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代宗师|文徵明的淡泊人生
国学
国学 > 国风观察 > 正文

一代宗师|文徵明的淡泊人生

文徵明

文徵明

(1470-1559年),初名壁,字徵明,后以字行,改字徵仲,号衡山居士,长洲人。因曾任翰林院待诏,故人又称文待诏。斋号有停云馆、悟言室、玉兰堂等。明代“吴门画派”领军人物,与沈周并称“沈文”,与沈周、唐寅、仇英合称“吴门四家”、“明四家”。父文林中进士任地方官吏,文徵明幼时略显迟钝,“八、九岁语犹不甚了了”,父不以为然,“儿幸晚成,无害也。”并为其请了最好的老师。文师吴宽,画习沈周,书学李应祯,此三人皆一代名流,文徵明从师于他们,在诗文书画方面受到良好的教育。

文徵明是继他的老师沈周后,引领吴门画派走向繁荣兴盛的核心人物,流连在蔚为大观的书画展品间,你能在题跋上发现许多中国艺术史上如雷贯耳的名字,如同一场跨越时空的名士雅集。本文以文徵明一生重要的三处居所:停云馆、玉兰堂、玉磬山房划分为三部分,勾皴擦点染间有气韵流动,篆隶楷草行中见笔墨风骨,吴门画派一代宗师的形象呼之欲出。 

01/出生地停云馆:一片初心终不改

停云馆是文徵明的书斋居所,原是父亲文林所筑,停云典出陶渊明的诗:“霭霭停云,濛濛时雨”。1470年文徵明出生在这里,初名壁,字徵明,先祖与文天祥为一脉同谱,为湖南衡山人,故号衡山居士,因停云馆又号停云。他出身于官宦世家、书香门第,父亲文林曾任南京太仆寺丞、温州知府等职,与沈周、吴宽是相知甚深的文友。 

四大才子中,祝允明5岁能写榜书,唐寅16岁高中解元,徐祯卿18岁成了进士,唯独文徵明开蒙极晚。

史料记载他7岁才能站立,11岁方能清晰开口说话,父亲文林对此非常淡定,为儿子安排了当时顶级的教育配置

跟李应桢学书法,从沈周学画;

跟都穆学诗,跟吴宽学文法,果然文徵明文才日进,“颖异挺发”。

文徵明绿荫长话图故宫藏

文徵明绿荫长话图故宫藏

19岁时文徵明再遭挫折,他考中长洲县生员,但因“拙于书”――岁试时字写得太难看,而被置为三等,应试不中。他从此知难而进,苦练书法,规定自己每日晨起,先要写满两千字《千字文》再下楼盥洗,然后读书作画会友,数十年如一日,后竟跻身书法的“吴门三家”之列。最初他刻意临习宋元诸家,及至悟出笔意后,又追宗钟繇、“二王”、欧阳询、黄庭坚等名家书艺,尤擅长行书,小楷更是享有“明朝第一”的美誉。从他的“千字文”作品来看,真、草、篆、隶四体兼备,可视为文徵明在书法上全面造诣的最好证据。他一生中多次写过《千字文》,据记载他晚年还曾以之作为礼物,赠送给那些前来祝寿的亲朋好友。 

文徵明以小楷最为人称道,精熟温纯,令人叹绝。他一生之中曾以不同笔法多次书写《赤壁赋》。一般书家晚年难免眼花手颤,文徵明晚年却神明不减,尤能写蝇头小楷而不辍,越写越精。在著名的《停云馆帖》跋语中,文徵明谈及自己对小楷的认识:“小字贵开阔,字内间架,宜明整、开阔。一如大字体段,诸美皆具也。” 

文徵明素以人品高洁在文坛备受崇敬。礼部尚书严嵩,一次对工部尚书顾璘发牢骚,抱怨文徵明不回拜其他人也就罢了,我严嵩路过苏州,怎么也不过来拜望呢?顾璘应答很妙:“此所以为衡山(文徵明的号)也,若不看别人只看你,成得个文衡山吗?”文徵明为人极为严谨传统,既不善饮,又不近女色,“与夫人白首相庄,平生无二色”。唐寅有一次故意捉弄他,众文士画友相约在苏州石湖荡舟,喝到酒酣耳热时,唐寅让先藏在船舱中的妓女出来为文徵明敬酒。文大惊,忙要告辞,急得甚至要跳湖,众人无法,只得另雇一条小船放他先走。 

