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中自有黄金屋:宋朝高薪养廉政策的失败
国学
国学 > 国风观察 > 正文

书中自有黄金屋:宋朝高薪养廉政策的失败

null

书中自有黄金屋!我们对这句名言是耳熟能详,却很少有人知道其出处。其实,这句金玉良言就出自于宋真宗亲笔的《励学篇》

富家不用买良田,书中自有千钟粟。

安居不用架高堂,书中自有黄金屋。

出门莫恨无人随,书中车马多如簇。

娶妻莫恨无良媒,书中自有颜如玉。

男儿欲遂平生志,五经勤向窗前读。

null

亲自撰写《劝学篇》的宋真宗

所谓励学,即鼓励文人勤学,好早日考取功名。毕竟,读书人一旦功名在身,就可以获得梦寐以求的“千钟粟”、“黄金屋”、“代步车”和“颜如玉”。

我们都知道,自隋朝设科举以来,文人的出路莫过于应试。即便是到现在,无论是高考,还是公务员考试等,皆是改变命运的重要途径。只是当官真的就能像宋真宗笔下的那样吗? 

null

宋朝官员墓室壁画上的生活场景

历史上各朝官员的俸禄都不一样,但宋朝官员的待遇较其他各朝还是要高出许多。就拿包拯来说,虽然一直具有清官的名号,其收入却真的远高于其他很多朝代的官员。据《宋史•包拯传》记载,包拯在为官生涯最鼎盛的时候,曾身兼三职,分别是龙图阁大学士、尚书省右司郎中和权知开封府事。其中,仅仅龙图阁大学士的官俸,就达到了每月138贯。

同时,根据《宋史•食贷志》记载,当时的400文钱可买1石米。如果按照现代米价换算,138贯大约可以抵得上现在的12万元。由此可见,包拯的俸禄非常可观。其也有足够的底气,不收受蝇头小利。

null

包拯的工资水平足以让他对蝇头小利都不削一顾

北宋的另一位重要官员王安石,在变法期间曾任同中书门下平章事,位同宰相。其当时的月薪是300贯,相当于现在的26万左右。比比很多同时代,乃至后世的官员来说,实在是待遇颇高。

另外,像宋朝的著名宰相吕蒙正,其人出身于贫寒,为官期间也算清廉。然而吕蒙正退休后,在洛阳有园亭花木,日与亲旧宴会。自己喜欢鸡舌汤,喝一次汤就要杀上百只鸡,可见其所攒官俸也不在少数。

null

出生贫寒的吕蒙正请客吃饭可毫无手软

北宋的翰林学士蒲孟宗,请自家人吃顿饭,往往也要杀十来头猪。就连一代名相寇准,动不动就在家里摆宴席。席上必须用特制的巨型蜡烛,亮似白昼。说到底,烧的不是蜡烛而都是钱。

当然,以上都是朝廷高官,可能还不足以说明问题。下面我们再来看看当时的中级官员待遇。如元丰年间的朝奉郎、试户部侍郎苏辙,既享有寄禄官正七品朝奉郎本俸,月俸30贯。除此之外,还享有春、冬绢,春罗、冬绵等特定福利。同时也少不了三品试户部侍郎的每月45贯。再算上按年或月发给的盐、茶、酒、面、厨料、薪、蒿、炭、纸,给马刍粟以及元随傔人衣粮等。算下来也是一笔可观的收入。所以宋朝中级官员生活水平也在历朝中算较高的。

null

只是中级官员的苏轼一样待遇不错生活优渥

但宋朝州县级官员的俸禄就显得很低了。根据《嘉佑禄令》记载,五品以下官员的俸禄与五品以上官员的俸禄相差甚远。显然,这并不是宋朝皇帝不想给他们享受厚禄,而是巨额开支已让王朝的财政变得捉襟见肘。

宋朝从赵匡胤时代开始,就施行非常具有代表性的“高薪养廉制度”。简言之,就让官员的俸禄较高,让他们自觉承担起廉洁责任。于是,从宋太祖到末世的宋徽宗之间,曾多次为百官养廉而不断加薪。

null

宋朝自从建立开始就施行高薪养廉制度

然而,为官之道怎么可能因为高薪而杜绝贪腐?如此做法,只会令部分贪者更贪。加上不断加薪所需发放更多货币,也会在民间造成通货膨胀,反过来让加薪效果被整个社会所自然稀释。

同时,朝局的稳定才能让贪官有足够的敛财基础。所以,在面对外患时,掌控朝局的高官大员们往往奉行求和主张。不断以财富收到和平,并因此势必受到新一轮财富缩水的冲击,进而需要继续加薪给同僚们养廉。

null

签订《澶渊之盟》的寇准自己也是响当当的高薪人士

最后,宋朝为进一步加强中央集权,实行一职多官制。结果必然是冗官现象严重,并为此需要供养更多靠俸禄为主要收入来源的人口。所以,看似经济空前繁荣的宋朝,百姓生活却很是疾苦,国库消耗也基本用在了不断扩编的官员身上。

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蔡京、童贯、高俅之流才不绝于朝。所谓的高薪养廉,其实质正却发展为高薪养腐。

亲爱的凤凰网用户:

您当前使用的浏览器版本过低,导致网站不能正常访问,建议升级浏览器

第三方浏览器推荐:

谷歌(Chrome)浏览器 下载

360安全浏览器 下载