哈佛剑桥相爱相杀续集:如何超越《剑桥中国史》?
国学
国学 > 国风观察 > 正文

哈佛剑桥相爱相杀续集:如何超越《剑桥中国史》?

对于历史学稍有了解的人都听过《剑桥中国史》。

这书对于虽然爆得盛名,对于出版行业来说是个灾难。

《剑桥中国史》是个囊括所有王朝的系列,其中的大部分卷已于20世纪80年代出版,相继被翻译引入中国学界,但《剑桥中国五代十国及宋代史上卷(907-1279年)》到2009年才出英文版、《剑桥中国五代十国及宋代史下卷(907-1279年)》2015年才出英文版,《剑桥中国魏晋南北朝史(220-587年)》至今没影儿。

从最早于1978年出版的《剑桥中国晚清史上卷(1800-1911年)》算起,整整40年过去了,一套书还没出齐。

这种横跨一代人的出版速度不仅让热心的读者抓狂,更让后世的书评人为难,这套书到底反映的是什么时代的学术成果?

尤其是对于80年代出版过的书来说,毕竟40年过去了,新的学术研究成果该怎么吸纳进去?着实是一个大问题。

许多人觉得这么拖延下去不是办法,索性就来一套新的“中国史”,另起炉灶,轻装上阵。

2010年就有一套名为“帝制中国史”(History of Imperial China)的书由哈佛大学BelknapPress出版社出齐,著名汉学家卜正民牵头主编,邀请陆威仪教授(MarkEdwardLewis)、迪特·库恩教授(DieterKuhn)以及罗威廉教授(WilliamRowe)四人合力写了六册的大书,从秦朝写到清朝。

中国的出版界一看,四位汉学家主笔、哈佛出版社背书,这套书来头不小。索性改个名叫《哈佛中国史》迅速引进国内,冲击下《剑桥中国史》长期一家独大的局面。

所以,从立意之初这套书就颇具胆识,而对《剑桥中国史》的弊端了然于胸。

哈佛剑桥相爱相杀续集:如何超越《剑桥中国史》?

《剑桥中国史》之所以久战不决,一个重要原因是坚持“众手成书”的原则,每一个朝代的历史都找最顶尖学者领衔、每个专题都找最顶尖作者学者来写。

从想法上看可谓尽善尽美,但操作起来着实困难。

首先需要有一个德高望重的“协调人”角色,把一卷书的每个部分拆分给合适的人去写。学术多存意见之争,同一个问题可能有几种不同的看法,让A学者负责来写,B学者可能不同意,听谁的?

再者,因为一卷之内重手成书,就会出现一些重复交代、观点打假的现象,这在之前出版过的几本书中已经多次出现,常常为人诟病。如果出现这种情况,每一卷的主编是否有魄力、有决心进行剪裁,还是个大问题。对于惜字如命的学术研究,到底调整谁的文字,往往引来文字官司。

最后,在分头撰写的过程中,不可避免地要照顾到各个学术派别、各个院系的平衡。尤其是像《剑桥中国史》这样具有里程碑意义的书,众手成书背后的沟通成本之大,往往常人难以想象。

或许是《哈佛中国史》的编写团队看到了众手成书的弊端,并没有沿袭前辈的做法,遍邀请天下名家来磨书。这个编写团队十分精干,4位顶尖海外中国史研究者分头撰写六册书,原则上每个人负责一本书,一支笔统到底,确保了编写的高效和完整性。读者能够及时看到西方学界对于中国历史最近几十年的研究。

哈佛剑桥相爱相杀续集:如何超越《剑桥中国史》?

这样的编写模式当然不如《剑桥中国史》那样的集大成式的权威,但本来目标人群就不是学术圈的研究者,面面俱到、事无巨细,反倒会降低可读性。

哈佛剑桥相爱相杀续集:如何超越《剑桥中国史》?

这套书从架构设计上就颇为有胆识,直接避开了上古史而从秦汉开始讲起。当然,在书名上也相应做出了一些限制,没有把这套书叫中国史,而限定在帝制度时期的中国史,也就是秦-清的历史。

哈佛剑桥相爱相杀续集:如何超越《剑桥中国史》?

主编卜正民说的很实在,他本人对于秦朝之前的历史不熟悉,没资格编辑这部分的内容;20世纪后的历史要大规模转化视角,这也并非他擅长,因此这本书就聚焦在中国古代史的主干部分。

毕竟,这本书一开始预设的读者是西方人,大部分西方人对于中国本身的了解尚且有限,多数外国人实在无兴趣了解中国过于早远的历史。

既然这部分历史对于大多数读者兴趣不大,索性就不写了。

哈佛剑桥相爱相杀续集:如何超越《剑桥中国史》?