文徵明真赏斋图纸本淡设色纵28.6cm 横79cm  上海博物馆藏

文徵明真赏斋图纸本淡设色纵28.6cm 横79cm  上海博物馆藏

文徵明虽独善其身,却无凌驾于人的道德优越感,所以他能和各种各样的朋友和睦相处。“明四家”中的仇英出身卑微,原本是做漆匠的,后因画艺卓越得到文徵明的无私提携。仇英画得好但书法欠佳,文徵明知道他以画为生,每次都欣然为其书题作跋,以便能卖出更好的价钱。因其重友真诚,他的身边聚集了很多文友知己,人们都以在停云馆谈艺论道为乐事。 

字如其人,文徵明书法的字里行间法度严谨,少有如祝允明那样洒脱飘逸的浪漫主义风格。正德年间,宁王朱宸濠招贤纳才,曾重礼聘请文徵明,他的好友唐寅、谢时臣、章文等皆应聘而往,唯独文徵明拒绝。后朱宸濠谋反被擒,唐寅还是此前装疯才得以脱身,人们纷纷叹服文徵明的远见卓识。《八月六日书事》作于朱宸濠反逆伏诛后一年,写的就是此事。文徵明回顾往事,对自己的超脱似颇为自得,笔势间飘逸纵横,气韵酣畅淋漓,评论家称俨然怀素狂草再世。 

文徵明《八月六日书事》

文徵明《八月六日书事》

02/藏书楼玉兰堂:赏心且对樽前客

玉兰堂是文徵明的藏书楼。他博览群书,诗文俱佳,有《甫田集》流传于世。江南科举之风炽盛,他自己也有光宗耀祖的思想,虽老老实实应考,兴趣却不在八股,而好读些与科考关系不大的史书、汉赋,从不肯在“制艺”上下工夫。结果除去23岁娶妻未考,他从19岁到53岁一直参加每三年举行一次的应天乡试,凡历十次,均名落孙山。 

虽未获功名承认,但深厚的文化积淀融入他的书画品格中,正是有了画坛“吴门四家”的翘然崛起,文人趣味的山水画在明代才有了较大发展。文徵明山水、人物、花卉兰竹等无一不工,成就最为突出的是山水画。明代中叶社会监管有所宽松,才人韵士的游宴雅集活动遂兴,文徵明笔下烟水迷离、温柔秀丽的江南景致,一次次见证了他与友人们诗酒酬酢、逸兴遄飞的美好时光。文人间通过雅集交往,相互交流艺文心得,且辈分小者从辈分长者游处,也使文脉得以延续。 

文徵明兰竹图卷局部故宫博物院藏

文徵明兰竹图卷局部故宫博物院藏

文徵明20岁左右得沈周亲传,前后时间长达20年之久。沈周一生不应科举,但他起初还担心文徵明因“艺事妨举业”,后来终于倾囊相授,爱重有加。他主张“画法以意匠经营为主,然必气韵生动为妙。意匠易及,而气韵别有三昧,非言可传!”这是典型文人画的旨趣,与入明后朝野推崇的宋代院体画风格有所区别。 

经沈周的悉心调教,以及与鉴藏家的广泛交往,文徵明上溯宋元,广收博取,他特别崇尚赵孟頫及“元代四家”的笔墨神髓,将其融会贯通,自成一格。文徵明的风格一般分为“粗文”与“细文”两种,“粗文”直接师承沈周,率直简疏,落笔粗犷爽利。

文徵明兰竹图卷局部

文徵明兰竹图卷局部

文徵明兰竹图卷局部

文徵明兰竹图卷局部

03/再筑玉磬山房:不为老去入樊笼

文徵明屡试不第,终生连举人身份都未获得。直到54岁那年,他被同乡举荐入京,经吏部考核后授“翰林院待诏”,参加修编《武宗实录》。这个官职实际就是个办事员,每日面对各种乏味的事务文书,还遭受他人的排挤,有人讽刺说翰林院又不是画院,怎容留一个画匠在此?文徵明悒悒不乐。特展中有他写给儿子文彭、文嘉的书信,平易亲切,其中一封写道:“石湖风景,常在梦中,若得遂请,甚于进官也”。也许北方山水与江南士子终究隔着一层膜吧。 

