。

当然,流放宁古塔也不完全是绝路,流人至此后,通常要分给住房、耕牛和土地,而负责监管的官员也往往对这些人高看一眼,毕竟后者还有放回做官的可能,所谓“烧冷灶”也。

譬如吴兆骞,他就受到宁古塔将军巴海、副都统安珠瑚、萨布素等人的优待,后来还在当地开馆授徒。当时,就连巴海都聘请吴兆骞为家庭教师,教授他的两个儿子读书。

null

此外,宁古塔也不只有寒冷冬天和冰天雪地,在春暖花开、尤其夏天之时,宁古塔周围还是有不少可以游玩的地方。

由此,流放在宁古塔的文人往往在这时寻密探幽、四处游玩,或者饮酒赋诗、自得其乐。

譬如,吴兆骞、张缙彦在鸡陵山下发现“泼雪泉”,又曾探访东山白石崖乃至到东京城(渤海上京城)寻访古迹。如此,寄情于山水之间,也算是流人的苦中作乐吧。

此外,宁古塔一带风气淳朴,物产其实也不错。如吴桭臣在《宁古塔纪略》中即说:

“(宁古塔)大率信义为重,路不拾遗,颇有古风”;“宁山川土地,俱极肥饶,故物产之美,鲜食之外,虽山蔬野蓛,无不佳者。皆无所属,任人自取。”

方拱干也说,宁古风俗“臻无为之治”、“道不拾遗物,物遗则拾之置于公,俟失者往认焉”。杨宾则在《宁古塔杂诗》中说:“石矶围平野,河流抱浅沙。土城惟半壁,茅屋有千家。泣月天边雁,悲风塞上笳。老亲忠信在,不减住中华。”

如今,昔日的宁古塔已成旅游新宠之“雪乡”,当地的雪景观光和滑雪等颇为兴盛。踩着厚厚的白雪,可有谁会想到,曾被湮埋的历史遗迹竟是如此的凄凉悲怆。

null

亲爱的凤凰网用户:

您当前使用的浏览器版本过低,导致网站不能正常访问,建议升级浏览器

第三方浏览器推荐:

谷歌(Chrome)浏览器 下载

360安全浏览器 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