中国的中国通史,基本上会以政治史为主要脉络,因此,政治、经济、军事等关系到古代王朝更迭的大事件,在历史叙述中总是占了很大的篇幅,其他领域大体上只是依附在这个主轴上。

哈佛史的专题写作模式首先的着眼点是每朝面临的自然环境、疆域人口和气候变化等宏观背景,在这样的背景下才着手探讨政治、经济和文化的变迁,元明卷在这一点上是典型例子,这是其一。

在社会史方面,剑桥史相对薄弱而哈佛史在每一卷都有特定的章节对宗族、妇女地位、物质生活等详加探讨,许多专题研究可谓精彩至极,这是其二。

这两点弥补了哈佛史在空间范围内的缺点而增加其论述的深度。

在陆威仪的《秦汉》卷里我们看到了更多有关女性、儿童和亲属关系的内容,迪特·库恩的《宋代》卷巧妙利用考古、图像阐释宋代私人生活里的卫生与保健意识,卜正民的《元明》卷则专辟《物华》一章来讨论文物、家具、书籍、瓷器、书画以及相关艺术商品市场的形成,而在讨论元明时期许多历史问题的时候,卜正民更是从环境史的角度出发,将当时中国的气候变化也纳入进了考虑范畴。

卜正明在《挣扎的帝国:元与明》中从气候变化角度分析元明两朝的政治运势

卜正明在《挣扎的帝国:元与明》中从气候变化角度分析元明两朝的政治运势

陆威仪在《早期中华帝国:秦与汉》中论述朝贡体系对汉朝及西域两者关系的影响

陆威仪在《早期中华帝国:秦与汉》中论述朝贡体系对汉朝及西域两者关系的影响

正如葛兆光教授在推荐序中所说,这些有益的尝试让整套书多少改变了以往中国通史里那种以政治史为主轴的“单线”写作方式。

哈佛剑桥相爱相杀续集:如何超越《剑桥中国史》?

主编卜正民有一个理念,“我的目标一直是写我妈妈也有兴趣读的书。”

哈佛剑桥相爱相杀续集:如何超越《剑桥中国史》?

也就是说写大众能够读得懂历史书。 虽然历史学家要靠学术研究在行内保护饭碗,学术研究成果要得到行内专家们的点头认可。但许多人心里清楚,这些学术著作藏之名山或可,推给大众则少有人能读懂。

历史学本来是一个很亲民的学科,越来越学术化的趋势,变得离吃瓜群众越来越远了。

写一本书,让全世界都看不懂是本事。

写一本书,让全世界都看得懂也是本事。

卜正民主编《哈佛中国史》所追求的还是偏向于后者,让更多对中国感兴趣的人知道中国历史。与之相对的,《剑桥中国史》包含的是关于历史问题的更深度的讨论,主要面向研究生,而《哈佛中国史》面向的是大学本科水平的读者。

放到中国来说,《剑桥中国史》主要是给历史学科班人写的书,而在中国接受过本科教育的人,都可以去读读《哈佛中国史》。

写书人跟做人的道理一样,知道自己不要什么,才能够更专注去做自己想要的东西。

哈佛剑桥相爱相杀续集:如何超越《剑桥中国史》?

《哈佛中国史》的主编卜正民教授(TimothyBrook)想必就不用多做介绍了,作为享誉世界汉学界的史学大师,卜正民现为加拿大英属哥伦比亚大学圣约翰学院历史系教授,是明代社会和文化史的研究权威,脍炙人口的《纵乐的困惑》、《维梅尔的帽子》以及《塞尔登的中国地图》等书皆是他的大作。在这套丛书里,卜正民亲自担纲第五卷的撰写工作。

卜正民教授(Timothy Brook)

卜正民教授(Timothy Brook)

第二位神人是陆威仪(Mark Edward Lewis),1954年生,师从何炳棣,毕业于芝加哥大学,斯坦福大学李国鼎中华文化讲座教授。他的研究关注中国文明的不同方面,尤其擅长从政治和社会层面考察中国问题。著有《哈佛中国史》丛书中前3卷《早期中华帝国:秦与汉》《分裂的帝国:南北朝》《世界性的帝国:唐朝》,以及《早期中国的写作与权威》《早期中国的空间构造》等。

第三位迪特•库恩(Dieter Kuhn),1946年生,先后在英国剑桥大学、德国海德堡大学东亚艺术史研究所和柏林大学工作与任教,专精宋史,尤为擅长物质文化史与科技史。现任维尔茨堡大学汉学系教授。著有《哈佛中国史》丛书第4卷《儒家统治的时代:宋的转型》《中国丝麻纺织技术史》《地位和礼仪——从远古代到公元十世纪贵族的中国》等。

第四位是清史领域大名鼎鼎的罗威廉(William T.Rowe),1947年生,美国约翰霍普金斯大学历史系教授,东亚研究中心主任,当代美国最有影响的汉学家之一。他同时也是《晚期中华帝国》(LateImperialChina)杂志主编、《近代中国》(ModernChina)和《城市史杂志》(JournalofUrbanHistory)编委。主要研究方向为近代东亚的社会经济和城市史。著有《哈佛中国史》丛书第6卷《最后的中华帝国:大清》,以及《红雨:一个中国县城七个世纪的暴力史》《汉口:一个中国城市的商业和社会(1796—1889)》《汉口:一个中国城市的冲突和共同体(1796—1895)》等。

丛书六卷分别为:第一卷《早期中华帝国:秦与汉》、第二卷《分裂的帝国:南北朝》、第三卷《世界性的帝国:唐朝》、第四卷《儒家统治的时代:宋的转型》、第五卷《挣扎的帝国:元与明》和第六卷《最后的中华帝国:大清》。

原标题:如何有胆有谋超越《剑桥中国史》?

亲爱的凤凰网用户:

您当前使用的浏览器版本过低,导致网站不能正常访问,建议升级浏览器

第三方浏览器推荐:

谷歌(Chrome)浏览器 下载

360安全浏览器 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