文徵明任职期间,还爆发了著名的嘉靖皇帝与群臣间的“大礼议”争端,反对派大臣中16人被当场廷杖而死。案发前文徵明左臂摔伤而不在场,虽侥幸免了棍棒之苦,但仕途之险恶、权术斗争之激烈令他心灰意冷。他在北京待了3年半,接连写了3封辞职信,终获批准还乡。 

57岁的文徵明放舟南还,从此再未远离故乡苏州。他回来后在住舍之东建了一间小室,名曰“玉磬山房”,作为吟诗、写字、绘画之所,并在庭院中亲手种下两株桐树,“日徘徊啸咏其中,人望之若神仙焉”。他自此摒绝功名,专心侍奉笔墨纸砚,艺术得以长足发展。一般美术史上认为文徵明的绘画在65岁前后步入鼎盛时期。 

文徵明东园图卷绢本设色纵30.2cm 横126. 4cm  故宫博物院藏

文徵明东园图卷绢本设色纵30.2cm 横126. 4cm  故宫博物院藏

当时苏州地区的经济十分发达,物质的繁荣刺激了附庸风雅的需求,文徵明中年以后成为苏州最热门的画家,求购其书画者可谓踏破门坎,络绎不绝。但文徵明有自己的规矩,“生平三不肯应”:一是不给藩王作画,二是不给太监作画,三是不给外夷作画,秉持儒家正统士大夫的操守。画名如此之大,作伪者当然纷至,史载文徵明“寸图才出,千临百摹”。 

然而清高之余,文徵明又很宽厚。他和老师沈周一样,从不打假,只要有人上门求鉴定,他一概说真,没有钤印的还帮忙盖上,后传为美谈。为其作《文先生传》的尔后文坛盟主王世贞,曾写道:“故先生书画遍满海内外,往往真不能当赝十二。”直言伪作数量之惊人。 

据有关资料记载,文徵明作品在乾隆年间大量进入清宫,最多时达209件,此数量还不包括与他人合作作品以及收入到集册中的作品。这一数量在清宫庋藏的明以前书画家中,位居第三,排在第一位和第二位的分别是董其昌和赵孟頫,足见对其作品的看重。清朝末帝溥仪除赏赐之外,盗出宫的文徵明书画精品达43件,1934年再版的《故宫已佚书画书籍目录四种》所载流传于世的有20件,下落不明者仍有23件。 

文征明浒谿草堂图局部辽宁博物馆藏

文征明浒谿草堂图局部辽宁博物馆藏

归隐后的文徵明,一直生活得愉快充实,围绕着他的皆是挚友学生。他一生自束甚严,坐卧笑谈,怡情养性,所以也得永年。四大才子中徐祯卿早亡于34岁,同龄人唐寅只活到54岁,祝允明67岁离世,而文徵明享年90高龄,精神矍铄笔耕不辍,晚年书法绘画皆有厚积薄发的精进,王世贞因此感叹另外三人“故不能当文先生”。他是唯一一位跨列“四大才子”、书法“吴门三家”、绘画“明四家”的全能艺术家。 

文徵明“主吴中风雅”三十余年,将文人画新潮推向深度发展,他的艺术传承不绝,文家一门风雅,直接嗣承他书画风格的亲属就有文彭、文嘉,侄文伯仁,学生陈淳、陆师道、陆治、钱榖等人,私淑者更是众多,形成了以文徵明为核心的庞大画家队伍,后人称之为“吴派”。相较文徵明的高寿与创作之富,此次展览或许仍是雪泥鸿爪。不过五百四十多年后,透过这些汇聚而来的笔墨丹青,亦可遥想当年那位“无论田唆妇孺裔夷”皆啧啧称赞的“文先生”,他昭显平和执着的力量,造就超越时间的优雅深厚。(待续)

亲爱的凤凰网用户:

您当前使用的浏览器版本过低,导致网站不能正常访问,建议升级浏览器

第三方浏览器推荐:

谷歌(Chrome)浏览器 下载

360安全浏览器 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