战马服役时间不超过五年 拥有一支强大的骑兵有多难?
国学
国学 > 国风观察 > 正文

战马服役时间不超过五年 拥有一支强大的骑兵有多难?

编者按:

纵观中国历史,我们会发现,中原农耕政权在面对北方游牧政权的骑兵攻击时往往十分被动,汉唐政权依托强大的国力,打通了西北产马区,憋出了一波波的精锐骑兵,和游牧政权打了个有来有往。而后世的宋朝则由于西北产马区的丢失,在与北方政权的交锋中屡占下风。很多人不禁要问了:为什么农耕文明这么难培养骑兵?其实除了文化上的原因以外,战马的很多特性都使得农耕文明保持一支强大的骑兵是一件成本非常大的事情,或者可以这么说,你是真不知道,对于农耕文明来说,战马有多么难养。

大家对《三国演义》里的一个情节肯定都有印象:董卓以赤兔马笼络吕布,吕布败亡后曹操又以赤兔马笼络关羽,关羽走麦城后赤兔马绝食而死。但不管历史上有没有这匹赤兔马,赤兔马的生平经历也不可能是这条线。原因很简单,因为作为一匹战马,正常的巅峰状态时期不会超过两到三年。这三年是保证它能冲锋陷阵的时间,巅峰期过了之后,退居二线的服役年限也至多不能超过三到五年。

null

也就是说,一匹战马正常最多也就能服役八年(其中只能参战三年)。就《三国演义》里的时间线分析,从董卓收吕布到关羽走麦城,时间整整走了近三十年,一匹战马是无论如何也不能参战这么久的。所以这只能说是小说家的演绎(《射雕英雄传》和《神雕侠侣》里郭大侠那骑了二十年出头的汗血宝马自然也是金庸老爷子的演绎了)。

null

▲人中吕布马中赤兔,赤兔给吕布骑几天正常,但是到了白门楼时就已经算老马了,不适合关二爷骑了

通过这个例子大家也明白了一点,战马从某种意义上来说是比普通士兵的巅峰期还短的军事消耗品。毕竟人类士兵从20到30岁整整十年都可以称为体力巅峰期,极端情况下40到50岁的老卒也会被拉去戍边,但是马匹过了年限是真的不能上战场的。由此可见,想保持一支精锐骑兵的话需要长期投入,不存在一劳永逸解决骑兵问题这么一回事。

null

其次,大家可能不知道,马匹在所有驯化的畜类算是饲料转化率偏低的了。原因很简单,因为牛羊和骆驼这三种畜类都是偶蹄目动物,偶蹄目动物都有三四个胃,而且会反刍,对粗纤维的消化率达到50%~90%。而马作为奇蹄目动物,对粗纤维的消化率只有40%不到。猪的粗纤维消化率其实更低,但人家是杂食性动物,不挑食,给什么吃什么,给泔水就喝泔水,中国早期很多猪甚至是养在厕所里直接吃人的排泄物的,也照样长肉,所以也就不讲究这个了。

null

▲典型偶蹄目动物的四个胃(骆驼只有三个)

因为牛羊能够反刍,所以可以在夜间通过反刍来对食物进行重新咀嚼,提高消化效率。马不行,马无法反刍,所以马要想保证足够的生长速度就要不停吃,晚上还必须要供应饲料,这也就是“马无夜草不肥”俗语的由来。而且正因为马的粗纤维消化率偏低,所以对精饲料的需求也更大。在古代,某些精锐骑兵部队的战马都是喂的粟米,这个伙食标准别说和一般畜类比了,和灾荒年间的活人比都高出一个档次。至于黑豆更是几乎成了马料专用词。黑豆就是黑色的大豆,高蛋白高热量。还有苜蓿一类的高档牧草,在古代几乎也都是专供战马的(人也能吃,叫金花菜,搁现在算是高档绿色食品)。

null

▲营养价值极高的黑豆和苜蓿

另外,在古代,马匹还有一个问题使得农耕文明很难接受,就是马匹的用途太单一了,只能作为役用畜类。马匹肉质从来没有受过欢迎,马皮和马毛没有太大利用价值,马奶的产量也不足以令农耕文明青睐,甚至在粪便方面,马也是最不受欢迎的,其他畜类的粪便大多能作为肥料来肥田,马粪不行,马粪是酸性的,直接扔田地里的话对土壤有害而无益(一百多年前伦敦还闹过马粪危机,就是城市里马粪泛滥成灾来不及清理导致的),所以过去有些马匹身上还挂有马粪袋这种专门用来接马粪的器具,别的畜类可不需要这玩意儿。

null

▲马粪袋实物

关键是马匹作为役用畜类性价比被牛甩开了三条街啊,甚至连毛驴都不如。而且马匹的性格也是非常差,咱们都说人脾气倔起来像头驴,实际上马倔起来比驴还驴。发狂的马比疯牛还可怕,弄死几个人跟玩儿似的,在野外,野马连踢带咬的时候,狼见了都怕(没错,马匹是食草动物中的另类,爆发冲突的时候非常喜欢用啃咬来解决问题,牙口还贼好,咬合力十足)。所以很多雄性战马都是要阉割处理的,否则脾气会差到让人无法驾驭。然而阉割过的马,传宗接代对于它来说就成了奢求了,所以你也很难要求骑兵部队自行繁殖马匹,那比让太监逛青楼还缺德。

null

▲蹄子踢起来很吓人

由此可见,马匹对于农耕文明来说,除了军事用途以外,真的简直就是一性价比极低的造粪机器,造的粪还不能肥田。所以即便是像宋朝和明朝一样,对民间养马开出诸多优惠政策,也很难保质保量地对骑兵部队提供马匹。

null

相比之下游牧文明就不一样了,一来对于他们来说,马匹是生产生活中的刚需,放牧离不开马匹(农耕文明没听说谁下地干活还骑马的吧),二来他们草场多,遍地都是草,所以也不用为草料操心太多,马性格太差?没事,他们都是马背上长大的,有的是驯马高手。所以秋高马肥之时,就能南下打草谷了。而咱们这边的农耕文明为了抵抗他们的劫掠所要付出的成本却高得吓死人。因此,我们有了烽火台,有了长城,有了阻滞林和阻滞水渠,目的就是为了让对方的袭击失去突然性和机动性。总之,战马这种东西对于大多数中原王朝的统治者来说,无疑是多多益善的,但是受限于国力和生产生活方式,所以很多时候我们的骑兵建设总是困难重重,这是农耕文明的苦涩,但也是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

null

▲霍去病远征,令人荡气回肠的反杀史诗

本文系冷兵器研究所原创稿件。主编原廓、作者若钢,任何媒体或者公众号未经书面授权不得转载,违者将追究法律责任。

原标题:骑兵为什么会成为中原政权的心结和软肋?你是不知道战马多难养

亲爱的凤凰网用户:

您当前使用的浏览器版本过低,导致网站不能正常访问,建议升级浏览器

第三方浏览器推荐:

谷歌(Chrome)浏览器 下载

360安全浏览器 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